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喜
【摘要】本篇文章就嘗試性教育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單論述,并提出些許觀點,希望能對相關人士的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小學 數學教學 嘗試性 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153-02
數學教學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學生日后邏輯能力和解題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很多中小學數學教師都提高了對嘗試性教育的重視與研究,一方面是由于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數學教學的需要,如果不采用新型的教育方式,那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數學教師在應用嘗試性教育手段的過程中,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而不能發(fā)揮出教育手段的真正效果,需要相關任課教師能夠掌握嘗試性教育的應用技巧。
一、嘗試性教育重要性的概述
傳統(tǒng)教學是以教師教為主、學生學為輔,然后通過機械地操練鞏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很好的得到開發(fā)和發(fā)揮。對于數學課來說,比不上語文課上豐富多彩的知識、比不上外語課上動聽的口語表達,如果一味的教師講、學生學,學生很容易枯燥乏味,多個方面共同要求我們要改變教學方法。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充分結合,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思考、交流知識和經驗、溝通師生情感,最終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為順應新課程改革形勢的發(fā)展,我們必須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二、中小學數學教學中嘗試性教育的應用要點
1.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要想讓嘗試性教育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發(fā)揮出最佳效果,那么相關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前,一定要做好全面的準備工作,一方面是心理上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是知識上的準備工作。在心理準備方面,數學老師需要先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的嘗試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理解,真正的應用到解題過程中。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快速的投入到學習中,還能更有效的掌握數學知識。另外,通過嘗試性教育方式,學生還能夠提高自身自主學習意識,對于一些難點問題的學習和分析,也能做到進一步的吸收與理解。
在知識準備方面,數學老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對本節(jié)課涉及到的知識點和公式等內容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與安排,并在課前進行簡單的練習,從上節(jié)課的知識點中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中。另外,數學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嘗試一些典型的習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嘗試心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從嘗試習題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要點,還能對自身學習方式進行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為日后數學學習的高效進行提供有利條件。
2.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重視
注重嘗試性教育手段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也對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更對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有著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需要先對嘗試性教育的應用要點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掌握,同時還要明確教學內容與教育手段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進一步發(fā)揮嘗試性教育的效果。
嘗試性教學中,學生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對于學生來說唯一的途徑就是自學課本,讓他們主動從課本中總結出能夠解決嘗試題的知識,初試解決嘗試題,然后找同學回答怎樣解決的,說出具體辦法和結果,這時教師對回答的結果不加以評論,然后然全班同學一起討論方才給出的嘗試題,讓他們在方法上、過程上、步驟上、結果上進行討論研究,讓他們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真正體會到是自己通過努力解決出的問題。
3.注重學生的課后復習
提高對學生課后復習的重視,也對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在嘗試性教育的幫助下,老師可以在課后布置一些新奇的數學習題,讓學生嘗試自己完成習題內容。在下節(jié)課開始之前,老師就可以對這些習題進行簡單的講解,而在解題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同學,則可以在老師的講解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對體系中涉及到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了解;而自己做出習題的學生,則可以在提高自信心的同時,提升對數學課程的喜愛,對日后學習成績的提升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四、結束語
如今,很多中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能科學合理的應用嘗試性教育手段,在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讓學生能夠更有效的吸收數學知識,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但是也有很多中小學數學教師仍然不能有效的掌握嘗試性教育的應用要點,導致課堂整體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中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對嘗試性教育的應用原則、理念和注意事項等進行全面的研究,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嘗試性教育的真正價值,為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朱朝進,王春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7(1).
[2]景桂芬.探究式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吉林教育,201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