王淑嬌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文化所,北京 100101)
以現(xiàn)代中國大都市為敘事空間和背景,將青春的迷茫、生活的壓力、理想的執(zhí)著、情感的困惑與都市景觀和都市文化結合起來,表現(xiàn)現(xiàn)代都市青年關于成長、愛情、友情、奮斗的焦慮,并以當代年輕人為市場和票房主體的都市青春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不斷取得佳績,構成了中國當代電影發(fā)展中的新類型與新趨勢?!吨袊匣锶恕贰抖爬氂洝贰缎r代》系列、《滾蛋吧!腫瘤君》《北京愛情故事》《北京遇上西雅圖》《等風來》《28歲未成年》等都市青春題材電影,立足于繁華、時尚的城市影像,在現(xiàn)代都市這一敘事場景和文化性符號中,呈現(xiàn)與詮釋著作為一個集體的都市青年人的都市體驗、情感經(jīng)歷與人生境遇,重構著他們關于自我的身份認同。
總體而言,都市電影中的故事發(fā)生在以北京、上海等為中心的繁華大都市,影片以輕快的節(jié)奏和鏡頭將北京、上海繪制成精英匯集、時尚耀眼、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之地,并將主人公或浪漫或現(xiàn)實的愛情故事與都市生活放置在被背景化、符號化、象征化的現(xiàn)代都市景觀中。雖然偶有鄉(xiāng)村或自然風景的呈現(xiàn),但它也是作為主人公逃離都市,重新尋回自我的契機,如《等風來》中極具異域風情的尼泊爾。在這類題材的電影中,作為故事場景的現(xiàn)代化大都市首先成為一種敘事性空間,咖啡館、現(xiàn)代街道和建筑、地鐵、商場等城市景觀形式構成電影都市空間中的主要意象與元素。從中國都市電影的發(fā)展歷程來看,現(xiàn)代化都市的形成為都市電影文本中的空間呈現(xiàn)提供了前提與基礎。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景觀的不斷蛻變,當代都市電影讓城市影像走向前臺,一改傳統(tǒng)都市電影中城市灰暗、狹小、衰退的印象,完完全全地選擇了另一種全新的城市表述:亮麗、闊大、繁華。
快速的城市化不斷擴張城市物質(zhì)空間的同時也使得都市成為文化的結合體?!俺鞘薪^非一種簡單的人工構成物;城市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而城市化不僅是一堆硬性的能勾勒出社會經(jīng)濟圖景和外在風貌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和物質(zhì)景象,它也是一種文化心理狀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都市電影對城市的書寫就不止于將其視為故事發(fā)生的地理場所,更是對都市文化景觀的鏡像式呈現(xiàn)。都市空間,作為一套具有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符號體系,承載著都市人對個人命運的文化探索,它不再是只具有外在、虛假城市感的物質(zhì)性造型與建筑,而是多方位、多層次地再現(xiàn)都市的文化意義,以及“都市邊緣人”的喜怒哀樂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不僅最直接地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個人的人生遭遇,為理解當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提供影像表達,還在一定程度上為電影文本植入了人文關懷,從真實性和深度兩個維度上增加了當代都市電影的厚度。
作為敘事空間和文化符號,都市青春電影中的都市意象是對現(xiàn)實城市空間的一種再生產(chǎn),電影中的文本城市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文化意義和敘事功能,并且通過城市的空間意義實現(xiàn)現(xiàn)代都市青年的文化身份建構。中國電影放映協(xié)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電影的主要觀眾是平均年齡為25歲的年輕人,為了與這最大的觀影群體形成最深的情感共鳴,以青春為題材的都市電影從人物設置、故事模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現(xiàn)代年輕人對都市的集體式幻想。
