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艷
【摘 要】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化資源及文化遺產(chǎn)更是豐富多彩,在構成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的這些瑰寶中,當屬民族樂器是最為閃耀的一顆珍珠。
【關鍵詞】民樂;小學生;價值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199-01
2017年9月為市區(qū)里的小學進行“民樂進校園”文藝演出,有幾個孩子拿著擁有4000年文化歷史的竹笛問老師,這是什么樂器?這讓我們感到震驚,難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退后、在消亡?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一、民樂的重要性
傳統(tǒng)文化需要繼承、延續(xù)、發(fā)展,堅持全民行動,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學習中國民族樂器對青少年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培養(yǎng)有著深刻長遠的意義,它不但可以使學生的身心得到陶冶、氣質(zhì)得到提升、更可以讓學生深深體會到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和內(nèi)涵。小學階段的孩子們是最好的“發(fā)展媒介”,他們有著極佳的可塑性與發(fā)展性,讓他們得到民樂的洗禮,不僅能給“民樂的傳承”注入新的血液,同時孩子們也能夠通過民樂的學習,認識民樂“背后”的文化精髓,從而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去生活、去學習[1]。
二、加強民樂在小學生成長中的動態(tài)傳播途徑
(一)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平臺來進行營造氛圍。隨著國家經(jīng)濟水平的上升,每個學校的硬件設備都在逐步完善,而校園的廣播平臺就是其中的一種,我們可以利用廣播平臺來進行民樂的藝術環(huán)境營造工作。比如說設置民樂賞析的節(jié)目、時間可以在每天的早上,或是課間操的前期活動時間。以樂器的背景、特色及典故來讓孩子們了解它,如:古箏《高山流水》的一些典故(伯牙的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瞎子阿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二泉映月》;了解外來樂器編嗩吶、揚琴等樂器是怎樣被我們吸納并發(fā)展的。
(二)廣泛開展校園藝術實踐活動。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是成年人比不了的,我們要利用兒童這一個性格特質(zhì),讓民樂成為他們求知欲、好奇心的對象。比如說,舉辦一些民族音樂宣傳性較強的互動,讓有才藝的學生積極參與,同時也能夠拉動大部分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依托一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面向全體學生與教師,讓其進行綜合性的技術表演。將民樂融合到學校的節(jié)日當中,能夠讓學生的民樂情結得到激勵,同時其自身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得到良好的實現(xiàn)。
(三)在各學段開展民族音樂欣賞課。音樂課上學生能夠很好地融入到學習氛圍中,同時音樂課的學習群體也都是小學各個年組的,這能夠更好地營造校園民樂氛圍。因此,要結合音樂課的教學現(xiàn)狀與師資,合理進行安排。比如說可以和學校的音樂教師一起進行民樂作品的甄選工作,制定符合各個年齡、學段的民樂校本課程。讓學生最大限度感受到民樂的深層內(nèi)涵,選擇些悟性較高的孩子,對她們進行民樂的培訓,挖掘出她們對民樂的興趣后,再帶動別的同學,一起喜歡上我們的民族樂器。
三、加強民樂在小學生成長中的靜態(tài)傳播途徑
相對比動態(tài)的校園藝術環(huán)境,靜態(tài)的校園藝術環(huán)境主要針對的是學校的布局、建筑等固體話的環(huán)境,這種形態(tài)能夠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效果。
(一)做好民樂的“靜態(tài)”宣傳工作。學??衫矛F(xiàn)有設施,營造民樂的靜態(tài)氛圍。比如說,每個年級組、每個班級讓學生自行決定用什么民樂因素制作屬于孩子們自己班級的櫥窗、走廊、黑板報等等,也可以通過班級合作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搜集及展示。學生通過身體力行的參與,能夠有效的對民樂進行審視,并重新構建對于民樂的認知[2]。
(二)拓展家庭民族音樂藝術氛圍。學??梢圆贾靡恍┯嘘P民樂的小任務,讓學生回到家中,在家長的輔助下進行任務的完成,家長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也能夠充分認識到民樂的浩瀚,讓家長能夠從正確的角度去審思自身對于民樂的看法。對于那些對于民樂有興趣的學生,家長也能夠鼓勵他們,正確理解學生的心情。學生獲得家長的支持,對于民樂的興趣也會變得更加的主動。
(三)組建學校民樂團,完成民樂“靜動”態(tài)的升華。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民族樂器學習和訓練后,可以讓學生組合在一起搞一個小規(guī)模的民樂團,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品種多樣,音色豐富,每一種樂器都具有它獨自的特點和音色,把這些個性十足的樂器組合起來形成樂隊,不僅僅削弱各自的特點,還使這些樂器融合度大大提高,個性越來越少,共性越來越大,無論在音響效果還是表現(xiàn)力上都可以和西洋管弦樂媲美。這樣的民族樂隊在演奏中不僅能提高演奏者的合奏能力,還能促進音樂共性與和諧的形成。這樣不僅僅鍛煉了演奏者,使他們在演奏過程中盡量達到音量的平衡和音色的統(tǒng)一,同時也豐富了音響效果,使樂曲的欣賞功能得以發(fā)揮。
四、結論
總之,最傳統(tǒng)、最古老的樂聲,才真正是民族樂器的精華所在。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語境下,民族樂器的傳承和保護更是刻不容緩。提高傳承意識是民族樂器發(fā)展的根本,提高人民的音樂素質(zhì),尤其要對青少年進行深層次的音樂教育,把民族樂器列入小學的學習課程,把這古老的音樂文化播種在孩子們的心中,隨著他們的成長,生根發(fā)芽。
參考文獻:
[1]王迎.新媒體背景下傳統(tǒng)民樂發(fā)展與傳播初探[J].中國報業(yè),2016(12):83-84.
[2]胡涵茹.在青少年民族樂團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思考[J].兒童音樂,2017(0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