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華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我們追隨改革開放的腳步,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四十年前的日子恍若昨天,苦澀卻也難忘。
據(jù)《哈爾濱市志》記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哈爾濱市人均居住面積不足四平方米。我住的道外幾乎是全市條件最差的地方。一個不大院子里,一家挨一家擠了二十多家。我家只有十幾米,住了5口人,人均低于全市平均數(shù)。居室鐵床的床沿上接了塊一米寬的木板,挨著火墻的地上是磚砌的不到2尺寬的小火炕也接了塊木板,晚上打開,白天放下,總算解決了全家人的睡覺問題。廚房有一個半門那么寬,有一步就邁進臥室的長度,有一扇對著鄰居家小院也是全家唯一的窗戶,平時做著飯就和鄰居對上眼兒了。伏天晚上熱的睡不著,又怕蚊子進來,大人們熄了燈都坐在自家門前扇著扇子,有的十點多還不回去,東家長西家短地聊著。鄰家的半大小子干脆在大街上放張床睡在露天下,那個年代車本來就少,夜里更是沒有幾輛,睡得也倒安穩(wěn)。更有滿肚詩書的長輩偶爾把院里的孩子圈在一起聽他講故事。家家都有一個或磚、或鐵的爐子,用來做飯,冬天靠它取暖,天特冷的日子睡前要壓點煤,盡量保持室內(nèi)多熱一段時間。但到早上,也都涼透了,家長會把小孩子的棉衣褲塞到被里,不至于穿的時候冷的一驚一乍的。因為用爐子取暖,煤氣中毒的事也時有發(fā)生。
院子里有一個污水窖子,全院的污水都倒在那里,夏天所有的人都會聞到它發(fā)出的味道。冬季窖口四周的臟水會慢慢結(jié)冰,越來越厚,越來越高,不諳世事的孩子們就把它當(dāng)做滑梯,讓家長發(fā)現(xiàn)胖揍一頓是常事。
當(dāng)年,方便是最不方便的一件難事,要穿過一個30多米兩側(cè)都是煤棚的窄小通道到另一個院子解決,路上和廁內(nèi)都沒有電燈,全憑月光、星光照明。夏天惡臭,冬季廁所的地上結(jié)滿冰。家里孩子多,家長為生活所迫,沒有精力陪著上廁所,幼小的我經(jīng)常被自己走路的聲音嚇到,以為有人跟蹤,成年后做了很多年與廁所有關(guān)的噩夢。
哈爾濱市的冬天是寒冷而漫長的,從11月一直持續(xù)到來年3月。封窗戶是冬天來臨前必做的一件事。那時家家都是木頭窗戶,年久失修,撒氣漏風(fēng)。老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針別大的窟窿,斗大的風(fēng)”。因此要選一個風(fēng)和日麗便于干燥的日子給玻璃和木頭接觸的地方抹膩子,膩子很油,必須把縫隙的灰土擦干凈才能粘牢,來年又會一塊塊掉下來。冷的不能開窗的時候還要在室內(nèi)把報紙或者舊布刷上漿糊貼在窗戶有縫的地方。一般都是大人粘,孩子刷。后來也有人家為了保溫在窗戶上釘一層塑料布。每到這個季節(jié),家長要把面用冷水調(diào)好、煮沸做成一碗漿糊,我每次都要偷吃幾口,甜甜的。
儲菜是東北人家入冬前必做的第二件事。據(jù)首輪《哈爾濱市志·總述》記載:1976年,全市副食品商業(yè)網(wǎng)點只有624個,平均每3000—4000人才有一個副食商業(yè)網(wǎng)點。冬天買菜很不方便,路遠、價格貴不說,還沒等拿到家就凍上了,所以哈爾濱人多年養(yǎng)成的習(xí)慣是一定要備足冬菜。有地窖的人家會在秋天的時候把土豆、蘿卜放進去用沙土蓋上,保持水分,還會把白菜放進去保鮮。沒有地窖的人家會放一些菜在相好的有窖的鄰居家,我就因為去鄰居家的地窖取菜從破舊的梯子上掉下來過。另外家家都要淹一缸酸菜和各種各樣的咸菜,即使再擁擠的人家也要留出放酸菜缸、咸菜壇子的地方,而且全家人都要忍受立春后酸菜發(fā)出的怪味。曬菜也是冬儲的一部分。在秋菜最便宜的時候買回來找各種地方晾曬,一般曬豆角、茄子、蘿卜的居多。
四十年前,住在平房的都要劈 子、篩煤、團煤球。煤卸到家門口,家長就把不用的凳子反過來,上面放一個大鐵篩子,不斷晃動,碎煤從篩口落下,大塊的被放在一旁打成小塊,煤面需要加工制作成煤球。大雜院住戶多,秋天天好,鄰居們畫地為牢,搶占日照最好的地方團過冬的煤球,呈現(xiàn)出勞動競賽的場面。誰家做的好壞一眼見分曉。父親對團煤球有很高要求,大小要一樣,煤球之間不能有碎削。我經(jīng)常因哩哩啦啦、三扁四不圓被父親訓(xùn)斥。沒地了怎么辦,房頂成了晾曬場。
