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肖更
第一次踏查香蜜公園的現場①,感受到一種復雜的混沌感,是事件在時間的作用下或必然,或偶發(fā)地疊加形成的。這和筆者腦海里固有的、由規(guī)劃語言所描繪的、嶄新光明的深圳城市形象截然不同。而這樣一個同時混雜了市井的嘈雜和自然的神秘,人力的激進和無為的詩意,蔥蘢繁榮和破敗寂靜的42hm2的矛盾體就位于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場地外,城市商業(yè)區(qū)、高檔居住區(qū)、設施齊備的學校、精致綠化的街道……一切城市功能都在精準地運轉著。
用地權屬帶來的長期自治,使場地成為城市中心的一個異質性孤島。盡管有一些對外經營,但大部分區(qū)域是缺少城市活動滲入的自然空間。這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市中心一來極為奢侈,二來消極的林地在夜晚形成幽深的暗區(qū),沿街界面極度缺乏安全感。更為突出的是,寬大的場地成為城市地塊之間的巨大阻礙。筆直通透的椰林大道、絢爛的花卉市場、幽靜的荔枝林、搖曳著樹影的池塘、破敗的太空作物園、躁動的足球場和汽車駕校……面對這樣一個信息量豐富的場地(圖1),在著手設計前必須想清一個問題:深圳城市中心需要什么樣的公園?對此問題的回答哪怕存有一點兒猶疑,都會將設計引向無數種可能,這也是設計競賽第一階段要完成的首要工作②。
圖1 香蜜公園實景(陳玲攝)
圖2 基地5km半徑內公園分布情況(作者繪)
圖3 深圳多元文化馬賽克圖示(作者繪)
從深圳市綠地系統(tǒng)研究入手,很快意識到這個高密度的一線城市并不缺少公園、綠地及自然空間。生態(tài)效益角度,氣候和山海過渡帶的地貌帶來了先天的生物多樣性③;休憩功能角度,深圳是全國人均公園福利最高的城市④,僅基地周邊5km半徑內就有不同類型和主題的公園10余處(圖2);就環(huán)境品質而言,無論是公共綠地還是專屬綠地,大多景觀優(yōu)美、管養(yǎng)到位,也不缺少視覺化的形象空間??梢哉f,深圳的綠地系統(tǒng)數量喜人、類型豐富,品質直追新加坡等南亞發(fā)達國家城市。
經過調研發(fā)現,大多數公園采取了內向的方式,較少和城市發(fā)生聯系。傳統(tǒng)游園式公園以等級化的功能分區(qū)、高綠化率、低場地率和低設施配置,滿足日常使用尚顯吃力,更難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公共活動需求,而將許多極具活力的文化事件排斥在外。消費文化主導下的主題風情公園更是因其戲劇化的設定和日常生活無法兼容。生態(tài)美學的郊野化公園,滿足了自然愛好者逃離城市的隱遁之夢,但因其對公共活動的排斥,也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空間。這些公園僅僅作為美麗幽深的寂靜之所或是納涼健身的去處,為城市“錦上添花”,但對公共生活介入甚少。高標準的綠地配置和活躍的文化之間形成了一種令人遺憾的錯位:一方面作為移民城市和新興的國際化大都市,多元文化像活躍的電子碰撞著,呈現出色彩斑斕的、雜糅的、馬賽克般的迷人拼貼(圖3),自下而上地尋找著自己的同好、舞臺和領地,并期待城市空間給予積極回應;而另一方面,作為城市空間可貴的類型之一,公園沒有發(fā)揮出自身的文化激發(fā)潛力,缺席了大部分城市公共生活。
深圳不缺少公園,也不缺少文化多元性,只是兩者還沒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公園的文化功能被嚴重低估了。作為市中心的公園,香蜜公園除了是一處景色宜人的綠洲,更重要的是一個包容文化多元性的城市空間,一種空間中互相作用的事件的集合,各種人群都可以參與其中。事件賦予公園活力,并有望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這才是香蜜公園的最大意義。
活力空間都有一個共性——復雜、有機、變化,“由有序和無序的和諧配置誘發(fā)的,像云霞、樹木、山脈、雪景或雪花這些天然對象一樣”[1],是一種具有自相似性和自組織性的系統(tǒng),這樣的系統(tǒng)我們稱之為“混沌”(chaos)。中國古典園林、傳統(tǒng)聚落、城市活力空間都存在這種類似的混沌美?;煦缡鞘澜鐝碗s性和多元性的體現,是活力的源泉。
