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書寫正文之前,請允許我記錄以下幾個片段,因為這些片段關(guān)乎后面的言說。
一
我打球,把腿扭了,只能“一拐一拐”地走樓梯。
一個素不相識的男生,突然蹲在我面前:“老師,您的腿受傷了?我背您!”
不知該說什么,我緊緊擁抱他了一下:“老師太重了,慢慢走沒問題?!?/p>
他比我瘦小多了,但他的心很強大。
二
上課,嗓子有點痛,我咳了幾聲。
再上課時,一學生把一盒潤喉糖放在講桌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我拆開,含一粒在口中,將一盒還給了他,拱拱手:“謝謝你!”
之后每節(jié)課,他都會放上來。
每次,我都含一粒,拱拱手。
三
晚自習結(jié)束,孩子們都涌在教室門口,卻沒有一個搶先出去。
我把“請”的姿勢,給了最靠近門口的一個男生。他拉開門:“老師,您先請!”
沒有言語,我對他伸出了一個大拇指,然后對全體同學用左右兩手高舉了兩個大拇指。
四
“老師,給您旺仔牛奶!”惠和“助理”把一瓶旺仔牛奶放在了我的辦公桌上。
“哈哈,你倆懂我,我喜歡?!蔽耶斨齻z的面喝下了半瓶。
同事羨慕地說:“學生對你真好?!?/p>
我滿是驕傲的語氣:“主要是我的學生好?!?/p>
寫這些文字的中午,她倆剛好在辦公室,我就順便打開電腦:“丫頭,你們看我的周末作業(yè)這么做可以不?”
以上文字我在朋友圈曬過,看到的留言是——“好幸福,羨慕你有這么多可愛的孩子?!薄皶裥腋?,只要老師做好學生的榜樣,學生就能好起來。”“教育哪有那么多美好?不要用螢火蟲的亮光掩蓋了教育環(huán)境的不堪?!?……
無法引述更多,看到某些留言我是有些苦笑的。因為我寫下四個片段的目的根本不是曬幸福,而是想讓大家關(guān)注到這份幸福是學生給我的,而我并沒有展示“幸?!敝白隽耸裁?。如果說后三個故事是我所帶班級與我有關(guān)的話,第一個故事中我根本不認識那孩子。面對學生給予的幸福,我展示的是我的一點點做法。
如您所看到的,我給了素不相識的男生一個擁抱,給了送我潤喉糖的孩子拱手致謝的動作和當面含一粒的回應(yīng),給了禮讓的孩子們大大的拇指,給了惠和“助理”當面喝旺仔牛奶的動作和商議作業(yè)的回答……
我想從第四個片段說起。朋友們有沒有關(guān)注到孩子們“又”送旺仔過來?孩子們?yōu)槭裁磿坝帧彼蛠砟??第一次倆女生送旺仔牛奶的時候,我當著她們的面喝掉了半瓶??此莆⑿∩踔敛涣b的動作,其實表達的是對旺仔牛奶的喜歡,老師對旺仔牛奶的喜歡其實就是對孩子們最好的感謝。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認同,無論是有聲的還是無聲的。價值認同帶來的幸福感,是人進一步做某事的動力所在。那天,我拿了兩本有趣的書,給了兩個孩子:“我也把自己的‘旺仔送給你們,很‘好喝的。”她們愉快地離開了。育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別人心中有價值。
因為老師的“喝旺仔”就有了后續(xù)“送旺仔”,那么第一個片段里的男孩是不是因那一個擁抱而生出幸福感促使他做一個更好的人?第二個片段里的男生會不會也為其他老師或同學做貼心的事情?第三個片段里班級的孩子會不會因此而讓禮讓成為修養(yǎng)?我無法給出特別肯定的答案,更不愿意說“從此他們就……”這樣不現(xiàn)實的話。但我知道,當時的他們一定是幸福的,因為自我價值得到了認同,他們一定會在已有的基礎(chǔ)上變得好些,哪怕是那么一點點。
這份美好,尤其是這份美好的延續(xù),來自教師適當?shù)幕貞?yīng)。適當,就是適時而恰當。例如我當面喝旺仔牛奶,就叫適時;伸出大拇指為孩子點贊,就是恰當。如果沒有上述的那些回應(yīng)或者只是簡單的一句“謝謝”,后續(xù),還會那么美好嗎?
將心比心,您“適當”地回應(yīng)您的孩子了嗎?如果孩子“投之以桃”,您笑納了卻沒有“報之以李”,還會有孩子為你“投桃”嗎?
教育的現(xiàn)實是,當學生向我們展示種種美好時,很多教師選擇的是師者為上的點頭,或者是簡單的“謝謝”,甚至是自然而然地“笑納”。再回到上述四個片段,并非因為我做了什么,孩子們才給了我美好,而是孩子們給了我美好之后,我做了適當?shù)幕貞?yīng)而已。孩子們的“給”是前提,這個前提是來自孩子對教師自然而然的尊敬。我相信,每一個孩子內(nèi)心深處都懂得尊敬老師。冰心先生說:“萬千的天使,要起來歌頌小孩子。小孩子!他細小的身軀里,含著偉大的靈魂?!焙⒆拥拿篮?,是本性。
有時我就幻想:如果一個學校所有的老師都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美好!那么這個學校該有多少美好啊!如果一個學校所有的老師都適當?shù)鼗貞?yīng),那么這個學校的孩子“成為美好”的內(nèi)驅(qū)力該有多強烈?。∪绻總€學校每個孩子都因被適當回應(yīng)而變得美好,教育的世界又該是多美好!如果全社會的成人都能發(fā)現(xiàn)美好,適當回應(yīng)美好,這個社會又該是多么美好!或許因為如此吧,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里叮囑我們:“從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斷鞏固和發(fā)展他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p>
可是,我們聽從先哲的教導了嗎?我們“不斷鞏固和發(fā)展”孩子身上的美好了嗎?
這些年每每有師生沖突事件被報道,議論焦點多在于教師素質(zhì)如何,感嘆學生感恩之心不再,呼吁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強化對學生的管理……在這些議論當中,還有幾個人在呵護著兒童先天的美好?我們不妨追問,是誰弄丟了兒童的善良和美好,讓他們不懂感恩?
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可以推給社會,但是作為教師,咱們該做的事是什么?如果我們看到了孩子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并適當?shù)鼗貞?yīng),不斷去鞏固和發(fā)展,我們的孩子怎么會不美好?如果所有的老師都這么做了,整個氛圍不就好了嗎?如果孩子一直沐浴在一個美好的世界里,又會怎樣呢?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過,教育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guān)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實,并在此基礎(chǔ)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zhì)。
從這個角度說,是我們制造了冷漠,又是我們在抱怨冷漠,我們就這么矛盾著。
行為心理學家華生認為,環(huán)境改變得越徹底,人的改變效果就越好。如此,我們何不行動起來,適當回應(yīng)孩子的美好,不斷營造整個教育的美好?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