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致新
“青記”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中,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全國青年記者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
1937年11月8日,以范長江、夏衍、惲逸群、陸詒等為首的新聞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xié)會”(簡稱“青記”),1938年3月15日,為了盡快通過國民黨中宣部的審查,同時加強自身學習,又將“協(xié)會”改為“學會”。1938年3月30日,“青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漢口召開。短短幾年中,“青記”在全國成立了40多個分會,會員最多時達2000多人。青年記者們以筆為槍,勇上前線采訪,足跡遍布各大戰(zhàn)場,對臺兒莊大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等正面戰(zhàn)場,以及八路軍、新四軍開展的敵后游擊戰(zhàn)場都有生動的采訪,留下了大量珍貴新聞報道,還有些“青記”會員以身殉職。1941年4月28日,由于國共摩擦,“青記”被迫解散,但許多“青記”成員仍不忘使命,繼續(xù)戰(zhàn)斗,建國后不少成為新聞界領(lǐng)軍人物和業(yè)務骨干。
為了表彰“青記”的歷史貢獻,發(fā)揚“青記”成員的敬業(yè)精神,2000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將“青記”在上海成立的日期——11月8日定為中國的記者節(jié);自1993年起,“范長江新聞獎”和“鄒韜奮新聞獎”成為新聞界最高獎,2005年,兩獎合并為“長江韜奮獎”。
2017年11月8日,上海在南京飯店“青記”舊址上建立了紀念館,如今,武漢市又積極籌建了“青記”歷史陳列館?!扒嘤洝痹谥袊侣勈飞系牡匚蝗找嫱滑F(xiàn)。
我父親趙悔深(1911—1998),筆名李蕤,在抗戰(zhàn)時期,參加了“青記”和“國新社”,這段經(jīng)歷,在他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對于他后來的人生道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僅以自己了解的材料,對他與“青記”有關(guān)的經(jīng)歷做一番回顧。
1938年春,臺兒莊大捷,舉國振奮,我父親作為鄭州《大剛報》的戰(zhàn)地記者,與開封師范時的老同學、時任《河南民國日報》記者的喬秋遠一起,同赴徐州采訪。當時徐州聚集了從全國各地前來采訪的記者,如《大公報》的范長江,《新華日報》的陸詒、《掃蕩報》的高天、《新蜀報》的石寶瑚、《中央社》的曹聚仁等。這些記者大多是青年,他們在采訪中團結(jié)一致,互相支持?!洞蠊珗蟆酚浾叻堕L江的威望最高,成為記者中的核心人物。
我父親在徐州采訪了于學忠、孫連仲、關(guān)麟征、湯恩伯等抗日將領(lǐng),寫過《臺兒莊戰(zhàn)場巡禮》《板垣師團的潰滅》《于學忠訪問記》《湯恩伯將軍訪問記》等通訊報道,可惜這些文章大多在戰(zhàn)亂中遺失了。
當時經(jīng)常有敵機轟炸徐州,記者們便去城外云龍山躲警報。他們聚集時,談論到國民黨對新聞的管制,限制了記者的新聞自由,使許多真相不能得到披露。范長江等人提出,新聞自由不能等誰來恩賜,應當靠自己爭取。青年記者們便有了自己成立組織的想法,這也為我父親參加“青記”打下了思想基礎(chǔ)。
1938年5月9日徐州“青記”成立大會合影,前排左二為范長江,站者左五為陸詒,站者右一為石燕,前排中間坐的女士為黃薇,后排右四(彎腰者)為李蕤 俞創(chuàng)碩/攝
1938年3月30日,“青記”在武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5月9日,“青記”第一個分會——第五戰(zhàn)區(qū)分會在徐州成立[1],我父親參加了這次會議,并與徐州青記會員合影留念。
不久,日寇對徐州的中國軍隊采取了迂回包抄,妄圖全殲之。于是部隊開始了大規(guī)模軍事轉(zhuǎn)移,而我父親和喬秋遠對局勢并不了解,只是急于趕回報社,東奔西突,幾陷絕境,最后遇到轉(zhuǎn)移中的部隊,才隨部隊步行8天8夜,沖出敵人的包圍圈。