混沌是過程的科學而不是狀態(tài)的科學,是演化的科學而不是存在的科學[1]。柯布西耶所設想的“明日城市”只是一個理論模型,猶如忽略了摩擦力的經典物理公式,簡潔地像一個奇跡。而現實城市對初始條件有著很強的敏感性,城市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2]以行為和事件的方式影響著城市空間,使之呈現出非線性的變化?;煦缡且环N既有決定性,又有隨機性的二重狀態(tài),城市空間也是如此,既需要理性來秩序化,又要充分認識其變化性,給予自我生長和自我組織的空間。類比生物種群研究模型(圖4),試描述城市空間混沌系統(tǒng)的形成規(guī)律。
1)失序(disorder):原有的混沌被打破,無法滿足新的需求,影響周邊城市的發(fā)展。
2)定態(tài)(stationary state):理性思維(規(guī)劃設計)快速梳理出一個秩序的初始狀態(tài)——定態(tài)。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推演事件列表(program)來推演空間?;顒雍褪录椿煦缦到y(tǒng)的參數(parameter)。
3)分叉(bifurcation)⑤:活動和事件介入空間,場所出現多種使用情境,定態(tài)開始分叉。參數的維數越高,分叉越快,系統(tǒng)的非線性程度越高,場所越具有活力。通過運營策劃對事件進行篩選,可以對其時空分布進行正向引導。
4)混沌:分叉加劇,場所的包容性增加,吸引更多的事件進入,興趣社團開始取代管理方決定場所的利用方式,自組織開始。場所的變化既有規(guī)律性,又有不可預測性。一個復雜、難以描述、充滿驚喜的混沌吸引域(basin of attraction),即城市活力空間的形成。
5)再次失序:應打消塑造永恒空間的念想,從大的時間跨度著眼,所有城市空間都是臨時性景觀,是永遠處于動態(tài)的演變中的??傆幸豢?,場地的混沌狀態(tài)被打破,再次回到失序,這將是新一輪演變的開始。
可以看出,對于生物種群,參數增高,種群的平衡水平也增高,相反則種群滅絕。同樣,對于城市空間,為了管理簡便而排斥活動只會使城市空間走向衰敗。而鼓勵和激發(fā)文化事件會促進城市空間快速成為一個健康的混沌系統(tǒng),場所的多元性最終演化成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這是現代城市主要競爭力的體現。
圖4 生物種群的倍周期和混沌[1]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景觀已經從“風景”轉變“成為洞悉當代城市的透鏡,也成為重新建造當代城市的媒介”[3]。在通過事件來提升城市文化多元性和吸引力方面,景觀的能量是驚人的。
舉一個近年來影響力頗高的案例——紐約高線公園,這個項目通過對公共事件的引導,成功地將一個失序衰敗的鐵路用地轉變?yōu)樽罹呋盍Φ奈幕貥恕ames Corner事務所一開始便與專注于視覺的設計團隊不同,從社會文化視角為高線賦予了“事件空間”(events space)的定位。當地政府從規(guī)劃層面引導周邊居住用地向混合使用過渡,鼓勵文化藝術業(yè)態(tài)的加入。景觀設計通過提升可達性、創(chuàng)造多尺度的彈性空間和富有新意的坐歇區(qū)域,將各種文化族群帶入公園。公園開放后,“高線之友”(FHL)⑥通過豐富的活動策劃使公園真正運轉起來,從藝術展覽到植物認知,從舞會到太極、瑜伽,從先鋒戲劇到詩歌節(jié),不同的亞文化群體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充分展現了紐約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魅力。高線為紐約市帶來的絕不僅僅是一處優(yōu)美的帶狀景觀,更是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收益⑦。這當中,事件維度的設計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定態(tài)”,成功的文化運營則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使景觀不再是對邊角地帶(space in between)的美化,而是成為城市空間活化的觸媒,使公園成為紐約市關注度最高的文化地標。
