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霞
摘 要:生活化美術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以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及生活為中心,創(chuàng)造適合幼兒的生活氛圍,以美術為表現手段,促進幼兒個性全面發(fā)展,力爭在幼兒美術教育中體現生活化的特征,實現生活化價值。生活化美術教育體現了《綱要》的基本思想,提倡讓教育生活回歸,使得生活成為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生存點,這將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興趣,體驗審美感,更有助于幼兒自我表達,同時讓幼兒充分體驗學習及生活的自主性和主體性。
關鍵詞:幼兒園;美術活動;“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新《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要回歸生活,課程生活化的理念。新《綱要》還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兒的生活?!鄙罨恼n程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動對兒童教育的作用和意義。而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便是其中有機的結合點,它強調以幼兒為主,突出幼兒在美術教育中的地位,有效地促進幼兒各方面發(fā)展。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興趣取向,根據幼兒已有的經驗,選擇相關生活化的材料,組織幼兒開展美術活動,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
一、主題選擇生活化
1.根據幼兒的興趣選擇活動主題。瓶子是幼兒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物品,其種類也很多,有飲料瓶、酒瓶、塑料瓶等等,其中蘊藏著“高矮”“形狀”“色彩”“用途”等多種信息,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幼兒平時也十分喜歡擺弄各種各樣的瓶子。于是,我們開展了美術主題活動“瓶子變變變”,大家收集了各種樣式的廢舊瓶子,并生發(fā)出了“瓶子變變變”和“給瓶子分類”等多樣活動。在美術活動中,引導幼兒在瓶子上想象添畫,提供水彩、剪刀、各色卡紙等輔助材料,幼兒便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玩具,從而讓他們在玩中體驗了樂趣、發(fā)揮了想象、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2.根據季節(jié)的變化選擇活動主題。如秋天到了,組織幼兒開展以《秋》為主題的美術活動,帶領幼兒一起走進戶外收集各種樹葉、稻草、果核等,并對收集來的材料進行充分的挖掘與利用,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利用蘋果、橘子、棗子等蔬果,進行百變造型,布置成一個瓜果展覽會;利用收集來的各種顏色、形狀的樹葉進行拓印畫,開展《樹葉變變變》活動,孩子們有的用刺槐樹的葉子做金魚的身體、紅色的楓葉做尾巴,有的用各種各樣的葉子做成小船、飛舞的蝴蝶,變成一幅幅美麗的樹葉拼貼畫,還有的將樹葉串起來,變成樹葉裙子、樹葉發(fā)箍穿戴在身上進行表演游戲;當農作物豐收時,請家長幫忙收集稻草、秸稈等到美工區(qū),引導幼兒進行創(chuàng)意編織等。
3.根據幼兒的經驗選擇活動主題。從孩子的實際經驗出發(fā),選擇與孩子現有經驗有一定聯(lián)系又有適度拓展的內容,使孩子有足夠的興趣積累新經驗,表現新的認識和感受。如主題活動《好吃的蔬菜》,活動開展前,帶孩子們親自去菜場體驗買菜,豐富他們的前期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了繪畫活動《蔬菜寶寶大聚會》,鼓勵孩子大膽表現各種常見的蔬菜,并為它們添上五官及四肢,變化成富有生命力的蔬菜朋友,生動可愛的形象打動著孩子的心,進一步激發(fā)了孩子對蔬菜的喜愛之情,同時讓孩子嘗試用線條的彎曲與傾斜表現人物動態(tài),在表現技能上對孩子又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二、材料選擇生活化
1.充分挖掘自然材料。材料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們學習、創(chuàng)造的載體,而運用特殊的材料會使幼兒產生更濃烈的創(chuàng)作興趣。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它為幼兒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素材,如:樹葉,果殼,種子,石塊,稻草等,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們既熟悉又新奇,它們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喚起幼兒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創(chuàng)作欲望。比如秋天到了,在主題性的美術區(qū)域活動中,我們提供的瓜果蔬菜是孩子們熟悉又喜歡的,幼兒能夠自主創(chuàng)作,運用蘋果、香蕉、黃瓜等裝飾成了各種小動物,既有趣,也能裝點我們的活動室;將瓜果蔬菜切下來,用它們的橫截面進行拓印畫,構思奇特,趣味盎然。
2.廣泛利用廢舊材料。我們在幼兒園中開設了“創(chuàng)意坊”,為幼兒的美術活動提供活動的空間。教師發(fā)動幼兒與家長一起來收集生活中各種常見物品,如盒子、酸奶瓶、飲料瓶、PVC水管、奶粉罐等廢舊物品,樹葉、稻草、麥稈等自然物,為美術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在專用活動室時間里,引導幼兒與同伴自主選擇各種材料,進行各具特色的創(chuàng)意制作。
三、創(chuàng)作形式多樣化
1.美工區(qū)實現美術活動的自主化和游戲化?!毒V要》提出,教育應該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利于其身心發(fā)展,適合其興趣、認知水平,可供他們自由選擇的寬松的環(huán)境,在幼兒創(chuàng)造性制作活動中正式與非正式活動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支持。而在美工區(qū)中,我們針對集體美術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幼兒個體差異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進入活動區(qū),大膽而真實地表現自己,他們可以在寬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盡情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我們除了為幼兒準備豐富的繪畫和美工的工具,還投放了一些輔助工具如:棉簽、石頭、各種紙、布;廢舊材料如:塑料管、蛋殼、水果網、泡沫板等,用于自創(chuàng)作品。當幼兒在操作時,他們運用各種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質,選擇不同的方法使用,促進了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2.“變廢為寶”融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利用各種廢舊物和自然物進行的“小制作”,其過程不但是一個“玩”的過程,而且還能創(chuàng)造出成為他們游戲、學習、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學具等,進一步激發(fā)其動手制作的熱情。我們充分利用簸箕、魚簍、漁網、農副產品等鄉(xiāng)土資源創(chuàng)設富有特色的走廊吊飾,同時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引導幼兒在葫蘆上涂鴉,在竹簍上粘貼剪紙、布貼畫,使幼兒體驗設計與制作的快樂,學會分享成功的喜悅。收集來的不起眼的棉花、麥秸、蘆葦、瓜殼經過師幼的巧妙加工及精心設置,形成特色各異的風景畫展,展現在公共樓道的墻壁上,孩子們盡情欣賞,講述并不斷操作,演繹,在與作品的互動中不僅激發(fā)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更增加了幼兒變廢為寶的環(huán)保意識。
3.親子環(huán)?;顒幼屆佬g創(chuàng)意無限。我們積極利用家長資源,共同收集安全無公害的廢舊材料,開展了“變廢為寶”環(huán)保時裝秀和“自制體育器材”評比等活動,各種飲料瓶、果凍殼、紙牌、紙杯子、報紙等,經過巧手“打扮”變成了漂亮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在“保護環(huán)境”親子繪畫比賽中,孩子們和家長一起創(chuàng)作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環(huán)保畫,不僅增進了親子感情,也促進了幼兒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發(fā)展,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環(huán)保行動,同時也增強了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兒童有一百種語言,有一百種智慧潛能,有一百種學習方式。生活化的美術教學不僅能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世界,加深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促進智力發(fā)展,還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豐富幼兒的生活。生活不僅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歸屬。我們要將美術教育根植于生活這塊沃土之中,讓幼兒自己去留意、去觀察、去創(chuàng)造,讓生活成為幼兒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