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要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豐富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寶貴資源,要用好用足,大力發(fā)展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yè),支持文化展示、文化演藝、文化市場發(fā)展,增強文化輻射力集聚力,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閃亮。
去年底,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提出要加強四大品牌建設,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加強上海文化建設。唯有讓精神生長、讓文化發(fā)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城市形象,才會有奮發(fā)有為的城市氣質,才會有可圈可點的城市記憶。在今年的上?!皟蓵鄙?,上海市政協(xié)舉行專題會議,主題為“大力發(fā)展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響城市文化品牌”。
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一脈相承,同時又是自成一體。市政協(xié)委員、市文聯(lián)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尤存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三種文化的打造與執(zhí)政之要、城市之魂和人民之需緊密結合起來;第二,要把三種文化的打造與區(qū)域聯(lián)動要素互補、優(yōu)勢共享結合起來,要打開行政區(qū)劃,真正把長三角文化的一體有機推進;第三,三種文化打造與重大項目建設、品牌塑造以及文創(chuàng)產業(yè)有機結合起來。
文匯報社特聘首席編輯潘向黎認為,上海應該注意讓江南文化進入大上海的毛細血管?!吧虾J侵袊纳虾#鞘澜绲纳虾?,但同時,她也是江南的上海,因為上海就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歷來就是江南的一個代表城市,上海江南文化的底色一直都在。之前我們走得遠了,現(xiàn)在應該呼吁讓江南文化強勢回歸上海市民日常生活,讓它不是成為追憶對象而是日常生活一部分,不是僅僅成為文化推廣的口號,而是進入毛細血管之中,具體說就是江南元素在城市生活當中方方面面可以再加強?!?/p>
黨的十九大閉幕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習近平總書記和常委同志重溫入黨誓詞,宣示了“不忘初心”的紅色文化情結。
如何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要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豐富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寶貴資源,要用好用足,大力發(fā)展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yè),支持文化展示、文化演藝、文化市場發(fā)展,增強文化輻射力集聚力,使上海文化金名片更加閃亮。
追根溯源,上海這座城市天然稟賦著江南文化的細水長流。地處長江的入海口,深受蘇浙地域古老文明的浸潤和洗禮,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來,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風雨,海派文化、吳越文化、長三角文化在這里接續(xù)傳承。從中我們提煉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以及“兼容并蓄、聰慧機敏、經(jīng)世致用、務實求真、敢為人先、超越自我”等城市文化內涵。這些深厚的歷史文脈、豐富的文化內涵,既延續(xù)傳統(tǒng)精華,又體現(xiàn)時代精神,成為彰顯文化自信、提煉文化故事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而打造“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文藝創(chuàng)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到文物遺址保護,建設好奠定上海歷史根脈的崧澤遺址博物館、元代水閘博物館、廣富林遺址,乃至勘探凸顯海洋文明的長江口一號和二號沉船遺址,都能讓人了解到上海這片沖積平原其實扎根文化不淺。
讓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xiàn)。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造就了歷史的輝煌,也滋養(yǎng)了民族的成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含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豐厚而獨特的精神元素,其中蘊含和展示的文化精神、文化氣度,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這樣的思想和理念,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應用價值。
我們需要在多個方面、多個環(huán)節(jié),結合新時代的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在理論與研究方面進行創(chuàng)造性闡釋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同時要走出文化與學術的圈子,實施社會性工程,開展群眾性活動,把研討與傳播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讓中華文化從輿論陣地到文藝園地、從具體工作到日常生活,都看得見、摸得著,融入我們的人生理念,體現(xiàn)于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
近年來,上海文藝界全面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成效顯著。為了創(chuàng)作出具有獨特的時代風貌、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國精神的作品,需要創(chuàng)作人員深入社區(qū)、深入工地、深入農村、深入軍營等,將現(xiàn)實生活中最鮮活、最形象、最生動的素材進行提煉和加工,融入作品;在日積月累的“深扎”過程中,形成與人民群眾在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作品才能更加具有時代風采。
對標國際不難發(fā)現(xiàn),凡是能稱“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都有其打得響的文化品牌,紐約、巴黎、倫敦等概莫能外。上海要在全球卓越城市的坐標系上定位,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必然需要一張成色十足的文化金名片。文化又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代表著國家在全球展示中國的形象,要承擔好對外文化交流橋頭堡的使命,必須通過一批國內國際知名文化品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彩。
習近平總書記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間,對上海城市精神作了新的提煉和概括:“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上海城市精神也是對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提煉和概括,是上海獨具特質的重要文化品牌。上海將重點推進“中國夢·申城行”“中國夢·申城美”“感動上海人物”“市民修身行動”等弘揚城市精神的品牌項目,把城市精神品牌打得更響。
上海的城市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現(xiàn)代文化題材和資源,為各種文藝樣式提供了多彩的創(chuàng)作空間。包括紀實文學、影視作品、舞臺演出等形式都可大有作為。要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推廣,感不感動人是個硬道理。要有意識地對接青年人的文化需求,找準網(wǎng)絡傳播的突破點,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宣傳力量形成立體推廣合力,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了解乃至親近上海的紅色文化和歷史。
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體制機制。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近幾年,上海的藝術團體頻繁在海外亮相,上海出版界為全球讀者列出一長串高品質書單。上海文藝工作者以文化為名片,讓中國優(yōu)秀文化真正“走出去”,在海外大量“圈粉”。上海文化,并不一定就是說上海話,演上海戲,關鍵還是要通過上海這個平臺,讓文化傳播出去。
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在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走出去,并在世界上產生巨大影響,諸如戲曲“走出去”早已不再停留在對臉譜、歌舞、武打、雜技的“景觀化”展示,而是把戲曲本體最核心的美學特質展現(xiàn)出來,輸出的是中國文化,展示的是中國精神,彰顯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覺,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讀懂中國。
文化既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真正走進西方的主流社會、主流媒體中,起到突破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在國際話語體系差異性客觀存在的背景下,中國文化走出去也要學會國際化語言和國際化包裝。這種“國際化”絕不是舍本逐末、一味迎合,而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也就是說,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上,結合海外最前沿的創(chuàng)新元素,打造會通中外的文藝作品。
上海,以其獨有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東方風采。在文化“走出去”的實踐中,上海展現(xiàn)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世界領略了中國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