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20年,如果籃球依然是我一生里最大的成就,那么我就失敗了。
NBA巨星科比在退役后的一次演講中曾這樣說道。退役兩年后,他憑借自已編劇并配音的動畫短片《親愛的籃球》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能力配不上夢想,收入配不上享用,容貌配不上矯情,見識配不上年齡。
人生四大悲劇
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不能要自由的時候把西方那套拿出來,要錢的時候把東方那套拿出來。
一位“富二代”在網(wǎng)絡節(jié)目中抱怨父親對自己的控制過于嚴格,使自己缺乏幸福感。對此,高曉松回應,父母為他選大學時曾教育他“男人的世界觀要一以貫之”,不要因為自己的利益和方便而隨便改變
友情是何時消失的?從被稱作人脈的那一刻起。
專欄作家東東槍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xiàn)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而是去塑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風險的,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真正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蔣方舟談“討好型人格”
當我們這代人在游戲里“砥礪成長”,跨越地域獲得最真實的友誼,跨過虛擬收獲最純真的愛情;當以游戲為代表的流行文化終于戴上光環(huán),成為被傳頌的偉大故事,讓我們激動、歡笑、流淚。這意味著,一代人的怕與愛被認可了。
網(wǎng)友評論電影《頭號玩家》
攢局式出行。
“好奇心辭典”讀者周幺幺自創(chuàng)的新詞,指那種“致力于效能最大化的當代社交方式 出一次門要從二環(huán)到四環(huán)見三撥朋友,順路還能把銀行、超市、教育機構全去了的趕集式‘都市生存法則’,可謂‘趕集式生存,批發(fā)式社交’”
我們的社會正越來越像一家快餐店,它正在將人類的行為和心靈格式化。它讓我們以為一切都有解決方案,當看不到解決方案時,人就會變得情緒化,變成一個魯莽的、粗暴的人。
羅振宇《網(wǎng)怒癥為什么流行》
我們和他人的交往越來越碎片化,很難有時間和耐心去全面地了解一個人。想想你的“朋友圈”,你大概能夠用“生活家”“打卡狂人”“文藝小咖”“業(yè)界精英”“旅行達人”等標簽熟練地對人群進行分類。這些標簽,或者說“人設”,成為我們在虛擬社交中認識彼此的方法,它幫助你以簡單粗暴、經(jīng)濟高效的方式認識一個人。我們樂于這樣做,也樂于這樣表現(xiàn)自己。
網(wǎng)友徐菁菁
恰恰是那些付出許多卻收獲了了的勞動者,例如環(huán)衛(wèi)工人,是最經(jīng)常被歌頌和贊美的。這是不是因為其實大家都明白,他們理應獲得更高的酬勞與更多的尊重?然而,或出于私心,或由于怠惰,企業(yè)和社會都寧可不吝最華美的贊詞,也不愿在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回報上多分予他們一杯羹。
時評人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