關于事件和空間,學術界早有思考。美國建筑師C·亞歷山大說:“每個地方的特征是由不斷發(fā)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賦予的”“建筑和城市要緊的不只是其外表形狀,物理幾何形狀,而是發(fā)生在那里的事件”[4]。先鋒建筑師屈米曾提出:“空間的目的在于誘發(fā)事件,建筑不僅僅是看起來像什么,而是在其中發(fā)生了什么”[5]。他反對從形態(tài)出發(fā)的設計,主張通過組織事件,使建筑從提供功能空間轉到組織社會活動上來。相較于建筑,景觀空間因其開放性、多尺度和要素的有機性,可以誘發(fā)的活動更為多元,具有形成混沌系統(tǒng)的一切條件。設計師應放棄對形式純凈性的追求,接納事件的滲透并在設計中給予積極的關照;管理者應轉變將場地的變化性視為不安定因素的心態(tài),限制城市空間的非線性發(fā)展只會耗費巨大人力和激化社會矛盾,善用文化事件對城市活力的意義,使系統(tǒng)走向具有自組織特性的混沌系統(tǒng)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圖5 編織物與其所傳達的文化特質(引自百度圖片)
圖6 香蜜公園總平面圖(劉佳琦繪)
“場所是我們生命的布料,記憶和身份縫在上面。[6]”就像不同地域的編織物帶有當地文化和民風的密碼一樣(圖5),城市空間也是場所和事件經緯交織的結果。從兩者彼此成就的關系角度,提出“編織城市文化”的設計概念。
1)“編織內與外”:公園是更大尺度非線性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通過增加公園的可達性和開放性,對城市綠色交通、慢行系統(tǒng)、雨水管理、街道景觀等進行對接和回應。建成后的公園應促進整個城市的正向消漲變化。
2)“編織新與舊”:設計不是對場地的全面改寫,而是從空間和行為2個方面引導場地正向演化。
3)“編織動與靜”:以事件(動態(tài))推演空間(靜態(tài)),促進二者未來的相互作用。
“編織”是對混沌系統(tǒng)的通俗化比喻,以此表明一種包容和鼓勵交融的文化立場,并希望消解傳統(tǒng)線性思維的二元對立:沒有內與外、新與舊、動與靜的對立,只有混沌系統(tǒng)的演變——各維度逐漸分叉并變得高度復合和復雜的過程。從美學角度,接納場地的偶發(fā)性和不確定性,這種事件造就空間的真實性比純粹的形式美更美。
開放性是場地演化成為混沌系統(tǒng)的先決條件。場地所處的城市區(qū)域、周邊土地使用、道路等級以及公共交通聯系等因素往往從先天決定了場地能否成為一個活力場所。
香蜜公園的基地從規(guī)劃層面講并不十分理想,周邊以居住、教育這類內向型的城市用地為主。3.3km長的沿街界面大部分因為道路交通噪聲或山體陡坎(近1km長)變得不適宜打開。1條快速路、2條城市主干道形成步行到達的“鴻溝”,沒有人行過街天橋,最遠的平交路口達1 300m(圖6)。
首先從規(guī)劃層面建議增設3座人行天橋來加強周邊地塊和公園的聯系,每座天橋都和公園內部的棧道系統(tǒng)銜接。鼓勵民眾乘坐公共交通到達公園,根據周邊的地鐵站、公交站的位置來設置公園出入口。在有條件采用開放邊界的南部平坦區(qū)域以城市廣場的形態(tài)向城市打開,促進公園和城市的交融。
開放性還體現在公眾參與上,以“開門問計”的形式⑧,充分了解使用者和運營方的需求,保證了設計和使用有效銜接。香蜜公園的“開門問計”還帶動了全國第一個關注公園品質提升和管理優(yōu)化的社會組織——公園之友(Friends of Park,FOP)⑨的成立。公園之友將各領域專家、社會公眾、運營團隊和設計師聚集在一起,為公園的建設、運營出謀劃策。
圖7 區(qū)域水系分析——以恢復水系自然循環(huán)為初衷的水系設計(作者繪)
圖8 自然溪流景觀效果圖(李林繪)
圖9 降雨時形成的跌水景觀(李靖攝)
圖10 水系建成實景(深圳市福田區(qū)城市管理局提供)
作為風景園林師,應該深深知曉大自然在靈魂深處是多么的非線性[1],香蜜公園的場地蔥蘢神秘,具備了一個自然分形系統(tǒng)的主要維度,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在大的維度上豐富其多樣性。對待山體,不做任何削切,利用人工微地形豐富南部過于平坦的花卉大棚區(qū),新增的微地形很好地過渡了山體和湖區(qū)的空間關系,還消化了水系和建筑施工的土方。
