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白
【摘要】閱讀是語文學習的生命線,在古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好,還要引導學生進入到更為廣闊的閱讀天地,只有在更為廣闊的閱讀天地中,學生才能真正領會什么是知音情懷,當然也離不開朗讀。
【關鍵詞】朗讀 感悟 成就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42-01
近期,我執(zhí)教了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伯牙絕弦》一課,課堂上,學生除了接觸課文內容之外,還學習了王安石的《伯牙》和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片段?,F(xiàn)在回想起來,學生的朗朗讀書聲似乎仍在耳畔回蕩,我越發(fā)感受到語文閱讀注入在課堂上的強大生命力,也越發(fā)覺得一節(jié)充滿朗朗讀書聲的語文課堂才稱得上高效語文課堂。
一、會讀書是學語文的有效方法
全國小語會秘書長崔巒先生說過“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語文教學,就是語言和文字的教學,就應該簡簡單單,大道至簡,簡單到什么程度,一個“讀”字而已,一個讀字了得。
因此,在整堂課中,我始終以讀為本,當然,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教師的每一次朗讀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初讀課文,只要能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讀出古文的節(jié)奏就可以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課件向學生出示讀書要求,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完成。
就整堂課來說,學生的讀書水平停留在這個層次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做到深入領會文章的思想要旨,全面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讀出情味,充分展示自己對文章的獨特理解。讀出感情,讀出味道,讀出意境,讀出個性。學生如何達到這個高度呢?這就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比如:教材中對“峨峨兮若泰山”中的“峨峨”一詞的解釋僅僅是簡單的“高”,至于高到什么程度,課文并沒有過多解釋,學生僅憑注釋無法深入領會,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我運用圖片輔助教學的方法,運用課件出示泰山圖片,同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積累的詞描述一下泰山,因為圖片帶給學生的視覺效果遠遠比簡單的文字敘述所帶來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學生很自然想到“雄偉險峻”“高大巍峨”等詞語,教師再及時引導,課文用哪個詞形容泰山,學生就會找到“峨峨”一詞,同時把它與自己想到的詞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對“峨峨”一詞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當然,這種通過反復品讀來感受關鍵詞句的方法不僅適用于某個詞或某句話,還適用于整篇課文甚至其他閱讀材料。在這樣的方法指引下,學生不僅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把這種見解也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那樣學生就將知識真正內化為素養(yǎng)。
二、引用材料到位是進行語文學習的關鍵
一直以來,人們大力倡導學語文而不是學課文,語文閱讀恰恰就是幫助學生學語文的平臺。不過,與廣闊的閱讀世界相比,學生的課堂讀書時間畢竟有限,教師把所有的閱讀材料呈現(xiàn)在課堂是不現(xiàn)實也是不明智的,這也與語文學習的目的相悖。語文課堂學習好比一把打開閱讀大門的鑰匙,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轉動這把鑰匙從而打開閱讀世界的大門。這就要求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這里的所謂“針對性”指的是所選擇的材料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對學生理解知音之情能夠起催化作用。
1.選材要經典、精煉
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已久,相關材料也浩如煙海,本節(jié)課我選用王安石所作的詩歌的《伯牙》和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片段,都是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這樣再加上課文,三篇文本分屬春秋、北宋,明代三個時代,給人以強烈的時代感,讓人感受到“伯牙絕弦”的故事感染著一代代中國人,一直流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需要說明的是,我所選取的小說片段是俞伯牙祭拜鐘子期這部分,這不是隨意摘選。因為課文有這樣一句話:“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币馑际钦f俞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所以不再彈琴。這樣的結論未免過于主觀,那么世上再無知音究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還是俞伯牙自己的主觀推斷,我擇取的小說片段有一處細節(jié)描寫:“伯牙卻不曾擺得祭禮,無以為情,命童子把瑤琴取出囊來,放于祭石臺上,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边@處描寫告訴讀者世上再無知音不是俞伯牙的主觀猜想,而是客觀現(xiàn)實。恰到好處地填補了課文空白,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這種難能可貴的知音之情。
2.力求形式的多樣化
教師在進行主題教學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做到形式的多樣化。本節(jié)課中,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課外閱讀材料包括一首古詩和一篇小說的片段,這樣就避免學生因形式單一而產生厭煩情緒,有助于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學生的精彩才是真的精彩
我們講求打造生本課堂,那么學生就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能將習得的方法,體會到的思想感情遷移運用到廣闊的閱讀世界中,那么學生就實現(xiàn)了語文學習中的有所悟,這種感悟其實就是學生的精彩之處,就是學生知識的拓展,能力的提高,素養(yǎng)的提升,情感的激發(fā)。
眾所周知,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大基本能力,所以在本節(jié)課中,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即仿照課文的形式(伯牙鼓琴,志在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兮若_____?!保胍幌胗岵赖那俾曔€會表現(xiàn)哪些動人的場景,鐘子期對此會作何評價。學生經過思考,根據自己的積累,展示了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風?!?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鐘子期曰:“善哉,皚皚兮若白雪?!彪m然只是簡單的填寫詞語補充句子,但這一環(huán)節(jié)展示的是學生厚積薄發(fā)的語文素養(yǎng),因為既說明學生充分理解了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知音之情,又能有助于理解接下來的課文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可謂一舉三得。而這一切,離不開主題閱讀這一高效的語文學習平臺。
總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內在的,但它又可以借助一定的載體轉化為外在的表現(xiàn),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不同的,但就語文學科來說,聽、說、讀、寫的能力構成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鏈條,而朗讀水平則是這個鏈條中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離開了讀,語文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就是在這一遍遍的朗讀中打開閱讀世界的大門,體會知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