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繼聰
自古以來,楚雄壩子里就有一條洶涌澎湃的大河流淌,它就是龍川江。二十多年前,這龍川江還是楚雄城鄉(xiāng)的分界線,龍川江以北,龍川江的支流青龍河以東,那時候都還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和一個個村莊,現(xiàn)在,龍川江成了楚雄城的 “城中河”,成了流經楚雄城中心的河流了,龍川江把楚雄城一分為南北兩大半。
龍川江,發(fā)源于南華縣天子廟坡東側魚肚拉的蒲藻塘,自楚雄壩子西北而來,先順著東瓜、觀音寺、三家塘向南流,至韓家墳附近改向東流,一直流到小河口、程家壩、福塔、莊甸、莊甸醫(yī)藥園區(qū)、謝家河、哨灣、桃源、覽經坡一帶,才流出了楚雄壩子,在楚雄壩子即現(xiàn)在的楚雄主城區(qū)蜿蜒流淌了大概15公里左右,然后折向北流經祿豐縣、元謀縣,橫穿元謀壩子,在元謀北部江邊鄉(xiāng)匯入金沙江。龍川江,是哺育出楚雄古老悠久豐富燦爛歷史文化的母親河。
舊時一直到二三十年前,龍川江干流上只有一座小橋,從江北的紅旗公社(即后來的永安區(qū)、永安鄉(xiāng)、永安鎮(zhèn))政府、滕家石坎由北向南而來,至龍川江邊,就是聯(lián)通楚雄壩子南北兩大半廣大鄉(xiāng)村、從江北進城的唯一一座小橋。小橋無名,建成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兩邊有護欄,橋面用水泥鋪砌,只有一米左右寬,幾乎僅可容一人通過,對向若有人來,真的要緊緊擦身而過。雨水大的年月,龍川江暴漲,大水漫灌,經常倒灌進楚雄城里來,混濁的、黃紅的江水里經常飄著很多瓜藤老瓜茄子辣椒青菜苞谷稈和樹枝樹木棍棒柴草。
我外公外婆家,就在龍川江北的下蘇村,就在現(xiàn)在的太陽歷公園西邊山腳下。從下蘇村進城,依次要經過田家屯、黎家屯、龍樹屯、紅旗公社 (永安區(qū)、永安鄉(xiāng)鎮(zhèn))、滕家石坎。八十年代初,從下蘇村走到了龍川江邊,也就是到城邊了,過了龍川江上的小橋,就是進城了,可以走柏油路了,走到大眾食堂,就是鹿城西路,轉向東,走不遠,就是楚雄人民商場。從我們村汪家屯到外公外婆家去,順著楊羅屯、草壩村、鮑家村、青龍河、青龍橋、云蔭寺、小姑營、羅家隊、東門街、楚雄人民商場、大眾食堂一路而來,到了龍川江邊,看見這座小吊橋,我們就可以歇口氣,離外公外婆家已經不遠了。緊緊依傍著龍川江和這一座小橋,有一個公園——龍江公園,是龍川江改直以后,利用曲曲折折的龍川江舊河道改建成的水體公園。
我父親先是從老家汪家屯到下蘇村我母親家當上門女婿,我出生不久以后,因為不適應下蘇村,才帶著我母親和我搬回了汪家屯。那是一九七一年農歷五月十八日下午,我母親即將生我。從下蘇村進城,當時龍川江上的這座小橋可能還沒有建成,也可能是因為小橋太窄,手推車推不過去,母親已經疼得不能走路,外婆從村里人家借來了一輛手推車,和當時只有六七歲的小舅一起,推著我母親涉水過龍川江,因為頭天下了大雨,龍川江水很大,洶涌澎湃,河中泥沙很陷腳、陷手推車輪子,外婆和小舅費了很大力氣累得汗流浹背,才終于把手推車推上了對面的河灘,推上了三家塘162醫(yī)院那邊的柏油公路。外婆和小舅把我母親及時送到了楚雄州人民醫(yī)院,我才得以順利出生。
兒時,就是八十年代初,我常常眷留在外公外婆家。來來回回,經常經過這一座小橋。
