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桂林理工大學(xué),廣西桂林 541000)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與西方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尤其是和美國的交流更是邁向了新階段。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xué)生,公司職員,移民者去往美國學(xué)習(xí)、工作或者生活,這就不可避免地要與美國人交朋友。但因為中美兩國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存在著巨大差異,在交朋友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沖突,為了盡快融入當?shù)氐纳詈统晒Φ剡M行人際交往,了解雙方友誼觀的差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從文化視角探討了中西方友誼觀的差異, 希望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給予一定的啟示,并有助于發(fā)展和鞏固跨文化友誼。
“朋友”和“友誼”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談?wù)摰挠篮阍掝}。友誼作為人際關(guān)系中的一種,是人在社會群體中,通過交往活動而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情感。不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友誼都在生活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但是對于友誼的內(nèi)涵,兩國人民有種不同的理解。
在中國古代,人們就非常重視交友之道,并把朋友作為五種人倫關(guān)系之一。但是“朋友”這兩個字,原是兩個概念?!抖Y記》中有言“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按照古人的解釋,“同門”是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學(xué)習(xí)的人,所以“朋”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同學(xué);所謂“同志”,是指志趣相投,能合得來的人,所以這個“友”,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朋友”的概念。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詞語,《論語》里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樣的名言,《論語》里說的“朋友”,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說的“同學(xué)和朋友”這兩個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中,朋友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后來泛指交誼深厚的人,已與現(xiàn)代“朋友”之意幾乎無異了。在1995年版的 《簡明牛津字典》中,朋友可以是雙方感情要好, 彼此尊重的人;同情者;幫助者;客戶;對一個機構(gòu)提供定期贊助或幫助的人;關(guān)系較近的親戚等。由此可見,中國人內(nèi)心里對“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確,而美國人的“朋友”概念相對寬松,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來指非常廣泛的人際關(guān)系。
于中國人而言,交朋友講究的是“趣味相投”和“志同道合”,有共同語言和共同的興趣愛好乃至理想追求,把交朋友當做是一種樂趣,而不帶很強的目的性。正因為人們在交友時有著這樣一個心理訴求,所以當朋友之間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發(fā)生沖突時,往往會鬧出不愉快,激烈者甚至?xí)舜私^交。《世說新語·德行篇》記載了一個歷史上著名的割席斷交的故事,管寧、華歆曾一起在陳球門下學(xué)習(xí),所以兩個人是同學(xué)關(guān)系。管寧之所以割席,表面上只是因為兩件小事:華歆拾金及觀看高官車馬。但管寧從這兩件事中看出了華歆追求功名利祿的心思,這與管寧自己淡泊名利的價值觀相沖突,所以管寧才毅然割席。由此可見,中國人認為朋友不在多,而在能否同道,能否知心。而在實用主義至上的美國,友誼始于利益關(guān)系,交友意在擴大自己的社交圈,為自己未來的發(fā)展鋪墊機遇和人脈,帶著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美國人熱情好客,喜歡跟陌生人聊天以示友好,短暫交談后就以朋友相稱,與美國人交談時,他們會給人一種友善,熱情的感覺,這往往會讓中國人誤以為他們把我們當朋友看待。在美國,友誼的形成的確既簡單又快速,有的友誼一分鐘或者一夜之間便可形成,但也可以以同樣的速度消逝。但在中國,對于建立友誼非常謹慎,往往要通過很長時間的相互接觸,隨著對彼此的逐漸了解,雙方才會變得親密,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從“泛泛之交”到“親密無間”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一旦認定了這段友誼,往往會希望它能保持一輩子,所以要慢慢地培養(yǎng),需要彼此都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而這正是很多美國人所缺乏的。美國是全世界流動性最大的一個國家,據(jù)美國官方統(tǒng)計,一個美國人在一生中平均要搬21次家,正因為這種不斷的調(diào)動,限制人們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誼,隨著每次搬動,不斷認識新的朋友,而老朋友逐漸失去聯(lián)系。而中國人因為相對穩(wěn)定,而且念舊情節(jié)很重,像“串門”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活動,這在美國人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中國人往往對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覺得給朋友幫忙是理所當然的,就像中國的俗語“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是在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傾囊相助的人,所以中國人對朋友有很大的依賴性?!巴嘘P(guān)系”就是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中的一種現(xiàn)象。而美國人認為友誼應(yīng)該是一種樂趣,是輕松愉快的,而并不是一種責(zé)任。美國人也很樂意幫助他們的朋友,但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希望只是幫個小忙。因為他們認為因為所謂的朋友的責(zé)任而負擔(dān)太多也許會不舒服,甚至很奇怪。美國人不愿交往過深, 而是有選擇地交往和投入感情。他們一般喜歡在盡可能不招致社會責(zé)任的條件下尋求他們的社交生活。在友情方面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傾向更加獨立的朋友關(guān)系,不希望一方過多地依賴另一方,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依靠自己,而非朋友,如果朋友給予過多的幫助,他們會認為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
中美兩國人民在對“朋友”的認知和期望值方面的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映出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環(huán)境等。在眾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根源就是不同的價值觀取向。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吉爾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文化差異的六大維度之一。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起主導(dǎo)作用的社會,而美國社會則是個體主義文化為主導(dǎo)的社會。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應(yīng)當服從集體國家利益的一種思想理論。集體主義的最高標準是一切言論和行動符合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一切行動和言論以集體為重個人為輕。集體主義取向下,個人離開了集體,幾乎就無所作為或者作用很小,因此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必須重視合作和集體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須多為他人考慮,要珍視友誼和家庭。擁有這樣價值取向的中國人,在交友時會希望找到歸屬感,將自己的朋友圈當成一個集體,所以會對這個集體有依賴感,強調(diào)對集體的忠誠,這也反映在中國人對朋友的責(zé)任上,會為了朋友不辭辛苦,兩肋插刀,也反映在對友誼的維護上,因為強調(diào)朋友間的交情才會不斷地付出去維系感情。而個人主義認為個人利益應(yīng)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認為個人雖然離不開社會集體,但是正是由于個人對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斷追求才最終推動了社會的前進,因此在社會事務(wù)中應(yīng)首先考慮個人的幸福和需要。個人主義也認為人離不開社會,它也看重人際關(guān)系,但是它強調(diào)的是一種松散的社會人際關(guān)系及結(jié)構(gòu)。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力更生是傳統(tǒng)的美國價值觀,造就了美國人坦誠、直率、自立、自助的性格,因此,美國人更傾向于獨立的朋友關(guān)系,也不愿在友誼中承擔(dān)過多的責(zé)任,而是保持一種輕松的朋友關(guān)系,在遇到困難時,美國人會選擇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而不是向朋友尋求幫助。
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觀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由于觀點的不同,兩國人民在交際中難免會有摩擦與沖突,出現(xiàn)誤解和分歧。導(dǎo)致這些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集體主義的社會,而美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些差異,努力做到趨利避害,同時要了解形成差異的原因,以開放的心態(tài)求同存異。筆者希望通過對中美不同友誼觀的比較,能夠為與美國人交朋友提供一些參考,以促進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加深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