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建 民
(賽鼎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強夯置換技術是指利用強夯的沖擊力強行將碎石和建筑垃圾、礦渣等粗顆粒硬質骨料擠入軟土層中,從而使地基土的強度提高,壓縮性降低,改善地基土受力性能的地基處理辦法。根據加固機理和適用條件的不同,可分為動力固結法和動力置換法。
1.1.1動力固結法
動力固結法也稱強夯半置換法,是指通過采用向夯坑內回填透水性好的粗顆粒硬質骨料,改善粘性土的透水條件,縮短孔隙水消散路徑,加快粘性土地基的固結。
其原理為:土中存在的微小氣泡使其具有壓縮性。在外部沖擊力的反復作用下,孔隙水壓力上升,當孔隙水壓力等于土的總應力時,土的抗剪強度喪失,地基發(fā)生液化,土的透水性增大。通過采用強夯置換建立排水通道,孔隙水就會快速消散,土層就會加快固結。
1.1.2動力置換法
動力置換分為整體置換和墩式置換。整體置換是采用強夯將碎石等擠入軟土中,使地基表面形成一層硬土層,作用類似于換填墊層;墩式置換是通過強夯將碎石等擠入軟土中,形成碎石墩。其作用機理類似于振沖碎石樁。墩體與樁間土共同作用,形成復合地基。
1.2.1動力固結法
一般適用于飽和度較高的濕陷性黃土和一般粘性土地基。
1.2.2動力置換法
一般適用于對變形控制要求不嚴的高飽和度的粉土、軟塑~流塑的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等。
1)置換墩體深度應達到飽和土層處理深度的1/2~2/3。
2)單擊的夯擊能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
3)置換墩體材料可采用天然級配的碎石和建筑垃圾、礦渣等堅硬粗顆粒材料,填料中粒徑大于300 mm的顆粒含量不宜超過總重的30%。
4)夯點的夯擊次數應通過現場試夯確定。同時并應滿足下列條件:a.累計夯沉量為設計墩長的1.5倍~2.0倍;b.最后兩擊的平均夯沉量不應大于規(guī)范限值。
5)夯點間距和布點形式可按一般強夯設計。
6)墩頂應鋪設一層厚度不小于500 mm的墊層。墊層材料可與墩體材料相同,粒徑不大于100 mm。
1)強夯置換的墩體深度應根據土質條件確定,并應穿透軟土層,到達較硬土層上。當深度超過7 m時,應有充分的現場試夯經驗。為提高置換效果,應控制夯坑的深度。在高能級強夯置換中,夯坑深度一般不小于2 m,并最終以拔錘困難為準。若吸錘嚴重且夯坑深度達不到2 m時,應適當填料,待解決吸錘問題后再夯,以確保夯坑深度。
2)單擊夯擊能應通過現場試驗確定。在前期階段可按圖1進行預估。圖1為能級與置換深度統(tǒng)計圖。較適宜的夯擊能E=940(H1-2.1),夯擊能最低值Ew=940(H1-3.3)。H1即置換深度。從圖1中可看出在同一夯擊能作用下,三根斜線所對應的置換深度H1并不相同,這一差異與錘底靜壓力的大小、施工工藝等有關。置換深度較深時,宜選取靜壓力較大的錘型,并采用合理的施工順序、布點形式,嚴格控制填料質量、夯坑深度及累計夯沉量。
3)墩體材料可采用天然級配的碎石和建筑垃圾、礦渣等堅硬粗顆粒材料,且填料中粒徑大于300 mm的顆粒含量不宜超過全重的30%。因置換墩在形成過程中填料滲入土中與墩間土混合,使墩間土成為一種混合土,含水量與密實度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與墩體形成復合地基。填料在土體的混合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填料粒徑應嚴格控制。
4)夯點的夯擊次數應通過現場試夯確定。并同時應滿足下列條件:a.墩底穿透軟弱土層,并達到設計墩長;b.累計的夯沉量應為設計墩長的1.5倍~2.0倍;c.最后兩擊的平均夯沉量不應大于規(guī)范限值。
5)布點形式應根據基礎型式采用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布置。置換墩間距應根據上部荷載和原土的承載力選定。當采用滿堂布置時,夯點間距可取夯錘直徑的2.5倍~3.5倍;對獨基或條基,可取夯錘直徑的1.5倍~2.5倍。滿夯應采用低夯擊能進行夯擊,錘印搭接1/3。
6)墩頂應鋪一層材料與墩體材料相同的壓實墊層,厚度不小于500 mm ,粒徑不大于100 mm。當表層土質松軟、強夯能擊較大時,施工前場地表層應鋪填1.0 m~2.0 m厚壓實墊層,材料同墩體。以避免場地隆起過大使夯坑較深、拔錘困難,施工機械難以移動等。