鄉(xiāng)中學車坪中學離外公外婆家很近,向西過了官老爺大壩,翻過一個小山頭,如今太陽歷公園所在的小山頭,就是我外公外婆家了。讀初中一年級時,我住在外公外婆家。那時候已經包產到戶,龍川江邊上下幾個村的人,包括下蘇村以及附近的上蘇村、孫家屯、田家屯、黎家屯的人,都熱火朝天地忙著在龍川江里以及河邊沙灘地里掏河沙石頭賣。周末節(jié)假日,我也跟外公、小舅、小姨去龍川江里和河邊的沙灘地里掏沙石賣。那些沙石地,在生產隊時期,是種滿苞谷小麥的。
從老家汪家屯去車坪中學,從車坪中學回老家汪家屯,從老家去外公外婆家,從外公外婆家回汪家屯,都必須經過龍川江,都必須經過這一座小橋。
初二時,我搬去車坪中學住校。那時候的宿舍,還是車坪大隊的豬圈改造成的,泥墻青瓦的一溜低矮平房,泥土地面。學校周圍還是荒草凄凄、亂墳野冢的山頭,莊稼地、森林交雜。三十年過去,如今,這一大片曾經的鄉(xiāng)野山林也已經變成高樓林立的鬧市區(qū)了。那時候,每隔一月半月,我就得回老家去背糧食來交給車坪中學食堂,夏秋季里,周末常常得回老家去與母親一起種植烤煙賣,來來回回、反反復復,我無數(shù)次經過龍川江和這一座小橋。
一九九四年,我大學畢業(yè),到了緊挨著龍川江、龍江公園的州民族中學教書。那時候,龍川江也還是自然狀態(tài)的舊河道,龍川江以北還是純粹的鄉(xiāng)間農田農村,龍川江水經常暴漲,漫灌進城里來,小橋也被水淹在江中。我在龍川江、龍江公園邊教書,一教就是十九年,站在教室里上著課,就可以看見龍川江蜿蜒流淌。
第二三年,龍川江上就開始修建大橋。最先修的大橋,就是州民族中學外面、龍川江邊這一座,就修建在原來那一座小橋所在的位置。我親眼看著龍川江上修建起來第一座、第二座、第三座寬闊的大橋,看著經常江水暴漲暴溢的龍川江河道改造工程一天天推進。彎彎曲曲、灘淺水急的舊河道被改直,河兩岸全部用巨大的石頭砌成了壁立的石墻,還用精美的白石砌了高高的安全護欄,河邊栽種了一排排美麗的垂柳。如今,龍川江上已經建成了可容幾輛大汽車同時通行的寬闊大橋十來座,小吊橋幾座。龍川江流經楚雄壩子、楚雄城的這一段,已經被建設成了風景迷人的水體景區(qū),江兩邊都有舒適美麗的步道,有許多體育娛樂設施,有游泳館。每天早晚,到龍川江邊跑步走路鍛煉的人摩肩接踵,高大的垂柳上起落著翠鳥、布谷、喜鵲、黃鶯、畫眉等眾多野鳥,圓轉舒急、高低歡愉的鳥語鳥歌聲不斷。
青龍河,是龍川江在楚雄壩子內的一級支流,長約十幾公里,由南向北、從原富民鎮(zhèn)、今職教園區(qū)流入楚雄壩子主城區(qū),依次流過栗子園、中所后所、云蔭寺、鄭家凹、小河口等地,然后在小河口村匯入龍川江。小河口,即青龍河匯入龍川江處。
舊時一直到十幾年前,青龍河上只有兩座古石橋,聯(lián)通楚雄壩子東西兩半,都是石拱橋,在云蔭寺東邊河上有一座青龍橋,在中后所附近有一座馬家橋。
青龍橋這一座石拱橋,由一塊塊巨大的青石鋪砌而成,橋面大概有四五米寬,已經殘缺斑駁,透出濃濃的歷史滄桑況味。從我小時候到二三十歲時候,青龍橋上每天都有很多拉貨的沉重大汽車、拖拉機和行人通過。橋下有碩大的五孔,夏秋季節(jié)河水很大,但是也沒有把青龍橋沖垮過。據清朝編的 《楚雄府志》記載,青龍橋原本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間,本名 “乾隆橋”。數(shù)百年流傳中,發(fā)生音變, “乾隆橋”被楚雄人說成了“青龍橋”。不過,在一望無際的綠色田壩里,在蜿蜒曲折的青龍河上,突然竄出這么一座由一塊塊巨大青石鋪砌而成的石拱橋,確實很像是河里田壩里突然飛起了一條巨大的青龍。青龍橋,是舊時楚雄城通往昆明的鹽馬古道必經之處。紅軍過楚雄,就是從昆明方向而來,從青龍橋進入楚雄壩子的。
