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東 丘麗慧 邱耿姍 劉樹佳
目前,牙科門診所觀察到的普遍現(xiàn)象為牙髓病患者發(fā)病早期臨床癥狀往往不明顯而刻意忽略,隨著病情發(fā)展,患者最終因牙痛難忍而就診。普通老百姓對牙齒護理及牙體牙髓等相關疾病不甚了解,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常常推遲就診時間。相當一部分牙科疾病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發(fā)展如蛀牙的產生[1],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之無護牙的習慣,逐漸發(fā)展成為牙髓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牙髓病與癌腫和心血管疾病并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牙髓病主要有三大臨床病變,包括牙髓炎癥、牙髓壞死和牙髓退變[2]。早期牙髓血管擴張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蛋白滲出,形成急性牙髓炎,逐漸發(fā)展為對牙髓長期持續(xù)性的刺激最終導致牙髓壞死和牙髓退變。牙髓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微生物感染、化學刺激、物理刺激等,其中細菌感染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因素,主要有兼性厭氧菌和專性厭氧桿菌,如鏈球菌、放線菌、乳桿菌等?,F(xiàn)階段治療牙髓病最主要的措施為根管填充治療術,其關鍵在于根管填充是否嚴密,故現(xiàn)收集我院牙髓病患者,研究分析根據(jù)不同的填充方式所帶來不同的治療效果,為不同的牙髓病患者提供較好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選擇2017年3—7月在牙科門診接受根管治療的牙髓病患者的682顆患牙為研究目標。治療后根據(jù)X線牙片將患者分為適量填充組567例,年齡18~83歲,平均(56±2.45)歲;欠量填充組63例,年齡22~79歲,平均年齡(53±5.89)歲;超量填充組52例,年齡16~80歲,平均(55±4.27)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標準:①確診為牙髓病[3];②之前從未做過根管治療的患者;③對治療配合且愿意隨訪的患者。根管填充標準[4]:①適量填充:根管填充的材料與根尖的距離在0.5~1.5 mm;②欠量填充:填充的材料與根尖的距離大于2 mm;③超量填充:填充的材料超出根尖的部位。排除標準:①伴隨有其他口腔疾病患者;②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其他系統(tǒng)疾病影響牙髓病治療的患者;③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及嬰幼兒。本次研究對象由三名牙科醫(yī)生門診收治,三名醫(yī)生的醫(yī)療技術水平基本無明顯差異,排除了因醫(yī)師個人因素對患者治療療效產生影響。
記錄研究對象的年齡、就診原因、診斷結果及治療情況;所有患者治療之前行常規(guī)X線牙片檢查并進行術前評估,確定需要治療的部位。然后進行根管填充治療,具體操作如下:①麻醉處理:若牙髓還有一部分存活,需要使用局麻醉。如果全部壞死,則不需要使用麻醉。②開髓清理:將患牙部位進行髓腔開擴術。做好根管內鈣化物、壞死牙髓物等清理工作,保證根管預備的工作長度在牙本質和牙骨質的交界處。③根管填充:用 3%過氧化氫溶液以及生理鹽水對患者的根管交替沖洗,將根管及周邊雜質沖洗干凈。完成之后用棉球將根管內的水分吸干,根管及其周邊干燥后選擇牙膠尖加糊劑對根管進行充填,填充完畢,用氧化鋅水門汀將髓腔對根管口進行密封。治療完成后,再次用 X 線檢查根管,并仔細觀察填充的情況。④患者根管治療之后若有異常情況應立即再次就診,無異常情況,則3個月后隨訪。
1.3.1 疼痛率 統(tǒng)計并記錄三組患者在治療時出現(xiàn)疼痛的例數(shù)。
1.3.2 評價治療效果標準 痊愈:患者在完成治療之后,未感到填充部位出現(xiàn)痛感及酸脹感,并且能夠進行正常咀嚼并無咬合痛,患牙無松動感,在經過X線片檢查牙體周圍組織未出現(xiàn)壞死等情況;有效:患者在經過治療之后基本恢復患牙部位的正常功能,牙體周圍組織病變縮小,無嚴重的病變發(fā)生。無效:患者在經過治療之后牙體功能未改善,炎癥未除,經過X線檢查后牙體周圍組織發(fā)生損壞,病變嚴重惡化。總有效= 痊愈+有效。
所得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 16.0處理。本研究均為計數(shù)資料,使用卡方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過程中欠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的疼痛發(fā)生率明顯要高于適當填充組。適量填充組和欠量填充組相比(2=77.00,P<0.001);適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比較(2=81.25,P<0.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欠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相比(2=0.21,P=0.6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疼痛發(fā)生率比較 (n,%)
