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鵬
(湖北省漢川市婦幼保健院,湖北 漢川 431600)
風寒咳嗽是中醫(yī)兒科的常見病。該病多發(fā)生于冬春交替時節(jié)。中醫(yī)認為,小兒肺臟的發(fā)育不完全,易外感風邪,進而可誘發(fā)風寒咳嗽。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用止咳宣肺方治療小兒風寒咳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湖北省漢川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8例風寒咳嗽患兒。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宣肺止咳方組和對照組。在宣肺止咳方組患兒中,有男24例,女20例;其年齡為1~10歲,平均年齡為(6.47±1.02)歲;其病程為3~10 d,平均病程為(8.30±0.72)d。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26例,女18例;其年齡為2~11歲,平均年齡為(6.30±1.20)歲;其病程為3~11 d,平均病程為(8.39±0.64)d。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由肺結核、哮喘等疾病引起咳嗽的患兒。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患兒存在咳嗽、咳白色黏痰、流鼻涕、鼻塞等癥狀。對患兒的肺部進行聽診可聞及濕啰音,對其進行肺部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肺紋理增粗。2)患兒的病情符合中醫(yī)對小兒風寒咳嗽的診斷標準。患兒存在咳嗽氣粗、咽痛、聲嘶、口渴、咳白色黏痰、微惡風寒的癥狀,其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這些患兒入院后,均對其進行鎮(zhèn)靜、抗感染、霧化吸入治療等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宣肺止咳方組患兒使用止咳宣肺方進行治療。該方的藥物組成是:紫菀、款冬、防風、僵蠶、蟬衣、前胡、炙甘草、地龍、炙百部各10 g,全蝎3 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煎煮,取汁150 ml,分3次服用,每日服1劑,共治療7 d。
1)痊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對其肺部進行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肺部病灶基本消失。2)顯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對其肺部進行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肺部病灶明顯縮小。3)有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對其肺部進行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肺部病灶有所縮小。4)無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對其肺部進行X線檢查的結果均無改善。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宣肺止咳方組患兒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治療后,宣肺止咳方組患兒咳嗽、咳痰、肺部濕啰音消失的時間分別為(3.57±0.70)d、(5.89±0.90)d、(4.10±0.84)d。對照組患兒咳嗽、咳痰、肺部濕啰音消失的時間分別為(4.90±0.55)d、(7.70±1.11)d、(6.20±0.91)d。宣肺止咳方組患兒各項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的時間均早于對照組患兒(P<0.05)。
風寒咳嗽是中醫(yī)兒科的常見病。冬春交替時節(jié)是該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該病患者的病變部位在肺部。中醫(yī)認為,肺開竅于鼻,主呼吸,外合皮毛,上連氣道,氣貫百脈而通臟腑。當人體受到風寒的侵襲時,可使肺氣失宣,氣機上逆,從而引發(fā)咳嗽[3]。中醫(yī)對風寒咳嗽患兒主要進行祛風止咳、宣肺降氣的治療[4]。本次研究中為風寒咳嗽患兒使用止咳宣肺方進行治療。該方中的紫菀性溫,味辛、苦,可入肺經,具有化痰止咳、潤肺下氣、清熱利濕的功效;款冬性溫,味辛、微甘,可入肺經,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的功效;防風性微溫,味甘、辛,可入膀胱經、脾經、肺經、肝經,具有勝濕止痛、祛風解表的功效;僵蠶性平,味咸、辛,可入肝經、肺經、胃經,具有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的功效;蟬衣性寒涼,味咸、甘,可入肝經、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息風止痙、利咽開音的功效;前胡性微寒,味辛、苦,具有發(fā)表鎮(zhèn)痛、降氣化痰的功效;炙甘草性溫,味甘,可入心經、肺經、胃經、脾經,具有益氣滋陰、祛痰止咳、抗炎的功效;地龍性寒,味咸,可入肝經、脾經、膀胱經,具有清熱定驚、清肺平喘、清熱利尿的功效;炙百部性微溫,味甘、苦,可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滅虱殺蟲的功效;全蝎性平,味辛,可入肝經,具有息風通絡、逐濕除風的功效。將諸藥合用,可顯著改善風寒咳嗽患兒的臨床癥狀,并可有效防止其病情復發(fā)。
為了防止風寒咳嗽患兒的病情復發(fā),應告知其家長平時要讓患兒注意休息,加強鍛煉,不要帶患兒到人口密集的場所。在發(fā)生風寒咳嗽的早期,不要為患兒使用收斂鎮(zhèn)咳藥進行治療。如果為風寒咳嗽患兒使用收斂鎮(zhèn)咳藥進行治療,易使其病情轉化為慢性咳嗽,進而可增加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
綜上所述,用止咳宣肺方治療小兒風寒咳嗽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