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瑜
(溫嶺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浙江 溫嶺 317500)
川崎病又叫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急性發(fā)熱出疹性兒科疾病[1]。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此病的高發(fā)群體。此病患兒可出現持續(xù)發(fā)熱、皮疹、口腔黏膜彌漫性充血、頸淋巴結腫大、結膜充血等臨床表現。不典型川崎病是指患兒被診斷患有川崎病,但其臨床癥狀又與川崎病患兒存在一定的差別(如發(fā)熱持續(xù)的時間不足5天、頸淋巴結腫大不明顯等)[2]。丙種球蛋白是臨床上治療不典型川崎病的常用藥。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比較在不同時間應用丙種球蛋白對不典型川崎病患兒治療效果的影響。
將2011年9月至2017年6月溫嶺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4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納入本研究。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經綜合檢查被確診為不典型川崎病,其血小板、C反應蛋白和血沉的水平均明顯升高。將這些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18例,女14例;其平均年齡為(4.02±0.15)歲,其平均體質指數為(23.15±1.13)。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20例,女12例;其平均年齡為(3.98±0.14)歲,其平均體質指數為(23.74±1.20)。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的比較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用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在對照組患兒發(fā)病后的10~14 d內應用丙種球蛋白對其進行治療。在觀察組患兒發(fā)病后的5~9 d內應丙種球蛋白對其進行治療。丙種球蛋白的用法是:用劑量為2 g/kg的此藥對患兒進行靜脈泵注,初始時泵注的速度為20~30 ml/min。用藥10 min后,若患兒未出現不良反應,則調快泵注的速度,在8~12 h內泵注完畢。兩組患兒的用藥方法相同。
顯效: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其血小板、C反應蛋白和血沉的水平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其血小板、C反應蛋白和血沉的水平有所下降。無效: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未減輕,其血小板、C反應蛋白和血沉的水平未下降??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全身癥狀(如發(fā)熱、卡介苗的接種處出現紅斑、心臟出現雜音等)消失的時間、應用丙種球蛋白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和發(fā)生冠狀動脈擴張的情況。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患兒全身癥狀消失的時間、應用丙種球蛋白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全身癥狀消失的時間、應用丙種球蛋白的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d,±s )
表3 兩組患兒全身癥狀消失的時間、應用丙種球蛋白的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d,±s )
組別 例數 全身癥狀消失的時間 應用丙種球蛋白的時間 住院的時間對照組觀察組24.02±4.02 17.21±3.03 P值 <0.05 <0.05 <0.05 32 32 18.91±2.32 14.05±2.27 9.35±2.52 6.98±2.05
觀察組患兒冠狀動脈擴張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冠狀動脈擴張發(fā)生率的比較(%)
不典型川崎病是兒科的常見病。與川崎病患兒相比,不典型川崎病患兒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不夠明顯。國內外的醫(yī)學研究者認為,以下指標可以作為不典型川崎病的診斷參考:1)患兒卡介苗的接種處出現紅斑。2)患兒血小板、C反應蛋白和血沉的水平明顯升高。3)對患兒進行超聲檢查顯示其冠狀動脈發(fā)生擴張或冠脈壁的輝度增強。4)患兒的心臟出現雜音。5)患兒合并有低蛋白血癥或低鈉血癥。丙種球蛋白是臨床上治療不典型川崎病的常用藥。此藥是從健康人血漿中提取出的一種免疫球蛋白制劑,具有增加機體免疫力、殺滅病毒的作用[4]。另外,此藥還可抑制IgG的合成,從而起到減輕炎癥反應的作用[5]。近年來,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在不典型川崎病患兒發(fā)病后的不同時間應用丙種球蛋白對其進行治療,可取得不同的療效。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在不典型川崎病患兒入院后的5~9 d內應用丙種球蛋白對其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其治療的效果,降低其冠狀動脈擴張的發(fā)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