適量填充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欠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適量填充組和欠量填充組相比(2=101.00,P<0.001);適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相比(2=131.10,P<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欠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比較(2=0.40,P=0.5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對比 (n,%)
牙髓病為常見的口腔疾病,早期的臨床癥狀大多不明顯,不能夠引起患者的重視。門診就診原因是由于牙齒疼痛難忍,病情一般較重,治療效果差,有時可導致患牙的喪失,當患者免疫力低下或者有其他系統(tǒng)疾病時,牙髓病可作為“導火線”,引起多種并發(fā)癥[5],影響患者自身的健康。故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其列為重點防治疾病。引起牙髓病變的主要原因有細菌感染、化學因素、物理因素、醫(yī)源性因素等,牙髓病主要包括牙髓炎、牙髓壞死和牙髓退變。急性期,疼痛劇烈難忍,其特點是自發(fā)痛、陣發(fā)痛、夜間痛。還可出現(xiàn)持續(xù)性跳痛、放散痛,可放散至耳顳部,與偏頭痛相似。溫度、化學刺激、機械壓力可激發(fā)疼痛,明顯影響患者的睡眠、工作和學習,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檢查時,患者大多不能準確指出疼痛的牙齒的具體位置,更加嚴重的是牙髓壞疽者,開髓時可聞及臭味,牙髓無活力?,F(xiàn)階段治療牙髓病的最主要方式為根管治療術,包括開髓、根管消毒及根管填充等過程。根管治療不但可以消滅根管內的細菌及其他雜質,還可以治療牙根尖周圍組織的炎癥,促使牙根周圍組織的愈合[6-9],避免由口腔病灶帶來的傳染源,減輕患者的病痛,盡可能保住牙齒,使其避免拔除,恢復其功能,保持天然牙齒排列的完整性。
本次選取的研究對象大多因自發(fā)性牙痛而到門診就診,確診為牙髓病行根管治療術。經治療后X線牙片顯示,根據(jù)根管填充的材料與根尖的位置分為適量填充組、欠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經統(tǒng)計得出,適量填充組在治療過程中疼痛率低于欠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而總的治療有效率則高于這兩組。分析其原因如下:欠量填充組由于根管填充物低于根尖,不夠完全封閉根尖孔,根尖周的組織液逐漸滲入根管中再次發(fā)生細菌感染和疼痛等情況;超量填充組由于根尖準備過多,超出根尖孔的填充物會促進局部炎癥反應,增大患者感染的幾率。而適量填充組根管填充物到根尖距離合適,使根尖孔被有效封閉,防止根管感染的再次發(fā)生。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即使是適量填充組進行根管填充治療術后,仍有一小部分患者治療是無效的,欠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則差不多有一半比例根管治療是無效的??赡艽嬖谝韵略颍哼m量填充組的567名患者中404名確診為急性牙髓炎,112名確診為慢性牙髓炎,51名為根尖周炎。欠量填充組的63名患者中41名為急性牙髓炎,15名為慢性牙髓炎,7名為根尖周炎。超量填充組的52名患者中38名為急性牙髓炎,11名為慢性牙髓炎,3名為根尖周炎。在治療無效的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多的為根尖周炎患者。慢性牙髓炎多由齲齒等因素引起[10],早期無明顯疼痛,或者輕微疼痛,患者一般都能忍受,不會選擇到門診就診,隨著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慢性牙髓炎急性發(fā)作,疼痛難忍,成為急性牙髓炎。若炎癥向根尖擴散,疾病進一步加重,發(fā)展為根尖周炎。疾病越發(fā)展后期,就越嚴重,治療效果越差。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根管治療之后,治療無效的大多為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齒磨損等因素,牙本質的內壁有繼發(fā)性牙本質的沉積,髓室頂隨著牙的磨耗而降低,使髓室頂和髓室底相距太近、或髓室底大凸[11],這無疑加大了牙科醫(yī)師在實施根管填充治療的操作難度。
此次研究中,我們總體上得到了以下幾點:①對牙髓病患者實行適量填充治療能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疼痛感,并且適量填充組總的有效率遠遠高于欠量填充組和超量填充組,這提示牙科醫(yī)師在對牙髓病患者采取不同根管填充治療時,要充分利用影像技術對患牙進行詳細檢查,確定根管具體長度,保證填充順利,同時能夠避免欠量填充和超量填充[12];②牙科疾病重在防,要擁有一個良好的護牙習慣,發(fā)現(xiàn)有牙科問題時應及早去門診就診,不宜推遲,牙科醫(yī)師應在門診和治療患牙過程中有義務向患者宣傳牙齒護理和相關牙科疾病的防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