記得從懂事的時候起,就特別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燈籠打,才有小鞭放,才能從除夕到初五一直吃餃子,給老人、鄰居拜年才會給我的兜里裝滿糖果、花生。
那會,從小年兒開始,外面就會聽到噼里啪啦的放鞭聲,放假的孩子們?nèi)齼蓛傻?、小臉凍得通紅、留著鼻涕,在院子里比著放鞭,家長擔(dān)心孩子的安全,給的都是最小的散鞭。孩子們不過癮還從人家成掛放完的鞭屑中翻找沒有引燃的鞭身,從中間掰開燃放。鞭炮點燃發(fā)出的味道,便是過年的信號,多少年后我才知道那是硝的味道。過去幾乎家家都要在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初五、十五、二月二的飯前放成掛的鞭,再窮也要聽個響,蹦走一年的晦氣。
小年兒的到來意味著春節(jié)進入倒計時了。首先要大掃除,把所有的衣物都洗一遍,把所有的角落都擦一遍。在這之前家長還要給孩子做新衣服、新鞋子。記得母親和我說過,她到婆家后,每年都要給五六個小叔子和小姑子做新棉鞋。做得多,納鞋底都把手勒腫了。
年前幾天,父親會買來兩三個肘子,母親把它們浸在冷水中幾個小時,晚飯后才刮皮、剃毛、上鍋煮。我是大孩子,自然就多點吃的心眼,堅持不睡一直等到九、十點鐘肘子熟了母親剔骨的時候,能先吃幾口肉。家家小年后都要包餃子,這也是大院過年的一道風(fēng)景。母親會讓我領(lǐng)著弟弟、妹妹在白天把白菜、肉、蔥剁好,晚上大人回來包,一包就包到十一二點。左鄰右舍的大嬸、姑姑也來幫忙。大家在一起說說笑笑,好不熱鬧。包餃子的人家會在室外家門口放一個桌子,用來擺餃子。那時夜里溫度特別低,用不了半小時熱騰騰的餃子就凍上了,最后用面袋子裝上放在自家煤 棚存放。最害怕的是有人包餃子捏不緊皮一煮就露餡,因此有意不告訴技術(shù)不行還特?zé)嵝牡娜税溩拥臅r間。那個年頭白菜、酸菜餡餃子是最常見的。后來條件好些了,也包點牛、豬肉混合的餃子。因為大家生活的都不富裕,孩子多的人家就更困難,偶爾也有家長不在家的鄰家小哥偷餃子的事情發(fā)生。
臘月的最后幾天,大人們方允許孩子到浴池洗澡。那時道外的浴池很少,通往浴池的路不僅昏暗還坑坑洼洼。要五點多起床,摸黑踏著凹凸不平的土路凍的瑟瑟發(fā)抖去十六道街上的一家浴池排隊,等上兩個多小時,才能洗上,洗浴時間只有1小時。人們不喜歡淋浴選擇盆塘,泡在水中盡情地享受著這難得的機會。但是,你洗不消停,半小時后耳邊不斷傳來服務(wù)員催促的聲音:快點!快點!沒有辦法,好多人還等著呢。后來回想起來以為自己每年只洗一次澡,其實是這次記得最清晰。年少的我一度萌生長大要到浴池工作的想法。記得婚前愛人給我的承諾是一定讓我住上能洗澡的房子。實際上一直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人們住居條件的改善,洗澡的難題才基本得到解決。
除夕上午母親會做一點過油的東西,炸面和蘿卜混合在一起的丸子、目字型的面食、彩色的蝦片,這些都是平時難吃到的。每每這時,我都站在鍋邊,聞著油煙味,等著出鍋先吃幾個,三四鍋后,我的小肚子鼓鼓的,往往是到了正餐的時候什么也吃不下了。除夕夜父母一定要給每個孩子穿上新衣服、讓他們打上一盞燈籠出去找小朋友玩耍。因為沒有電視,孩子們玩到八九點鐘也就困了,回家睡覺。但是父親不讓我們脫衣服,也不能熄燈,但因生活拮據(jù)那個不足2平米的廚房的頂棚通宵只能開著一盞瓦數(shù)最小的燈。在除夕夜如果掉個扣子,父母是無論如何不讓動針線去縫的,他們不想讓孩子一年都操勞。
初一早上春寒料峭,母親生起火來、燒上水,然后拿著一個瓷盆小跑著去三四十米外的自家煤棚里取餃子,幾分鐘后回來時鼻尖紅紅的手都凍木了。一直到初五,每天早上都會吃上餃子。吃完餃子桌上的瓷盤里會放些平時少見的水果糖、葵花子、花生。鄰居們在八、九點鐘就開始挨家拜年了,上午家里一定要留個大人負責(zé)接待。我們這些小孩也三三兩兩地去湊熱鬧,順便吃些叔叔、阿姨家的果品。家長一般都要等到來的人差不多了,才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去給鄰居拜年,聊聊閑嗑。
那時,大人、孩子都盼著過年。但數(shù)年后我長大了,忽然記起母親常說的一句話:年節(jié)好過,平時難!