1938年6月,“保衛(wèi)大武漢”的口號聲震入云。我父親與母親從汝南來到武漢,與臧克家、田濤、碧野等一群文學青年住在武昌海馬巷一個小客棧里,想為抗戰(zhàn)出一把力。這時,《新華日報》采訪部主任陸詒找到我父親,請他與范長江在咖啡館中見面。原來,“青記”正在編纂一本名為《徐州突圍》的書,收集參加徐州會戰(zhàn)的記者的文章,我父親隨即寫了《突圍前后》一文,記述他們在遭到敵人包圍后,如何經(jīng)歷8天8夜的艱苦行軍,突出重圍?!缎熘萃粐芬粫日鎸嵎从沉伺_兒莊大戰(zhàn)的情況,又記錄了青年記者勇上前線、進行戰(zhàn)斗采訪的實況。該書于1938年7月由武漢生活書店出版,該書在序言中寫道:“對于該書所換得的稿費,除開支外,編委會決議捐給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指定作繼續(xù)搜集材料的????!薄氨緯耐瓿?,我們應該特別指出王昆侖、石寶瑚、高公、彭世楨、宗祺仁、李蕤諸先生的努力。”
1938年8月,我的父母流亡到河南南陽。1939年5月,“新唐事變”后,他們又回到父親的老家滎陽。1939年夏秋之交,我父親經(jīng)碧野介紹,來到洛陽,在《陣中日報》任國際新聞版編輯。
我父親在洛陽辦報時,受“青記”總會委托,成立了“青記”洛陽分會。據(jù)當時洛陽《行都日報》編輯張黎至回憶,1939年夏,“青記”在洛陽成立分會,是由我父親寫的成立宣言,并在報上刊登的。他回憶道:
記得是1939年的初夏,悔深兄和我,還有幾位新聞界的青年朋友,經(jīng)過幾次交換意見,一致同意在洛陽成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簡稱青記洛陽分會),并商定在分會成立的次日,在報上發(fā)布消息時,還要配發(fā)一篇《致讀者的公開信》。我們異口同聲地推薦悔深兄執(zhí)筆,他很爽快地應允了。此后一連數(shù)日,日寇飛機不斷對洛陽狂轟濫炸,預備警報一響,人們就成群結(jié)隊向郊區(qū)疏散。在流行的口頭語中,這叫“跑警報”。在這種情況下,我擔心悔深兄難以按時交卷,便在某一天的掌燈時分,跑去跟他商量,說如果必要的話,不妨把分會成立的日期往后拖一拖?;谏钚謪s鎮(zhèn)定自若地說,草稿已經(jīng)打好,不會誤事的。并且告訴我,草稿是“跑警報”時在北郊的一片樹林子里倉促寫成的,還須再加斟酌,才敢交卷。[2]
“青記”洛陽分會的成員有趙悔深、張黎至、林澗、張劍梅、周肇瑚、徐林白、高濟倉、傅恒書、王潔帆、王世杰、孫家駿、李松筠、張了且、朱子杰、陳芒等[3]。我父親在《我在洛陽跋涉的足跡》一文中說,《陣中日報》編輯部的青年,“無例外地參加‘青記’,支持‘青記’的公開活動”。
“國際新聞社”是從“青記”中發(fā)展起來的更具專業(yè)性的新聞組織,1938年10月,“國際新聞社”在長沙成立,范長江和高天介紹我父親參加了“國新社”。父親在《我參加“北方左聯(lián)”和“國新社”始末》一文中寫道:
1939年秋,我應作家碧野之邀,到洛陽《陣中日報》任編輯,當時,新聞戰(zhàn)線的“青年記者學會”和“國際新聞社”在范長江、劉尊棋等的倡導下已經(jīng)先后成立,我參加了“青記”(至今仍保存會員證)和“國新社”(由范長江和高天介紹),在洛陽開展活動?!扒嗄暧浾邔W會”為廣泛的青年記者組織,舉凡有愛國思想、堅持抗戰(zhàn)的編輯記者均可吸收入會,“國際新聞社”層次較高,只吸收思想上業(yè)務上有較高水平、有獨立作戰(zhàn)能力的編輯記者參加。參加“國新社”后,我最初任特約記者,待到1940年范長江同志任命我擔任“國新社”洛陽站站長。具體任務有三:一、組織中原地區(qū)進步專家學者為“國新社”總社撰稿;二、將解放區(qū)(晉西北)稿件轉(zhuǎn)寄桂林總社;三、培養(yǎng)發(fā)展新社員。晉西北方面,指定我和穆欣同志聯(lián)系,并決定“國新社洛陽站”采取“半公開”形式(所謂“半公開”,即既不像地下黨那樣完全隱蔽,也不公開掛牌子發(fā)消息進行宣傳)。洛陽站成立之后,范長江考慮到當時中原地區(qū)情況復雜,并打電報讓曹仲植協(xié)助“洛陽站”成立(曹過去為《新聞報》老記者,當時已棄文從政,任河南財政廳長)。洛陽站成立后,做了不少工作。由于洛陽《陣中日報》是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政治部的報紙,有一層“保護色”,因此,實際上也起到“交通站”的作用。詩人高詠從重慶到解放區(qū),黃河沿岸有國軍封鎖,我們用《陣中日報》編輯部的公章給他開假護照,幫助他安全渡過黃河,“國新社”社友任重到豫東新四軍防地,我?guī)铰尻柲详P(guān)貼廓巷十八集團軍辦事處接洽聯(lián)系;《新華日報》記者陸詒到晉察冀邊區(qū)采訪歸來,我們以“青記”名義開會歡迎。工作十分活躍。[4]