對現狀植被進行普查和評估,封存式保留優(yōu)良品種的荔枝林。梳理雜樹,保留其中的大樹和珍稀樹種,遷移小規(guī)格和易老化樹種,為新樹種的加入創(chuàng)造空間。公園建成后,喬木種類從原來的不足百種增加到200多種,補充地被植物百余種,使原來以果樹為主的純喬木林轉變?yōu)閱?、灌、草、藤、水生植物組合的植被群落,極大地豐富了植被的多樣性。
設計對自然系統(tǒng)的最大完善是添加了貫穿南北的景觀水系。水,作為大自然混沌系統(tǒng)的重要維度之一,可以提升空間和生物多樣性,不同形態(tài)的水體可以帶來不同類型的活動。但是否加入水系,除了美學和文化角度的考慮,最重要的是水系應符合場地乃至區(qū)域的水系運動規(guī)律。
從區(qū)域地貌來看,場地位于塘朗山和龍頂山向深圳灣過渡的山海過渡區(qū)域,降雨會遵從重力規(guī)律從山地穿過4.6km長的城市用地一路匯向大海?;貎蓚葰v史上確有2條南北向的河流——蓮塘溪和龍頸河,并經鳳塘河匯入深圳灣。城市建設追求空間效率最大化將河流埋于地下,變成暗渠和管線,隨之消逝的還有深圳人記憶中的河川景觀。香蜜公園場地南北長1.3km,相當于這一流域長度的1/4,可以在公園內部分恢復河川的功能和景致。盡管沒有找到蓮塘溪的歷史照片,但仍可以參照自然界一切美麗溪流的樣子進行設計(圖8)——隨著地形蜿蜒曲折,時寬時窄,有深潭,有淺灘,有時平靜,有時歡快……總之,是一種有序和無序的結合,一種最能呈現大自然變化性和混沌性的形態(tài)。
景觀水系在恢復大自然原有的水循環(huán)方式這一初衷下進行設計,利用場地南北約10m的高差形成1.1km長的水系。水系匯集了公園范圍內的雨水,整合了現狀2個水塘形成大湖面。同時,自然溪流的變化性和不確定性也當作混沌性的一部分來接納——允許河流段出現季節(jié)性的漲落甚至局部斷流。水系將雨水轉換成水景觀,有效緩解了場地內雨水對下游管線的壓力,重拾深圳人已經淡忘的河流記憶,為公園帶來自然觀賞、文化聚會、游戲戲水、動植物認知等多樣化的濱水活動(圖9、10)。
圖11 南廣場假日露天集市效果圖(李林繪)
除了自然元素,對于現場的花卉市場、茶室和餐飲建筑、太空作物園、足球場、道路、水塔等場地空間,應更加重視這些空間所暗示的行為習慣。延續(xù)和充實原有場所屬性,將公園活動定義為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環(huán)境教育和花卉生活四大類,并分別細化成事件列表。活動及場地的取舍參照以下原則。
1)對于功能明晰的空間,首選兼容性好的。例如同樣是運動場,足球場因為可以兼容如音樂會、節(jié)慶、露天電影等活動,就會比一個輪滑場地要理想得多。
2)首選參與度高,可以促進人與人的交流、互動和文化的多元性活動。
3)既要滿足日常的規(guī)律性活動,也要充分考慮臨時性活動,尤其是文化藝術事件對場地的需求。如南部廣場除滿足日常活動外,充分考慮露天集市、藝術展覽、公眾集會等臨時性活動對空間的需求(圖11)。
4)重視場所精神和敘事性空間的營造。公園中有許多保留場地記憶的空間,如“靜思林”和下沙墓地。通過有限的改造和強調,使之成為公園內部的精神性空間,并增設解說牌,通過圖文介紹場地的變遷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圖12 通過藝術化的鋪裝、小品以及和水體空間的轉換,使椰林大道從交通廊道轉化為文化和事件的廊道(引自深圳市福田區(qū)城市管理局)
事件列表使空間設計不再概念化和平面化,盡管未來事件并不一定如列表一樣發(fā)生,設計也不是要將事件列表和空間進行刻板的對應,但從事件維度出發(fā),使設計避免陷入獨斷專行的自我表現,可以發(fā)揮出場所最大的可能性,還可以為未來運營提供有益的參考。
為了實現對事件的激發(fā),香蜜公園首先打破傳統(tǒng)的功能分區(qū),弱化場地功能指向,鼓勵功能并置。如椰林大道原先是一條貫穿東西的生產性道路,對場地割裂感很強,缺乏變化和趣味,但考慮到最少破壞現狀地形和植被,保存場地記憶,方案接納了原有的道路線形,通過藝術鋪裝將之廣場化,設置環(huán)狀花崗巖樹池以增加場所特質,吸引人停留和使用。經過水面時轉變?yōu)榫坝^橋的形式,豐富線性空間的體驗。改造后,椰林大道從單純的交通空間轉變成為承載休憩、展覽、游行和表演等事件的空間(圖12)。