據(jù)首輪《哈爾濱市志·教育志》記載:1975年,受“文化大革命”“突出政治”的影響,市教育局規(guī)定校辦工廠、農(nóng)場以組織學(xué)生參加勞動、培養(yǎng)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為主,勞動作為思想教育的手段,不與經(jīng)濟效益掛鉤。
我那時正在道外區(qū)南市小學(xué)校上學(xué),也趕上了這樣的活動。1976年學(xué)校組織我們高年級學(xué)生去校辦工廠參加勞動,每周都要勞動一天。勞動地點主要在校內(nèi),大部分同學(xué)在一樓的五金工廠纏變壓器的銅線,少部分女同學(xué)去樓上的工作間踩縫紉機,我也是從那時起掌握了操作縫紉機的技巧,以至于上大學(xué)時專門報了裁剪班,還給同學(xué)做過套裝、給孩子做過衣褲。我記得女同學(xué)都戴著套袖,我弄丟一只不敢告訴老師,為了應(yīng)付檢查就把別的同學(xué)的套袖戴上,很快被發(fā)現(xiàn)揪出來。沒有辦法由母親做了一副賠給學(xué)校,為此我還挨了一頓揍,因為那時家里的一分錢都要算計著花。后來想到那只套袖可能混在材料堆里了,加上我粗枝大葉就沒有找到。
小學(xué)四年級,學(xué)校組織我們到太平區(qū)的先鋒四隊勞動一周。記得拖拉機一路顛簸把我們送到一個草房里,男女同學(xué)的房間用一塊草簾子在火炕的上方隔開了。白天去很遠的地里拔草,我們哪里認得,估計拔了很多苗。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學(xué)習(xí)毛主席著作,也就是找出一段讀一下,老師再解釋幾句。記得一天老師問我們:今晚我們學(xué)習(xí)哪一篇毛主席著作???我欠欠地搶著答道:《論紀律》,還真被老師采納了。下雨不能去地里干活,我們就把貧農(nóng)請來給我們講述解放前的苦日子,每人都分吃一點他帶來的野菜和玉米面混在一起蒸出來的澀澀的憶苦飯。那時人人都仇恨萬惡的舊社會,仇恨地主老財讓勞動人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
這樣的勞動,對于我們半大孩子來說,也真是磨練意志的好機會,讓我們先一步對勞動的意義有了認識、對社會有了認識。
如今四十年過去了,那個大雜院早已被高樓代替無了蹤影,我們的居住條件改善了一次又一次,兩居室不在少數(shù),甚至有了兩衛(wèi),出門洗澡變成了泡溫泉,隨時都能穿上新衣服,整個冬天都有鮮菜可吃,南方的水果琳瑯滿目,有的人家秋天也曬菜,那是為了偏愛干菜獨有的味道或者找點昔日的感覺,晚上出門路燈溫馨像進入了童話世界,我們過上了早年看到的外國電影里的生活。往昔的鄰居、同學(xué)也都分開了,但見到的時候仍愿意回眸那段苦澀的日子,因為那是幾代人共同的經(jīng)歷、共同的記憶。有人說:忘卻歷史就等于背叛。追憶往事,我們才感到當(dāng)下生活的幸福,才覺得應(yīng)該倍加珍惜。涉煩重,墨、布兩城墾荒開礦歷有年所,黑龍江沿岸數(shù)千里皆與俄鄰,彼則屯守相望,我則草萊未辟,以無官,故無民。無民,則形勢隔絕,土地荒蕪,外啟他族侵越之謀,內(nèi)為匪徒逋逃之藪,是非增設(shè)郡縣充實內(nèi)力,則無控制之方?!保ê邶埥n案館編:《黑龍江設(shè)治史料匯編(上)》56頁,《為酌擬江省添設(shè)民官增改道府廳縣辦法折》,哈爾濱,內(nèi)部資料,1985。)為此徐世昌、周樹模于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十二日(《清德宗實錄》為五月甲辰,即五月二十日)奏到:“江省幅員遼闊,亟應(yīng)添設(shè)民官”。擬在黑龍江“添設(shè)愛琿、呼倫貝爾道員二缺,黑河、滿珠(臚濱)、佛山、嫩江知府四缺,愛琿、呼瑪、等直隸廳同知十缺?!⒉贸纺珷柛?、呼倫貝爾、愛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