首先,都市青春電影的主人公多為每天穿梭于現(xiàn)代城市街道,受過良好教育,對生活堅持,對理想執(zhí)著,在大城市獨自打拼的都市小白領。他們具有共同的生活地理坐標,影片以全景方式展示的繁華都市、擁擠的地鐵、狹窄的居住空間、類似于一個大玻璃箱的辦公樓構成了他們的全部生存空間。他們在理想與現(xiàn)實、回鄉(xiāng)與漂泊的不同際遇中細膩地感受著都市的社會沖突和文化變遷,他們滿懷著熱情,但在背井離鄉(xiāng)中體驗到的也許是更為強烈的疏離感和逼仄感,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準確地捕捉到了在大都市奮力拼搏,想要獲得身份認同的城市小白領的心理訴求,為觀眾提供了一幅都市青年生活境況的真實寫照。
其次,都市青春電影大多講述一個關于成長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故事。在都市空間中,都市小白領對人生價值和真諦的探尋(如《等風來》中的程羽蒙在一次尼泊爾之旅中逐漸褪去身上的浮躁與焦慮)、對愛與被愛的深層理解(如《滾蛋吧!腫瘤君》中的熊頓在生死大限中更深刻地領悟了生與死的意義)、對夢想的堅守和尊嚴的捍衛(wèi)(如《奮斗》中的陸濤、夏琳雖然迷茫、無奈,但最終選擇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在大都市中立足)等等都是都市青春電影反復表達的深層內(nèi)容。雖然影片以嘲諷的方式在呈現(xiàn)主人公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揭示了他們在生活上的壓力,事業(yè)上的挫折,情感上的困境,但這類題材的電影總是會以某種看似圓滿的結局來掩蓋那股“都市生活實際上并沒有那么美好”的淡淡憂傷。在這樣一種具有張力的詮釋邏輯中,都市文化背后的現(xiàn)代性焦慮其實才是激起青年觀眾情感共鳴的真正原因。
地鐵、摩天大樓、商場、酒吧等本身是一個城市現(xiàn)代化程度的標志,也是現(xiàn)代都市的特有符號,都市青春電影不僅記錄下這些現(xiàn)代都市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還能使我們從影片對城市空間與城市文化的表述中窺見一個群體對城市的特殊感悟與想象。而與都市文化表面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內(nèi)在的空洞性及其給都市青年帶來的一系列現(xiàn)代性焦慮。
奧利維婭·萊恩在《孤獨的城市》中認為,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孤寂的場所,“或許,有人會以為這種狀態(tài)與人來人往的都市生活并不相容,然而,單純的生理上的接近,并不足以驅(qū)散內(nèi)在的隔絕感。在與他人緊密相依的時刻,你可能會感覺到,甚至會輕易地感覺到內(nèi)心的荒蕪與冷清。孤獨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倍际星啻弘娪袄锒嗟氖菬艏t酒綠與繁華市井,但所有的熱鬧仿佛只屬于在這座城市里站穩(wěn)腳跟的人,對于切斷了與本土文化之聯(lián)系,“漂”在一線城市,像“無角獸”“無腳鳥”的都市青年人來說,都市中高大的后現(xiàn)代建筑、四通八達的網(wǎng)格式交通線,攢動的人群在更大程度上以一種怪異的面貌加深了人與城之間的疏離與隔閡。即便是身處現(xiàn)代城市的人群中,也依然無法取得與他人的心理聯(lián)系,這就是一個城市所特有的由億萬人的孤獨所組成的表面繁華景象。
現(xiàn)代大都市是一個“大解放”與“大自由”的場域,同時也是任由孤獨肆意滋生、肆意蔓延之地,國產(chǎn)都市青春電影常以兩種都市空間——天臺和玻璃高樓為媒介展現(xiàn)都市文化背后繁華與孤獨的心理錯位。《小時代》《28歲未成年》等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有關天臺的場景。在天臺上,主人公可以俯視整個城市的景象,居高臨下的俯視代表著一種想要融入城市的權利幻想,但是,個人的渺小與像是鋪滿金子的城市夜景之間的巨大反差又從另一個側面拉開了個人與城市的距離。城市中聳立的玻璃大樓從兩個不同側面反映著都市人既喪失安全感又渴望親密的生存狀態(tài)。在玻璃大樓里,每個人都成為被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且被分別鎖在玻璃牢籠中的單個“原子”,一種被圍困,被窺視的焦慮感油然而生。與“被看”的焦慮相伴隨的是被看見、被肯定、被接受的渴望,雖然透過玻璃能看清這個城市的一切,但被“封印”在玻璃箱中的人卻始終無法將自我釋放,真正實現(xiàn)與外界的交流。