7)確定軟粘性土中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時,可只考慮墩體而不考慮墩間土,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場單墩載荷試驗確定;確定飽和粉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時可按復合地基考慮,其承載力可通過現場單墩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
工程項目為沿海地區(qū)港口儲罐區(qū)工程,占地面積約6萬m2,對處理后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要求是不小于180 kPa。
場地為填海造地,地質情況較為復雜。
在鉆孔深度范圍內揭露的土層依次如下:
①素填土:干燥,松散~中密。主要由中風~微風化石英巖碎石組成,碎石呈棱角形,一般粒徑18 mm~80 mm,含量在40%~80%,分布不均,其余為角礫和粉土。結構松散,新近回填形成,分布范圍6.0 m~3.4 m。
②素填土:以軟塑~可塑狀粉質粘土、板巖風化物為主,含石英巖、板巖碎石、角礫,含量最高可達50%以上。標貫擊數為3擊/30 cm~13擊/30 cm。
③沖填土:主要以角礫、礫砂為主,局部混有粉細砂和粉質粘土,分布無規(guī)律。砂土多為稍密~中密狀態(tài),粉質粘土多為軟塑狀態(tài)。分布范圍3.4 m~-11 m。標貫擊數為4擊/30 cm~14擊/30 cm。
④碎石:飽和,中密~密實。主要以石英碎卵石為主,碎石一般粒徑25 mm~60 mm,碎石含量50%~70%,分布不均,混礫砂與可塑~硬塑粉質粘土充填,多為半膠結狀態(tài)。分布標高范圍-8.8 mm~-13.4 m。
⑤強風化板巖:褐黃色,碎塊、片狀,易碎,層理清晰。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加固土層主要為素填碎石土、素填粉質粘土和沖填土。地質特點:軟土層較厚,最大厚度11 m,平均厚度9 m左右。含水量大,部分地段處于飽和狀態(tài),含水層埋深淺,平均為地面下0.8 m~1.2 m。
1)加固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180 kPa;
2)加固后的地基回彈模量不小于60 MPa;
3)使用期內最終沉降量不大于30 cm。
經分析決定采用主夯6 000 kN·m能級強夯置換處理方案。主夯錘重300 kN,落距20 m,3 m×3 m正三角形布點。滿夯為1 500 kN·m,夯印彼此搭接1/3d。主夯控制要求為δ≤100 mm。鋪填1.5 m厚碎石,單點擊數以現場觀測為準。試夯區(qū)面積800 m2。
試夯效果較好。夯擊點數在15擊~45擊之間,填料次數在3次~7次之間,填料量也差別較大,場地隆起值在20 cm~100 cm之間。試夯選取用夯錘直徑1.2 m,錘重30 t。
施工過程中監(jiān)測和施工后檢測表明:夯擊后超孔隙水壓力明顯增加,隨時間逐步消散。強夯有效影響深度約為9 m。夯擊后10 d孔隙水壓力消散量達90%以上。夯點處動探和夯間處動探、標貫檢驗結果表明土層強度有較大提高。試驗結果表明夯點及夯間地基承載力均大于180 kPa?;貜椖A烤笥?0 MPa。
本工程強夯置換處理面積6萬m2。施工工藝及參數在試驗的基礎上調整如表1所示。
表1 6 000 kN·m強夯置換施工工藝及參數
3.4.1加固效果檢驗
夯點處動探檢驗見表2。
表2 碎石土以下各土層動探檢驗一覽表
6.0 m以上素填碎石土層強度較高,平均擊數18擊/10 cm。通過以上各夯點處動探檢驗統(tǒng)計結果,深度8 m內土質強度提高較大。夯間處動探、標貫檢驗見表3。
通過以上夯間土檢驗結果,深度8 m內夯間土各土層土質強度有所提高。
3.4.2地基靜載荷試驗
試驗結果表明各夯夯點和夯間地基承載力均大于180 kPa,滿足設計要求。
3.4.3地表沉降
經測量,由于受施工填料的影響,施工前、后標高變化不大。
綜合上述各項指標,采用強夯置換加固地基后,結果達到了
設計要求。
表3 夯間土各土層動探、標貫檢驗一覽表
強夯置換技術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擴展了強夯技術的使用范圍。尤其是在高飽和度粉土和淤泥質土等軟土地基地區(qū)增加了一種可行的造價相對經濟的地基處理措施。若建構筑物對變形控制較嚴時,還可采用強夯置換與CFG樁或鋼筋混凝土灌注樁相接合的地基處理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