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石屏
一般來講,有見識的家長往往低調處理孩子早期的出眾之處,讓孩子感覺自己與其他孩子沒什么不同,更不會用“太聰明”一類的詞去夸孩子,盡力保持孩子成長的自然氣氛。
有位母親知道孩子智力測試的結果“超常”,可她沒告訴任何人。孩子因經常被夸獎聰明,回家問媽媽:“他們都說我聰明,媽媽你說我聰明嗎?”這位母親說:“你比較聰明?!彪S后強調說:“學習好不能只靠聰明,要靠努力刻苦?!焙⒆颖苊饬吮划惓5臍夥瞻?,性情淳樸、謙遜,學習刻苦、勤奮,后來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一流大學,畢業(yè)后獲全額獎學金留學美國。
孩子成長起來需要一個自然發(fā)展的時間表,這個時間順序是人力無法改變的,如果有所謂加快很可能只是增加數量的灌輸,如大量識字、提前計數等,孩子其他的發(fā)展未必能跟上,這種單一加快認知步驟的做法缺陷很多,并不適合大多數孩子。
即便從智力啟迪角度講,早期教育的內容也絕不能僅限于單一的符號學習,豐富孩子對世界的感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體覺等,才是科學的智力啟迪。例如引導孩子觀察色彩豐富、形狀多樣的實物或圖書,讓孩子多聽經典音樂或朗讀,多動手,多跑跳,都是促進感覺豐富和感覺敏銳的智力開發(fā)。
家庭教育當是“細流無聲”的。家庭對孩子的深刻影響更多的是非言語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等都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家庭教育。真正的好家長都不經常說教,即使講道理也很簡潔。
家庭教育要學會說短話,長篇大論不適合家庭日常交流,而且破壞家庭教育“宜淡、宜緩”的氣氛。更重要的是,缺乏和諧安靜,孩子的任何靈感和良好體驗都會在家長喋喋不休的嘮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宜淡、宜緩還意味著家庭教育要重視積累文化底蘊。濃濃的文化底蘊絕不是生硬制造出的教育場景,而是指家庭教育要“因機設教”,在家庭生活中自然進行。
有的家庭教育氣氛太濃,那是因為家長忘記了自己做的事情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去替代學校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孩子各自主要承擔什么責任,怎樣劃分才更合理,理論界還有爭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相互取代是不必要的,也不可能取代,需要的是家庭和學校以及社會的功能互補。
了解和檢查孩子功課的家長要參與有度,交流時語言力求簡潔,最好不要每天都盤問,每天都檢查,更不能代替孩子做仔細復查。對待學習不夠自覺的孩子,更要鍛煉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能力。家長長年累月追著趕著不是辦法,時間一長便失去了家庭的教育常態(tài)。
家長的主要任務不僅是督促孩子念書,而且還要用較長的時間去了解和發(fā)現孩子的“天生之材”究竟適合做什么,引導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這就需要讓孩子在自然、常態(tài)的環(huán)境中成長。家長的不停說教以及營造的濃烈的教育氣氛,都會擾亂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