德國哲學家齊美爾曾在《大都市與精神生活》中評論說,工具主義、麻木、沉默寡言是現(xiàn)代都市人在應對現(xiàn)代城市體驗中的各種刺激與沖擊時所做出的自我保護式的理智反應的結果。如果都市人對現(xiàn)代大都市的所有混亂都做出一種非常情緒化的反應,其結果只會是陷入更大的不穩(wěn)定和失控中,于是都市人發(fā)展出一種應對混亂并與之形成對抗的有效機制:冷漠。“人們唯有生活在大都市的擁擠人群中,才最為真切地體會到,大型社會單元中的沉默寡言和漠不關心?!倍际星啻弘娪盁o情地揭去了都市情感喜劇片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在經(jīng)歷了職場上的爾虞我詐,追逐成功的路上友情與親情的背叛后,雖然實現(xiàn)了從草根階層到職場精英的逆襲,但情感始終無可皈依。人情的冷漠,感情的不堪一擊,愛情的世俗化,精神價值的無處安放成為都市青春電影中的獨特表現(xiàn)維度,這也是其城市書寫中所裹挾的獨特內(nèi)涵。
《北京愛情故事》講述了發(fā)生在現(xiàn)代大都市的五個感情故事,但其中的三個都只能算作是“沒有愛情的愛情故事”:陳鋒和沈彥奉子成婚,卻要面臨來自現(xiàn)實的種種考驗;妻子發(fā)現(xiàn)丈夫的婚外情后,以同樣的方式報復丈夫;已婚夫妻玩起“偷情游戲”,度過結婚紀念日。雖然電影宣稱全年齡段、全方位地展現(xiàn)愛情,但觀眾看到的卻只是感情的淡漠與虛偽,各種現(xiàn)實困境、欲望誘惑背后隱藏的是無窮的危機與精神的迷失?!稘L蛋吧!腫瘤君》雖然講述了一個懂得愛與被愛的故事,但主人公離世這一殘忍的結局最終還是將觀眾拉回現(xiàn)實,再次承受都市生命那不可承受之“冷”。就像影片中出現(xiàn)的這一場景:生日當天,在撞破男友和他人約會后,整個城市都在結冰的意象就外化了主人公所感受到的來自一個城市的冷漠。
都市青春電影“在主題的表述上,體現(xiàn)出了一種‘集體式懷舊’傾向。新都市電影中的青春題材大多講述了一個緬懷青春、祭奠青春的故事”。這類影片中所懷的“舊”和所追憶的“青春”不是真正的舊和青春,也并不表明都市青年對回到過去真的感興趣。更準確地說,影片以懷舊的方式滿足了現(xiàn)代都市青年的某種心態(tài),即在深層記憶中,青春代表著可以肆意揮霍時間的純真年代,而這也許正是身處快節(jié)奏的大都市中的青年人對于時間的最大執(zhí)念。都市電影常用商場、辦公樓、酒吧、地鐵、電影院等場所的快速跳躍、切換與拼貼來展現(xiàn)現(xiàn)代都市的節(jié)奏與律動??旃?jié)奏的生活給都市人,尤其是初入職場、懷揣理想的都市青年人帶來了新的焦慮:生存焦慮、身份焦慮、感情焦慮、金錢焦慮等等。
青春,一方面可以是處在現(xiàn)代性焦慮中的都市人的烏托邦式想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青春的重現(xiàn)是對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短暫逃離。由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講述了主人公鄭微及其好友阮莞、黎維娟、朱小北在大學時代和步入社會后的不同生活與經(jīng)歷。影片主打的青春、友情、愛情、校園等元素喚起了80后、90后對青春時代遺失的美好、純真的友情、敢愛敢恨的愛情的無限緬懷,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尤其是影片主人公步入社會后的各種不如意,更是反襯出青蔥歲月過濾了一切困擾和壓力的極度美好。另一方面,青春也可以是重拾自我的現(xiàn)實契機?!?8歲未成年》講述的就是一個在情感中迷失自我的都市女青年梁夏,在偶然的機會下重返十七歲,并成功找回自我的奇幻故事。在都市青春題材中,對青春的緬懷在極大程度上顯得華麗但不真實。就前一個方面來說,青春故事中的懷孕、墮胎、劈腿、出國等情節(jié)明顯地暴露出電影對于青春的想象過于蒼白;就后一個方面而言,青春只是一場虛幻的表演,永遠無法真正地重現(xiàn)。
