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醫(yī)院,北京 102300)
目前治療惡性實體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主要方法通過重組血小板生成素,刺激血小板的生成,特比澳和巨和粒都具有刺激血小板生成的作用[1]。因此,本文探究了特比澳、巨和粒分別治療惡性實體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臨床效果,以期為探究最佳的治療方法提供臨床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惡性實體瘤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有女性8例,有男性12例,年齡為36歲-77歲,平均年齡為(54.52±5.41)歲,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有8例,乳腺癌有2例,直腸3例,惡性淋巴癌有5例,食道癌有2例;觀察組患者有女性9例,男性11例,年齡為35歲-74歲,平均年齡為(55.61±5.50)歲,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有7例,乳腺癌有3例,直腸癌2例,惡性淋巴癌有4例,食道癌有4例。兩組患者均沒有心肺功能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且沒有骨髓侵犯和骨轉(zhuǎn)移情況,預計生存期均超過3個月。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存在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對照組患者在化療后采用巨和粒治療,患者血小板低于50×109/L,需要注射巨和粒,注射指標為50 μg/kg,注射頻率為1日1次,逐漸增加,并且在注射3日檢查一次血常規(guī),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在100×109/L以上,則需要立即停止藥物注射。(2)觀察組患者在化療后采用特比澳治療,患者血小板低于50×109/L,需要注射特比澳(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注射劑量為300 μg/kg,逐漸增加,注射頻率為1日1次,并且在注射3日檢查一次血常規(guī),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在100×109/L以上,則需要立即停止藥物注射。
1.3 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詳細記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評估標準: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恢復到正常水平,即血小板≥100×109/L,并且沒有出現(xiàn)出血情況,則表示完全緩解;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達到了75×109/L或者在原有水平的基礎(chǔ)上至少增加了30×109/L,沒有出現(xiàn)癥狀或者基本沒有出血情況,則表示患者部分緩解。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血小板恢復情況 觀察組治療后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 1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小板恢復情況(Mean±SD, ×109/L)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觀察組總緩解率為90%,顯著比對照組的總緩解率(68%)高(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 觀察組有1例肌肉關(guān)節(jié)痛,1例頭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對照組1例肌肉關(guān)節(jié)痛,2例頭痛,2例發(fā)熱,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組間差異顯著(P<0.05)。
本研究對我院近期收治的惡性實體瘤患者化療后進行了對比治療,對照組患者在化療后采用巨和粒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化療后采用特比澳治療,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血小板計數(shù)明顯更高,血小板恢復時間更快,總緩解率明顯更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jié)果說明特比澳治療惡性實體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狀的臨床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2]。綜上所述,與巨和粒相比較,特比澳治療惡性實體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狀的臨床效果更優(yōu)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治療安全新高,對于腫瘤患者而言更為受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