我們村,就在城東山背后,叫汪家屯,進城,回村,都必須走這一條鹽馬古道,必須經過青龍橋。這條路,這座橋,當年紅軍也曾經走過,他們是從我們村山背后、東邊的昆明方向而來,經過我們村、楊羅屯、草壩村、鮑家村、壇罐窯、青龍橋,然后繞過楚雄城,奔三街方向而去的。我們一路幾村的人進城,到了青龍橋、云蔭寺,就走完了泥土路,上了柏油公路,離城、離東門街也就不遠了。從青龍橋、云蔭寺到東門街,是柏油路,八十年代初期,這一段大概有兩公里左右的路兩邊也還是大片的農田,夏季里,公路兩邊的水田,蜿蜒曲折的舊河道里,都長滿了稻谷、茭瓜、荷花蓮藕,舊河道邊長滿了蘆葦、菖蒲。
過了青龍橋,基本就可以算是快進城了,可以看見農田莊稼地里矗立著的零星磚房洋樓了。順著青龍橋、云蔭寺進城,路邊依次有糧食局大倉庫、汽車總站、林業(yè)局、州面粉廠、小姑營、羅家隊等等,都在柏油路邊。那時候父母親進城趕街,我們就喜歡攆路,目的是想進城趕街,看一看城市的洋樓磚房,走一走鞋子上不粘泥巴、不陷腳的柏油路,吃一碗米線。
那時候,夏秋雨水季里,我母親種的南瓜、辣椒、茄子就可以賣了,暑假里、周末,我常常和母親一起用竹篾大花籃挑南瓜、辣椒、茄子、豆角進城去賣,下雨天,路上泥濘,又滑又陷腳,我們常常是光著腳板走路,把布鞋像掛兩尾魚一樣掛在扁擔尖上,到了青龍河邊、青龍橋上,就在河邊或者水溝里洗干凈腳上的泥巴,然后才把布鞋取下來穿上。從青龍橋過去到云蔭寺,才真正上了柏油公路,但是這一段路不長,一兩百米,而且好走得多,即便下雨天,也基本不泥濘陷腳??傊?,那時候我們覺得,到了青龍河、青龍橋,基本可以說到了城邊了,很快就可以走上柏油公路了。其實那時候真正算是進城了,得到東門街口。從青龍河、青龍橋、云蔭寺到東門街口,還差兩三公里。
青龍河青龍橋東的壇罐窯村,自古生產壇壇罐罐,大大小小的壇壇罐罐都燒制精美,一直深受楚雄壩子里城鄉(xiāng)人家喜愛。我們遠近所有村莊人家,過去腌制腌菜咸菜的各種大大小小壇壇罐罐,冬臘月里腌制臘肉的大缸,都是去壇罐窯村買,背或者挑回來。青龍河東、李家庵大隊 (村委會、社區(qū))南邊,有一個水庫,李家庵水庫,有一百多畝,清澈幽深,水草豐茂,近年改造建設成了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城市水體景觀公園,周末節(jié)假日,游人眾多。
那時候,我們農村人把城里人叫做“白腳桿”,就是羨慕他們腿腳白、皮膚白,腳不必像我們農村人一樣天天踩在泥巴路上。農村人,無論天陰天晴,天天得勞作在田里地里,奔走于泥土路上,生活于一望無際的泥土的世界里,最大的夢想就是趕街、進城,去走一走干干凈凈的柏油路、水泥路。沒有多少農村人敢想終有一天搬進城里去住、去當城里人。
如今,青龍橋已經被作為古建筑封閉保護起來,禁止車輛通行,被進行了保護性的改造和加固,其中最小的兩孔被用巨石堵住砌嚴了。在青龍河上,從北向南,從小河口至富民職教園區(qū),已經建成了五座寬闊平坦的大橋,每一座都可容幾輛大汽車同時通行。青龍河,舊河道已經被改直,被拓寬加深,改造成了水體景觀公園,兩岸栽種了大量花草樹木,一條條嶄新美麗的健康步道穿過林間,每天早晨傍晚,眾多野鳥在林中賽著唱歌,晨練晚練的人們很多。龍川江以北的眾多村子,龍川江一級支流青龍河東邊的眾多村子,已經被拆遷,建成了整齊美麗的安置小區(qū),修通了多條寬闊嶄新的街道,青龍河東邊的李家庵大海被改造成了美麗的彝海公園,楚雄城鄉(xiāng)融為一體,昔日閉塞落后、交通不便、農田一望無際的楚雄壩子,今天變成了美麗寬廣的楚雄城。
