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成 民
(山西安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河津 043300)
某住宅樓為一坐西朝東的城中村民房改造工程,南北長16.3 m,東西寬15 m,檐高26.4 m,地下1層,地上8層(地下室地面-2.7 m),室外自然地面-1.5 m,地下室層高2.7 m,主樓層高3 m,整片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因樓前(東側)巷道排水溝堵塞,滲漏污水滲入地基,致使建筑物向東側整體傾斜。經實測,東側墻體傾斜為6‰,地基變形整體傾斜為12‰(遠大于3‰要求)。嚴重的地基不均勻沉降質量問題已危及結構安全,影響正常使用,故需加固糾傾。
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可知,本場地地層劃分為5層:
本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設計特征周期采用0.55 s。該場地下20 m范圍不存在飽和粉土和飽和砂土,可不考慮該場地地基土液化影響,該場地為Ⅱ級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天然地基為不均勻地基。
該建筑物地處城中村巷道內,場地狹窄,南、西、北側緊臨民房,地基處理施工困難。2016年3月初開工建設,年底主體結構完成。2017年8月開始裝修,年底結束。2017年年底發(fā)現(xiàn)建筑物整體向東傾斜,東側墻體頂部傾向位移量11 cm(東南角),13 cm(東北角)。2018年4月初在東側緊貼基礎邊密集鉆孔注水泥漿一排,使沉降和傾斜加劇,附加沉降導致東南角東傾1 cm,東北角東傾1.5 cm,隨停止地基加固,研究新的處理方案。
1)地基處理范圍及深度不夠,這種現(xiàn)象在當前中國城鎮(zhèn)鄉(xiāng)和城中村與民房建設中經常出現(xiàn)。原設計采用DDC法(孔內深層強夯法處理,孔φ400@1 000深度8 m),由于場地狹窄和樁施工噪聲影響,此法不易實現(xiàn)。實際采用1.5 m厚3∶7灰土墊層法處理。2)原設計筏板基礎東西側外墻軸線以外各挑出1 m,實際西側突出0.2 m~0.5 m;筏板基礎厚度由0.45 m改為0.7 m,建筑物地上由7層改為8層,建筑物由低層建筑變成高層建筑。地基處理、基礎埋深、上部結構發(fā)生控制性變化。3)對濕陷性黃土處理場地未采取排水及隔水措施,在2017年8月份~9月份下大雨東側排水溝堵塞,排水不暢,致使雨污水侵入地基。
3.2處理方案
根據(jù)現(xiàn)狀經研究決定,采用生石灰樁加壓力注漿處理方案。具體生石灰樁及壓力注漿孔布置及技術要求如下:
1)生石灰樁技術要求:采用機械成孔,孔徑150,間距600,梅花點布置,樁長筏板基底以下10 m,填料采用20 mm~40 mm鮮生石灰塊摻15%~20%中砂,5%粉煤灰,5%水泥,每填400 mm左右采用人工搗實,直至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底。
2)壓力注漿技術要求:注漿孔徑100,間距3 m,孔深筏板基底以下8 m,采用單液硅化法,由濃度為10%~15%的硅酸鈉溶液(俗稱水玻璃)滲入2.5%氯化鈣,相對密度為1.13~1.15,硅酸鈉溶液模數(shù)宜為3左右,充填系數(shù)取0.8。
3)具體要求見JGJ 79—201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
4)處理范圍:筏板基礎中軸線以東整個范圍及以西筏板基礎外緣以外布生石灰樁二排,壓力注漿孔一排。
經采取上述處理措施后達到了預期目的,建筑物沉降趨于穩(wěn)定,從監(jiān)測結果看,有明顯的地基加固及糾傾效果。通過本工程實例,可總結出以下經驗及教訓:
1)工程地質勘查深度要夠,報告數(shù)據(jù)要準確,要針對上部建筑物的工程特征,提出地質存在的問題,確定相應的能實施的處理方法,要考慮建筑物所處環(huán)境,處理方案的可實施性及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對濕陷性黃土地基采取注漿加固方法時要制定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漿液的配比,考慮二次附加沉降影響,嚴禁集中密集注漿和注漿材料采用純水泥漿。
2)設計不能閉門造車,要根據(jù)主體的勘察報告及建筑結構特點及現(xiàn)場實際情況,設計出經濟合理、安全可行的地基處理方案。在處理范圍和處理深度達不到設計要求時,要采取有針對性的彌補措施。臨近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支護在地基處理范圍內時注意地基處理采用復合地基(DDC深層強夯法)的匹配性。
3)地基處理方案及上部建筑結構,不能隨意修改。本工程地基處理方案原設計采用DDC法后修改為灰土墊層法,上部結構原設計7層后改為8層,給建筑物安全帶來隱患,務必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
4)國家制定的工程建設規(guī)范和標準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尤其是其中的強制性條文,應嚴格遵照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