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思萱
摘 要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到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更愿意通過移動App、門戶網站等來獲取信息,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平臺也需要轉變宣傳工作形式,更加注重碎片化、即時性、形象化的傳播,文章從“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播特點入手,分析“互聯(lián)網+”時代傳播方式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正向影響,探討“互聯(lián)網+”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重要性,為我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時代化發(fā)展做出新的展望。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1-0171-02
社會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后,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由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逐漸轉變?yōu)槲⒉?、微信等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讓社會公眾從被動接受信息的立場變成了主動發(fā)表觀點的立場,人人都可以對社會熱點進行參與,使得“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一系列新媒體平臺頗為熱鬧,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只有積極順應當下時代的發(fā)展潮流,才能更有效地做好新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1 “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播特點
1.1 即時性
“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使得人們可以在世界各地即時接收最新消息,如此高效傳播可以使人們在第一時間接收消息并釋放情緒,更受人們喜愛。
1.2 碎片化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即時信息傳遞,注定了信息長度和深度處于碎片化狀態(tài),“見縫插針”的信息傳遞可以讓公眾在空閑時間內自主閱覽信息,充分利用了公眾的閑暇零散時間,方便公眾吸收信息和知識。
1.3 形象化
“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傳遞為了能夠第一時間進行信息傳遞,圖片、視頻、flash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方式,較文字更形象、直觀的信息傳播方式才會更適合“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需求。
1.4 雙向化
“互聯(lián)網+”時代的人們不僅可以接收來自社會各領域、地域的信息,還可以針對社會熱點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加大了人們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參與性,將人們更高效的組織在社會之中。
2 “互聯(lián)網+”時代傳播方式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正向影響
2.1 為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增添活力
傳統(tǒng)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受到信息傳播時效和范圍的限制無法進行深入有效的宣傳,“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能夠在第一時間貼近處于遠距離的公眾;“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遞的雙向化,可以為不同受眾提供學習和交流防震減災知識的平臺;“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遞的形象化,使得文字、聲音、圖像綜合在一起,為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的科普宣傳知識和宣傳片,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傳播?!镀桨仓袊逢P于自然災害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充分利用了“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的即時性、雙向化、形象化,為提高社會公眾尤其是兒童、少年的減災意識做出巨大貢獻。
2.2 滿足社會公眾需求
近些年,我國多次發(fā)生高強度、大范圍地震災害,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自然地震災害使我國民眾對防震減災的關注度進一步提升,同時也不乏有不負責任的媒體利用“地震專家”“李四光”等噱頭傳播地震謠言,從閱讀量和傳播量來看這種不實的地震謠言能夠擾亂公眾正常的生活秩序,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公眾需要科學的、權威性的平臺進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幫助公眾掌握防震減災知識,提升防災避險、自救互救的技能,消除地震謠言的負面影響。
2.2.1 微信防震減災平臺建設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用戶數量爆炸式增長,使得“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在微信App的加持下迅速發(fā)展起新的傳播形式——朋友圈、公眾號,讓微信成為一個不僅是聊天工具的App,更是傳播信息的有效、高質平臺。由于微信每月活動用戶可達到5.49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不可輕易放棄或忽視微信宣傳平臺,已有不少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部門建立了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科普宣傳,一些閱讀量大的公眾號也不時對防震減災相關內容進行著宣傳推廣,通過每日、每周等定期宣傳文章發(fā)布的方式,有效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
2.2.2 微博防震減災平臺建設
微博在我國互聯(lián)網信息傳遞體系中更偏向公共、開放,較微信朋友圈、公眾號的傳播速度、有效性更佳,微博防震減災平臺建設應當更注重通過直觀、形象的小視頻、圖片、flash動畫向社會公眾進行宣傳,讓下至4、5歲的孩子上至80、90的老人都能夠看懂、能用;更注重對社會熱點的解讀,在校內安全、校外安全、衛(wèi)生防病、交通安全的基礎上添加防震減災安全教育,提前做好地震災害的科普和應急避險知識的教育工作。
3 “互聯(lián)網+”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重要性
3.1 使受眾、時空泛在化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傳遞的范圍、時間更加不受限制,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時代和新媒體的存在進行更廣范圍、更多受眾的普及,使得科普宣傳工作更能夠落到實處,進一步減輕地震災害對社會公眾帶來的傷害。
3.2 使資源獲取泛在化
在“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遞的方式從報紙、電視、廣播轉變?yōu)槲⒉?、微信、門戶網站等新媒體,社會公眾可以從多渠道、多方向、多層次接收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科普知識的來源不再僅限于書本、科普網站,資源的獲取、共享、傳遞更加便捷,使得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能夠為更多的公眾提供幫助。
3.3 使宣傳工作不受地域限制
互聯(lián)網+時代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不受地域限制。例如在“7·28”唐山地震紀念日,“5·12”汶川地震紀念日等重點時段開展的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對全國大部分地區(qū)、而不僅僅只是唐山和汶川的群眾都會起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同時,一些日常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也會在傳播過程中互通有無,不論何時何地。
3.4 使相關單位合作加強
從科普宣傳專業(yè)性的角度來看,中央或地方電視臺制作的科普宣傳節(jié)目或影片較地震部門更具可視性和吸引力,也會輻射到更多地受眾,因此筆者建議地震部門可以選擇與中央或地方電視臺進行合作,根據地區(qū)實際情況或防震減災工作現狀,進行科普影片、專題片、欄目的制作和宣傳,可以有效提高地區(qū)乃至全國范圍內公眾的參與度和認可度,為我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平臺。例如我國福建省地震局與央視合作拍攝的《人工地震》就是一部優(yōu)秀的科教專題片,通過人工地震爆破模擬自然地震,進行地震橫波、縱波研究,有助于提高該專題片的收視率和接受程度,有效推動了地區(qū)和全國范圍內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水平。
3.5 使新互聯(lián)網技術與科普宣傳工作合作加速
隨著數字技術、VR技術的逐漸成熟和完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逐漸從視覺擴展到聽覺、感覺多個方面,可以通過建設網絡數字地震科普館來促進數字技術和VR技術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結合,為公眾提供防震減災游戲、360°全景體驗等高仿真地震科普體驗,有效引導公眾通過深度探索、體驗、參觀等形式獲取地震科普知識,有效提高公眾的地震科普技能使用效果。目前,我國多家科普網站已經逐漸建立起數字科普館,支持公眾通過Android、iOS系統(tǒng)進行觀看,使全景體驗式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逐漸走入移動設備,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遞的碎片化。
4 結論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目的是通過提升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增強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利用“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可以加大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有效性,對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創(chuàng)建平安家園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曉麗.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高原地震,2014,26(1):54-58.
[2]王林,謝碧江,黃宏生.基于媒體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及其公眾認可度的調查研究[J].災害學,2015,30(3):172-175.
[3]王錚,張小東,吳婧.新媒體時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的創(chuàng)新思考[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6(5):38-42.
[4]王英,李巧萍.銳意進取 積極創(chuàng)新 促進防震減災宣傳工作跨上新臺階——河北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特色與實踐[J].防災博覽,2014(1):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