楚雄壩子中的大河龍川江,以前常常泛濫成災。小河口那里的山上,現(xiàn)在福塔所在位置,明朝時建了一座鎖水塔,南山上建了雁塔,都是為了避鎮(zhèn)水患而建?,F(xiàn)在,龍川江流經楚雄壩子的兩段,已經被改造成了優(yōu)美的水體公園,完全無水患之憂了。
雨季,是菌子季。菌子季,是家鄉(xiāng)人最快樂最幸福的季節(jié)。菌子季,家鄉(xiāng)人就有口福了。
吃菌子是家鄉(xiāng)人最大的享受。找菌子 (采菌子)、談菌子是家鄉(xiāng)人的一大樂趣。菌子是家鄉(xiāng)最高大上的美食。家鄉(xiāng)人愛吃菌子、找菌子 (采菌子)、談菌子。
菌子季,家鄉(xiāng)人聚在一起,必然要吃菌子。有朋自遠方來,必然要盛情招待他吃菌子。身在他鄉(xiāng),兩三個家鄉(xiāng)人相遇,必然要談起家鄉(xiāng)的菌子、菌子季,必然要談吃菌子、找菌子。他鄉(xiāng)遇到家鄉(xiāng)人,必然要一起回憶家鄉(xiāng)的菌子。年復一年,菌子永遠是家鄉(xiāng)人最大最熱門的話題。要辨認家鄉(xiāng)人,只需看他能不能吃菌子,愛不愛吃菌子,熟不熟悉菌子。
菌子有毒,毒入了家鄉(xiāng)人的血脈骨髓,每年菌子季不吃幾次菌子,不上山找?guī)状尉樱徽劸?,家鄉(xiāng)人心里、血脈里、骨頭里都會很難受。找菌子的趣味,吃菌子的滋味,只有家鄉(xiāng)人知道。
家鄉(xiāng)的每一支山上每一年雨季都會大量長出菌子。有些人家在山坡上蓋了新房子,還沒來得及鋪水泥地板,每年雨季里,院子里的泥地上就都會如期長出雞樅菌。八十年代初,我家搬到村子后邊的山坡上,蓋了五間新瓦房,院子很大,院里院外長滿松樹麻栗樹,每年雨季里,院里院外都會長出雞菌、青頭菌、銅綠菌、黃牛肝菌等等,甑子里蒸著飯,再到院子里或者房前屋后采摘野生菌,還來得及拿回家下鍋做菜。
城郊的山上,每年雨季,菌子都生長得很多,城西的紫溪山,城北的團山,城東我老家朱洗沖、哨灣、情人谷一帶的山上,野生菌子都很多,特別是青頭菌、銅綠菌、九月黃菌、干巴菌多,而且離城都只有幾公里,周末節(jié)假日,楚雄人愛到城郊山野里找菌子、采菌子,家人親戚、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都喜歡相約相伴,去找菌子、采菌子,不僅有了郊游踏青之樂,還收獲了美食食材。
我初中讀的是車坪中學,當時永安區(qū) (鄉(xiāng)鎮(zhèn))的中學,同學們基本都是我們永安的人,都是農家子弟,大家關系親,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關系還是一樣親,并且因為人到中年,大家更加珍惜同學情同鄉(xiāng)情,于是我們周末節(jié)假日就經常相聚,相約著出去玩。我們最愛去團山水庫邊的女同學玲家煮菌子炊鍋吃。菌子季,我們更愛去玲家玩,去玲家那里找菌子。她家那小村子,依傍著景色優(yōu)美秀麗的團山水庫,依傍著盛產菌子的山林。玲家房前屋后的山林里,菌子就很多。愛長在麻櫟樹下的麻櫟香(白牛肝菌),愛長在松林下的香噴頭(黃牛肝菌),愛長在草地落葉上的青頭菌,都很多。