在場地設計上,弱化空間的對稱性和主次,通過鋸齒狀的邊界產生多種尺度和特質的次級空間,以便根據事件需要進行不同方式的組合。多朝向、多尺度、多種組合方式,再加上為臨時性的搭建預留便利的載體,最大程度提升場地對事件的適應能力。
設計還通過增加景觀小品的趣味性和舒適性吸引游人進入空間,激發(fā)其對空間的利用和介入。如加入戲水廣場和噴泉,提供多種舒適的坐歇選擇,設置藝術標識、小品和涼爽的林蔭等。
在事件營造方面,建筑和景觀相輔相成,文化建筑可以成為公園中事件的吸引子和觸媒。傳統(tǒng)公園正是因為建筑功能單一、缺乏事件性,較難激發(fā)場所的多種可能性。香蜜公園周邊沒有文化建筑,吸引子的內部設置變得極為重要,4座文化建筑對于香蜜公園的文化多元性起到了結構性的作用。
香蜜公園的特色也很大程度源自這4個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文化建筑:婚禮堂——坐落湖畔以婚姻登記和儀式空間為主的院落式建筑(圖13);游客服務中心——保留場所記憶,滿足接待、問詢、展覽等綜合功能的游客之家(圖14);自然圖書館——山頂荔枝林中進行閱覽、文化分享和展覽的公共文化空間(圖15);資源回收中心——展示垃圾回收利用,進行環(huán)境教育的地景式建筑(圖16)。
4個建筑的功能涵蓋了文化事件的多個維度,為景觀空間提供了豐富的事件外延。其價值絕不僅僅是實現最初的功能設定,而是在使用中產生的影響力、話題性以及隨著時間累積并根植在場所性格里的人文氛圍,進而使之可以成為任何一件有意思的事件的發(fā)生空間。水邊的婚禮堂可以舉辦小型音樂會,自然圖書館可以進行林中瑜伽,或是名人訪談。資源回收中心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展示空間,也可以作為搖滾音樂會的現場。事件越是最大限度地打破其最初設定,場所的復雜性和活力越好。
圖13 婚禮堂(引自南沙原創(chuàng)網站)
圖14 游客服務中心(引自深圳市福田區(qū)城市管理局)
圖15 自然圖書館(引自MLA+公眾號)
圖16 資源回收中心(引自深圳市福田區(qū)城市管理局)
圖17 中部棧道(引自深圳市福田區(qū)城市管理局)
圖18 節(jié)慶中玩耍的孩子(引自深圳市福田區(qū)城市管理局)
空中棧道一開始是為了增加兩側城市用地的聯系,為提升公園可達性而設置的。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對于空中棧道的爭議從未停止過。一些自然主義者認為,公園不應該有太多場地和人工設施,不應該有大量的人流聚集,應該是自然和遠離塵囂的??罩袟5酪蚱錁O具表現力的形式,成為反對聲音的主要標靶。設計過程中,棧道規(guī)模、形式幾經變化,甚至在工程進展到一半的時候,差一點全部叫停。
設置棧道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回應任務書或是給公園添加一個視覺的時髦物,而是從事件邏輯出發(fā),提供一個融合了多種利用方式的事件載體,更重要的,空中棧道實現了混沌系統(tǒng)中不同維度和要素之間的跨層級鏈接,豐富了僅依賴地面步行網絡所能完成的空間層級轉換。通過架空的棧道,游人可以從市政天橋直接進入公園,可以時而在樹冠頂部行走,時而走到溪邊;可以忽地走到建筑的室內,又不經意來到人聲喧鬧的廣場??罩袟5来蚱屏藗鹘y(tǒng)的空間轉換方式,為到達和使用帶來新的機會,很好地激發(fā)場所使用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圖17)。
空中棧道提供了獨特的動線體驗和觀景點,還成為多種功能和事件的載體——是公園入口、廣場空間的圍合物;是室外露臺、遮風避雨的連廊;是球場看臺,其下部空間也可以成為茶室或服務設施;可以利用為展廊,也是節(jié)日表演絕佳的觀眾區(qū),還可以是戶外集市的一部分……棧道提供了對場地臨時性改造的框架基礎,還有很多互動方式有待于使用者去創(chuàng)造和挖掘。
2017年7月香蜜公園開園,定態(tài)搭建結束,公園的生長開始。作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香蜜公園將在時間的作用下接收活動和事件的整合。在管理方、公園之友以及各團體的促進下,各種形式的市民活動、自然認知活動、藝術和文化活動陸續(xù)在場地內發(fā)生,在事件的影響下,公園已經顯露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圖18)。