這年3月間,范長江派遣李洪、任重[5]到新四軍中采訪,并準備建立分會,他們路過洛陽,受到父親的接待。父親在《我在洛陽跋涉的足跡》中回憶道:
一九四O年春,“國際新聞社”先后派李洪、任重同志到洛陽來。……李洪、任重他們來,便是到新四軍深入采訪,并建立分會組織的。因為我在徐州會戰(zhàn)時,和范長江同志見過面,深談過幾次,“國新社”成立時又參加了“國新社”,因此,他們到洛陽后便先找到我,談了此行的任務。由于他們初來乍到,人生地疏,我為他們介紹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引他們到洛陽南關(guān)貼廓巷拜訪了十八集團軍辦事處。當時,國民黨已經(jīng)在他們內(nèi)部頒布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十八集團軍辦事處周圍,也有特務監(jiān)視。可是任重同志事先有備,穿著國民黨軍官的服裝,幸而未出什么麻煩。[6]
從1939年秋到1940年秋,我父親與左翼作家碧野一起,在洛陽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的軍報——《陣中日報》工作,他任《陣中日報》的國際新聞版編輯,碧野任副刊《軍人魂》的編輯。由于我父親與碧野都是“北方左聯(lián)”成員,他也協(xié)助碧野編輯副刊《軍人魂》并為之撰稿,使得《軍人魂》副刊顯示出與該報社論迥然不同的面貌,具有鮮明的進步傾向,以至于被當時的讀者稱為“半拉報”,如今已有學者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深入探討[7]。1940年春,碧野受軍方特務追捕逃往第五戰(zhàn)區(qū),《軍人魂》便由我父親接手代為編輯。
從1939年秋至1940年秋,《陣中日報·軍人魂》在這一年內(nèi),刊登了20多位“青記”、“國新社”成員的37篇文章。
除了我父親本人以“李蕤”、“流螢”、“蕭云”、“華弓”等化名寫的文章外,還有子岡(彭子岡)、史堅、棄疾(曹棄疾)、曾克、彭世楨、藜青、高天、戴廣德、田濤、轟振、白克、張高峰、王亞平、華嘉(鄺華嘉)、白菲(方白非)、蔣萊(姜慶湘)、一輕(高一輕)、劉尊祺、高詠等“青記”、“國新社”成員的文章[8]。這些作品,信息真實,內(nèi)容豐富,思想傾向進步。2016年,我將《陣中日報·軍人魂》這一年中的文章,選編為《國統(tǒng)區(qū)抗戰(zhàn)文學鉤沉》一書(上下集,武漢出版社出版),獲得專家和讀者的好評,認為這些文章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抗戰(zhàn)時期的社會面貌,體現(xiàn)了“青記”作者不畏艱險,“以筆為槍,投身抗戰(zhàn)”的精神。
左圖為:1943年6月南陽《前鋒報》社出版父親以“流螢”為筆名的《豫災剪影》封面
右圖為:《豫災剪影》封三版權(quán)頁,注明該書印數(shù)2000冊,定價6元
由于我父親頻繁參加“青記”活動,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注意,1940年10月10日,他被河南三青團支團主任王采芹以“共黨嫌疑”罪逮捕,關(guān)押在洛陽勞動營3個月。父親當時處境很危險,我母親四處奔走,所幸找到了范長江在河南發(fā)展的另一名“國新社”成員曹仲植。原來,曹仲植是一名老記者,當時已轉(zhuǎn)入政界,任河南財政廳廳長。在“國新社”洛陽站成立時,范長江曾發(fā)電報給曹仲植,請他對洛陽站的工作予以支持。母親找到了曹仲植,經(jīng)他從中斡旋,打通王采芹的關(guān)節(jié),父親終于得以釋放,但他剛一出獄即被《陣中日報》解職。
父親被關(guān)押在洛陽“勞動營”期間,和鄭州《大同新聞社》的洪濤、曾非、林冰等結(jié)為難友,他們?nèi)硕际恰扒嘤洝背蓡T。后來,我父親先被釋放,帶著全家回到故鄉(xiāng),不久,三人趁著國民黨撤退時逃走,洪濤到一個朋友家暫避,林冰和曾非逃到滎陽我父親家中,由我父母親為他們易裝、饋贈盤纏,使他們平安返回上海去了。[9]
“青記”于1941年4月28日被查封,“國新社”也幾乎是在同時被查封。也就是說,此后“青記”和“國新社”已經(jīng)不再存在了。1941年初,我父親被捕出獄后長期失業(yè),后來經(jīng)他的開封師范的老師、河南印書局總編輯于賡虞介紹,到洛陽印書局《新兒童》當一名編輯。