在玲家房前房后的山上,找尋采摘到一堆菌子,煮一炊鍋菌子火鍋,大家圍著圓羅羅、熱騰騰的一炊鍋菌子,一邊吃,一邊歡聲笑語,懷念著中學一起同窗讀書的時光,內心就很溫暖。
馬牙菌 (干巴菌)愛長在深箐水溝邊、松下腐葉上。見手青、紅蔥菌 (紅牛肝菌)、青頭菌,夏季初就出土。雞油菌、雞樅菌、黃虎掌菌、黑虎掌菌、黑木碗菌 (黑牛肝菌)、羊肝菌、羊肚菌等等菌子,要到盛夏才出。只要頭兩天下雨,再晴個半天,一夜之間,菌子就長出地面來了。城邊的山林,遠處的村寨內外,菌子就像一個個神秘的夢、神奇美麗的仙子一樣,從林間林外的地面上冒出來,鉆出來。恍惚是倏地一下,菌子就冒出地面來了。
紫溪山是楚雄的名山、云南的名山。菌子季,周末節(jié)假日,家鄉(xiāng)人愛去紫溪山找菌子,既休閑避暑,又體驗了郊游和找菌子的野趣樂趣。紫溪山區(qū)有我們初中的好幾位老同學,他們熟悉紫溪山的 “菌子窩”,菌子季,就邀約我們去找,帶著我們去找,找到了菌子,就在他們家里,用紫溪山的溪水清洗,泉水井水烹煮,那種清香甘甜好吃,難以言說。
菌子很香,放進其他菜里當佐料,很提味。雞菌、青頭菌、虎掌菌、雞油菌、銅綠菌、九月黃、麻櫟香 (白牛肝菌)、香噴頭 (黃牛肝菌)、羊肚菌等等,煮火鍋,都相當鮮香好吃。雞樅菌、青頭菌還可以燒烤吃。大多數(shù)菌子,燒湯、爆炒,都極其鮮香,土雞湯燉菌子,土豬臘肉火腿爆炒菌子,更加好吃。新鮮的山雞(松茸)、豬拱菌 (塊菌、松露),生的就可以用芥末醬油蘸著吃。
楚雄生意最好的飯店,大多數(shù)是菌子飯店,主菜都是菌子,菌子季,這些飯店進門處冰柜櫥窗里都展示著幾十種菌子。在楚雄,飯店生意要好,就必須做好菌子類菜品,爆炒,清燉,清蒸,涼拌,燒烤,都必須有一手。楚雄人做菌子類菜品真的很有水平,楚雄的 “菌子宴” “菌子全席”早已名滿天下。每年雨季菌子季里,從鬧市里的高檔酒店飯店,到野外公路邊的鄉(xiāng)間野店,都在賣各種各樣的菌子,都是菌子飄香。楚雄的菌子文化、菌子美食節(jié),早已蜚聲海內外。楚雄的菌子季,慕名而來的海內外美食家、 “吃貨”坐滿了楚雄的菌子飯店,逛滿了楚雄城鄉(xiāng)的菌子街市。
菌子季,楚雄人走親戚,常常送一兩袋或者一兩籮雞菌,有親朋好友在外省讀書工作,常常要炸雞油,給他們快遞過去,讓他們及時品嘗到家鄉(xiāng)的味道。菌子季,到山野里找尋采摘或者從菌子街上采買新鮮雞,炸雞油,是家鄉(xiāng)楚雄人家每年的大事。雞菌每年拱土長出地面都有定期,基本上每一年都是同一天長出地面,前后出入不超過一兩天。有找雞采雞經驗的人,記得住哪一支山上哪一窩哪一塘雞樅是哪一天出土,如期而至,必有收獲。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 “火把節(jié)”前后長出的雞菌,叫做 “火把雞樅”,一出就是一大片一大塘。有的“火把雞”,出一窩,就有一兩百朵,白花花長滿一大片,采摘起來,要用一只碩大背籮才裝得下。
一年里做菜提味,開胃下飯,吃面條米線時做佐料,都得靠雞油。家家戶戶,不炸好幾大瓶大罐雞油,心里就不踏實。到山野里找尋采摘雞,逛菌子街看雞、買雞,洗雞,炸雞油,對家鄉(xiāng)楚雄人來說,都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