都市青春電影對現(xiàn)代都市和都市人的展示多建立在物質(zhì)主義與消費崇拜上。一方面是都市有產(chǎn)階級的奢華,由金錢堆積起來的時尚派對、豪華跑車、名牌服飾都直觀而顯著地彰顯出都市文化物質(zhì)性的一面。如《小時代》中宮洺在市中心的玻璃房,顧里房間里琳瑯滿目的禮服、包包都是對都市生活奢侈華麗的直接表現(xiàn)。另一方面,物質(zhì)主義與消費崇拜作為都市文化的一大特征,同時也是現(xiàn)代都市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又一表征。對于現(xiàn)代都市來說,“物欲”似乎解釋了都市中一切關于愛情、夢想、金錢的幻想。都市青春電影對城市的書寫因此總是以表面的浮華與聲色,來表現(xiàn)城市中物欲與理想、靈與肉、人性與金錢的沖突。在這里,城市是一個具有強烈物質(zhì)感的奢靡世界,消費主義成為日常都市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成為人們排遣情緒、重構自我,甚至是評判個人價值的方式。然而,現(xiàn)代都市的“摩登”與“奢侈”本身就是一套矛盾且富有內(nèi)在張力的話語體系,作為工業(yè)社會、商品經(jīng)濟衍生品的摩登既與文明、進步等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也暗含著在物欲橫流中迷失自我,而這正是電影主人公在奢華的外衣下價值觀念的錯位與倒置。
《奮斗》中的陸濤是懷揣理想的建筑設計師,但他的理想始終與在大城市結婚、買房、買車掛上鉤;《北京愛情故事》中的沈彥面臨價值兩千萬的房子和沒房的程鋒之間的現(xiàn)實選擇;《中國合伙人》中的成冬青、孟曉駿、王陽為了實現(xiàn)夢想創(chuàng)辦英語學校,但夢想的實現(xiàn)總是與賺錢、公司上市形成復雜的關系。在都市青春電影這樣一種對都市敘事的處理方式中,夢想、感情等最為純粹、最值得堅守的東西與現(xiàn)代社會的消費邏輯捆綁在了一起。
當空洞的都市文化“遭遇”迷茫的青春年華,都市青春電影在隱含層面上就會出現(xiàn)諸多敘事悖論。首先,雖然都市青春電影主要講述的是關于成長的勵志故事,但現(xiàn)代都市青年的“成功”似乎總是少了那么一點英雄式的氣概,他們不再對社會懷有宏大的抱負,沒有應對“大世界”的魄力,他們的夢想慢慢縮小,最后只具體到職場中的晉升、金錢的積累,甚至是在一線城市買下一套幾十平方米的房。查爾斯·泰勒將現(xiàn)代都市人的這一精神狀態(tài)表述為“生命的英雄維度的失落”。令人失望的卻是,這種類似于“一地雞毛”的夢想?yún)s在為都市青年群體代言的都市青春電影中大行其道,盡管電影以“治愈系”的名目繪制了一個時代一代人的集體夢想,但這種深層敘事悖論中被隱藏的所謂的夢想的空洞性與狹隘性注定無法真正實現(xiàn)觀眾精神上的升華與價值上的深度體認。
其次是被“頹廢”消解的“勵志”。都市青春電影中總會出現(xiàn)這樣一類人,他們整天無所事事,吃吃喝喝,形成了影片的“頹廢”敘事,不僅消解著都市生活的崇高與審美意義,也瓦解著關于“勵志”的根基?!兜蕊L來》中的富二代王燦就是這類電影中“頹廢”敘事的代表,將“別瞎折騰,沒什么用”作為人生格言,在飛機上醉酒,與導游打架等種種行為都揭示出他對于人生的游戲心態(tài)。這類影片中還有另一幫人,他們雖然忙于工作,但都不足以掩蓋其精神上的頹廢,如《等風來》中的雜志主編就是在精神貴族的面具下假裝清高。影片中的頹廢敘事與勵志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都市人對于城市生活的兩種應對機制,如果說后者是對城市生活的積極性參與的話,那么前者就退回到了對城市生活無能為力,縮回自我世界的都市旁觀者與都市漫游者地位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頹廢”這一應對機制無疑削弱了“勵志”在現(xiàn)代都市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最后,都市青春電影對青春困惑的解答總是顯得那么無力。毫無疑問,此類型電影總是或隱或顯地想要通過講述都市生活中真摯感人的情感故事,來為當下年輕人的情感與生活做出積極正面的價值引導,但是,與都市青年人在現(xiàn)實中所遭遇的實際挫折與兩難處境相比,影片對某種終極答案的追求,為精神困惑、青春迷茫所提供的答案就顯得太過蒼白與無力。比如《等風來》告訴我們的是,面對都市的浮躁和鉛華,唯有等一陣風來,吹走蒙在心靈上的塵埃。這頗有一點等待戈多的意味,但我們不禁要問,風實際上究竟是什么?它什么時候會來?它來了之后我們的生活真的會有實質(zhì)性的變化嗎?而面對浮世嘈雜,只有無為地等風來的我們又是何其無奈與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