如果把設計視為一種書寫,香蜜公園希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局部的修辭或辭藻,而是具有高度復雜性的混沌整體——難以言說,無法預料,充滿魅力。設計師也只是社會文化語境影響下的個體,并不一定比大眾具有更高明的文化視角,而是作為使用者的代言人,對事件進行了意向性的擇選。并且,在擇選完成之時,事件列表就僵死和過時了,它作為擴展場所想象空間的任務就已完成,最識時務的態(tài)度就是把接下來的書寫權交給公眾。公眾對場地的理解、使用和再利用一方面豐富了個體在城市中的文化經驗,一方面作為無數個微小的因子之一促進了自組織的混沌系統(tǒng)的生成,共同創(chuàng)造了充滿生機、令人著迷的文化多樣性。
注釋:
① 香蜜公園用地原為1985年成立的深圳農科中心科研生產用地,進行太空農業(yè)和轉基因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場地內除了作為品種繁育的荔枝和龍眼果園、太空作物園、辦公及實驗等科研及科普功能區(qū)域外,多年來還形成了花卉市場、休閑餐飲、足球場和汽車駕校等經營性區(qū)域。2003年,市政府收回用地并規(guī)劃為公園用地。2010年2月,農業(yè)科普城市公園項目立項。2014年5月,福田區(qū)城管局針對“農科如何成為公園”組織專家研討會,并將公園名暫定為“香蜜公園”,同月,香蜜公園國際設計競賽開啟。
② 香蜜公園國際設計競賽由深圳市福田區(qū)城管局主辦,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承辦。設計競賽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公園設計策略及總體概念規(guī)劃階段,第二階段為公園景觀與建筑設計階段。第二階段競賽開始前,甲方和5家入圍設計團隊以工作營的形式,共同研討設計任務書,這種方式有效地促進了甲方和設計方之間的對話,完成了原則性議題的思辨,保證了設計方向的準確性、評審標準的一致性和成果的有效性。
③ 深圳市南北進深淺,最短處僅為10.8km,東西海岸線綿長,約81.4km。地貌在山地、丘陵、平原之間轉換過渡,水脈豐富。城市建成區(qū)內包含了森林、農田、濕地、海岸以及城市等多種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極佳的生物多樣性。
④ 截至2017年11月,深圳市共有公園921個,總面積為342km2,到2030年,預計城市綜合公園305個,專類公園99個,社區(qū)公園不少于1 000個。數據引自深圳市城管局網站及《深圳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修編(2014—2030)》。
⑤ 分叉是混沌出現的先兆,即原來的穩(wěn)定定態(tài)變?yōu)椴环€(wěn)定定態(tài),同時出現新的定態(tài),這種現象就是分叉。定態(tài)發(fā)展到混沌,??梢杂^察到分叉序列。
⑥ 高線之友(FHL)是由高線所在街區(qū)的2位居民發(fā)起的,正是他們的積極努力,高線才避免拆除。高線公園年預算的98%都由FHL籌來,FHL還和紐約市公園部門一同承擔了維護、運營和活動策劃的職能。高線之友每年主辦各種公共活動和項目超過450次,很大程度提升了周邊社區(qū)的活力。
⑦ 高線公園改建為周邊帶來總投資20億美元的開發(fā)項目,產生12 000個工作職位,新建2 558套居住單元、1 000間酒店客房、超過424 000平方英尺(約39 390.89m2)辦公空間和85 000平方英尺(約7 896.76m2)藝術展示空間,周邊區(qū)域人口增長了60%,切爾西區(qū)形象大為改觀。
⑧ 香蜜公園的“開門問計”向包括區(qū)人大代表、各民主黨派、轄區(qū)居民、公園租賃商戶、老年人協會、香蜜湖社區(qū)小學生等多個社會群體征詢了意見,充分體現了公眾參與和民主性。
⑨ 深圳市福田區(qū)公園之友城市管理服務中心,簡稱“公園之友”,于2015年7月成立,第一任會長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