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散文閱讀教學是初中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但也是學生學習閱讀的一大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散文面前往往思路模糊、毫無頭緒,因而無從下手。所以,教師必須引領把握其“形”與“神”的關系,讓學生領悟賞析散文之法。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初中的散文教學。
一、利其器,知道散文是什么
《論語·衛(wèi)靈公》中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龊靡患拢瑴蕚涔ぷ鞣浅V匾?。散文閱讀要做好的準備就是先讓學生明確散文的文體概念?,F(xiàn)代散文是指除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之外的其他文學作品。其本身按其內(nèi)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雜文、小品、隨筆等。散文是“集諸美于一身”的文學體裁,往往看起來作者只是不經(jīng)意地抒寫著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所表現(xiàn)的多是零星雜碎的片段人生。讀散文的重點就是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來感知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
二、立足散文的特點,“形散神凝”學散文
散文的內(nèi)容是廣泛的,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很“散”,但是,散文必須抒發(fā)真情實感并有文學味道,有一種內(nèi)在的“神”統(tǒng)帥全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形散神不散”。這是散文的最根本的特點。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材料、結(jié)構、表達方式、表現(xiàn)技巧等因素,是比較具體的。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題,它是內(nèi)在的,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散文無論內(nèi)容如何,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明確的、集中的。即使“意在不言之中”,所以“神”不會“散”。而散文的內(nèi)容廣泛、形式自由的特點是其他文體無法與之相比的。只有把握了散文的這一重要特征并立足于這一特征,才能高屋建瓴、一覽無余,迅速從“散”形中抓住“神”(主題)。
比如部編教材2017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吳伯簫的《燈籠》一文中,作者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于他個人乃至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文本中情感既有個人情感,又有家國情懷。燈籠除了照明外,還象征著前途明亮、薪火相傳。那么在指導學生自讀時,只要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沒有偏離主題,就可以有個性化的解讀。
三、引導學生明確散文分類,有針對、有重點地指導閱讀
初中語文教材所選取的散文,按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學習要先明確其屬類,就其屬類,可以或抓觀點、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態(tài)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通過其“散形”抓住“凝神”,以掌握本質(zhì)。
1.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
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xiàn)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敘事散文側(cè)重于從敘述人物以及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反映出事物的本質(zhì),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jù)該類散文內(nèi)容的側(cè)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qū)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于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fā)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具體描述了母親在人生最后一個秋天里對兒子的愛;也可以是幾個片段的剪輯,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按年代先后寫了母親勤勞的一生。抓住文本的“神”——母愛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這一主旨,就會發(fā)現(xiàn)文本的選材不論單一還是多樣,都是緊緊圍繞主題的。敘事性散文作者都會在敘述的事件中傾注真摯的感情,這是散文敘事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qū)別。閱讀這一類散文時,可以提示學生不妨先從具體的事件入手,再通過事件感受、提煉主旨。
偏重于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xiàn)人物的基本氣質(zhì)、性格和精神面貌。如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等,文中描寫的人物都是在作者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記人散文與小說的區(qū)別(小說中的歷史人物一般來說也有虛構的成份)。這類散文的教學重點則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用分析人物形特點來帶動對全文的理解。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即是抒情散文。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jié),其突出的特點是具有強烈的抒情性。文章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了正在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農(nóng)民,及其所代表的我們民族的質(zhì)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要讓學生明白作者本意不是寫雨,而是從昆明的雨而寫當時的生活,雖處艱難困苦之時,也可享受自由快樂的生活;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則是國破家亡之際,作者面對家鄉(xiāng)發(fā)出的錚錚誓言。
教師教授這類散文時,結(jié)合上述文體特點,應該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讀散文的優(yōu)美語段,受到美的熏陶,達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審美境界。賞析、品味散文的語言,從而體悟作者的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就是課堂教學的重點。
3.寫景散文
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fā)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如七年級《語文》(上冊)中劉湛秋的《雨的四季》。還有一些文章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現(xiàn)主題。這類文章在統(tǒng)編教材2017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中尤為顯眼:在梁衡的《壺口瀑布》中,作者在枯水期賞瀑布,從溝底到石床、到河心、到深溝,盡可能地接近瀑布。近距離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tài),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 。文本最終完成了水的形態(tài)—個人情感、個人情感—民族個性的主題升華;阿來的《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則是采用擬人的手法,借一滴水的行程,一路走來,介紹了麗江古城的美景,凸顯出麗江水系豐沛這一特點,使得文章也充滿奇幻的色彩。在指導學生閱讀這類散文時,教師應抓住空間的變化,多角度賞析美景,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其中的妙處所在,把課堂、文本交給學生。
4.哲理散文
講哲理,論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啟迪人生的文章。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之外,大多還具有行文對仗的特點,十分有韻味,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余音繞梁。
比如席慕蓉的《貝殼》和《蟬》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些許感悟。新部編教材中嚴文井的《永久的生命》、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則是作者對生命本質(zhì)的認識。幾篇文章不約而同地都是借小事物、小事件入手,來思考宏大的人生命題,不約而同地都有欲揚先抑、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見大等表現(xiàn)手法的使用。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除了要指導學生通過充滿哲理的語言來感悟作者的感情及思考外,還要讓他們重點體會、學習這些表現(xiàn)手法。
總之,抒情散文教無定法,妙在得法,教師要運用智慧,對教材有自己的探究和感悟,才能夠在教學中開啟學生感悟的心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思,在思中學,通過有效閱讀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與作者情感互通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