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芳
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 廣東廣州 510260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1]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從認識層面上,“能夠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從運用層面上,“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盵2]可見,唯物史觀是高中歷史教學指導思想的核心、根本和出發(fā)點。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一切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都是人的行為造成的,而人們的行為是由他們的動機、目的和意志所支配的。支配人們行動的意識、動機、目的和意志受到社會存在的支配和決定。[4]在歷史考察中可以運用這個觀點分析歷史現象。例如,學生在考察潘氏大院主樓屋頂時,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座建筑的屋頂風格是中西合璧。從外面看,屋頂是羅馬式風格的拱形屋頂,但上到屋頂天臺才發(fā)現西式屋頂里面包圍著的是中式的人字形屋頂。不止是屋頂,主樓的門、窗、樓梯等都帶有西方建筑風格。為什么會出現這么有趣的現象呢?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潘氏大院建筑的時代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調查了潘氏家族的興衰歷史。學生從資料中得知潘氏大院的來歷,建筑的主人潘佩如是清朝廣州十三行之一的同文行潘氏之后裔。潘氏入粵始祖為潘振承,乾隆年間創(chuàng)辦同文行,后任清朝一口通商的十三行的行商首領,成為了當時世界首富。到了清末民初,潘家仍為廣州巨富,潘佩如曾任職于廣州市咨議局籌辦處,創(chuàng)辦廣東公醫(yī)學校醫(yī)院、河南仁濟留醫(yī)院等。這座建筑為潘佩如所建私宅,建于1908至1909年之間。廣州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被迫開放成為通商口岸,外國列強對廣州經濟侵略的同時,大量西方的思想文化藝術傳入。潘氏大院較早吸收西方建筑藝術,采用西方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建造的歐式洋樓,屬優(yōu)秀近現代建筑中的典型之作,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如果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則會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學生考察潘氏家族歷史發(fā)現,17世紀后期,為限制外國商人與中國市場直接接觸,凡是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必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這就是通稱的“十三行” 。1757年清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這直接促使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qū)”,從而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潘氏入粵始祖潘振承擔任十三行商總時,十三行對外貿易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都與廣州十三行發(fā)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廣州十三行擁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環(huán)球貿易航線,成為當時有名的中西貿易中心。而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剛剛完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世界各地商品交往頻繁,世界市場正在逐步形成。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十三行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使十三行對外貿易卷入了世界市場。因此鴉片戰(zhàn)爭前十三行興盛的原因在于當時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各地的商品均可在同一市場上出現,由此可見十三行適應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自己本身的發(fā)展。
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服務和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學生從考察中得知潘氏家族是十三行歷史上最顯赫的家庭之一。從潘振承開設同文行開始,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潘氏家族都在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是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重要體現。清朝統(tǒng)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tǒng)觀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由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穩(wěn)定,他們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更不必吸納外來文化和技術。當時的西方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tǒng)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由此可推斷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也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個原理。
綜上所述,學生對潘氏家族的歷史考察,就是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潘氏家族歷史及所處的時代、社會有全面、客觀的認識。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與歷史的學習與探討中,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