1942年河南發(fā)生了特大旱災,赤地千里,餓殍遍地,但國民黨當局以“軍事第一”、“抗戰(zhàn)第一”為名,嚴格禁止新聞界披露災情?!洞蠊珗蟆酚浾邚埜叻鍖懥艘黄对膶嶄洝?,總編輯王蕓生根據(jù)其報道寫了《看重慶,念中原》,引起蔣介石震怒,《大公報》被罰??臁6业母赣H,作為一個剛剛出獄、“暫準退學,隨傳隨到”嫌疑犯,且已經(jīng)離開了新聞崗位,但他作為一名“青記”的老會員,感到有責任用手中的筆為災民發(fā)出一點呼吁,哪怕為此招禍也在所不惜。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信念,父親騎著一輛自行車,從洛陽出發(fā),沿著隴海線東行,行走20多天,考察了災情最嚴重的地區(qū),以“流螢”為筆名,寫了《無盡長的死亡線》等10多篇災區(qū)通訊,連續(xù)發(fā)表在南陽的民營報紙《前鋒報》上,后來又由報社集為《豫災剪影》的小冊子。
1942年河南大饑荒,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餓死的人有300萬之多,而對于如此慘烈的浩劫,中國新聞史上卻缺乏記載。2012年,由于電影和媒體的炒作,“河南大饑荒”成為新聞熱點,而作為歷史紀錄,張高峰的《豫災實錄》和我父親的《豫災剪影》,則是70年前真實記錄這場大饑荒的“信史”,他們被媒體譽為“秉筆直書的中國報人”。巧的是,張高峰和我父親一樣,也是“青記”成員[10]??梢哉f,正是“青記”追求真理、勇于犧牲的精神哺育了他們,給了他們新聞記者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由“青記”成員去填補這塊歷史空白,是“青記”精神的延續(xù),是“青記”的成績和光榮。
2012年冬,我的百歲母親宋映雪,在接受河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曾賦詩一首:“浩劫遠去七十載,歲月難磨曠世哀。媒體有心溫歷史,冤魂何處覓骨骸。青記左聯(lián)得鐵筆,單騎百里寫豫災。期頤再捧君遺作,喑啞呼聲猶壯哉?!边@里的“青記左聯(lián)得鐵筆”,真切地道出了“青記”對父親的思想的巨大影響。
喬秋遠(1911—1942),本名喬冠生,“青記”成員[11]。早在1932年他和我父親是開封第一師范的同窗好友。一起在學校創(chuàng)辦了《晨曦》《河畔》文學社,在《河南民國日報》上發(fā)表文章。1935年喬秋遠到北平求學,參加了“民先”??箲?zhàn)爆發(fā)后,北平淪陷,喬秋遠重返故鄉(xiāng),在《河南民國日報》當記者。
1938年春,喬秋遠和我父親一起到臺兒莊采訪,共同經(jīng)歷了徐州突圍;這年秋天,他們又共同滯留在南陽,喬秋遠成為我父母結(jié)婚的見證人。不久,喬秋遠奔赴延安,在“魯藝”學習,后參加“華北戰(zhàn)地服務團”,到華北前線采訪,在華北《新華日報》任編輯。1942年,日軍在山西遼縣“掃蕩”,襲擊八路軍總部。在這次“掃蕩”中,《華北日報》社長何云犧牲,員工犧牲40多人,喬秋遠、高詠等,都慘遭日軍殺害。
我父親從報紙上看到摯友秋遠犧牲的消息。但他的《悼念秋遠》一文,卻寫于1948年他遭到國民黨特務追捕、逃往北平,在《新路》擔任助理編輯時。當時,內(nèi)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父親懷著深深的憂憤,懷念為抗日捐軀的亡友時,感情分外悲愴。他在《悼念秋遠》[12]一文中,回憶敘述了喬秋遠一家三代人在抗戰(zhàn)中的悲劇命運,歌頌了喬家的“滿門忠烈”。而作為“青記”會員的喬秋遠、高詠等,也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為中國的新聞史增光添彩,樹立了永遠值得人民紀念的豐碑。
《悼念秋遠》,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被多種現(xiàn)代散文辭典收入,成為我父親散文作品中的名篇。
注釋:
[1] 見《范長江與青記》一書“青記分會簡介”,“第五戰(zhàn)區(qū)分會(徐州,1938年5月9日成立)?!钡?93頁。
[2] 張黎至(張履之)1914年生,早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終生從事新聞工作,離休后居北京。引文為他于1998年為我父親寫的悼念文章《新聞史上留英名》,收入《讓我們的愛伴你遠行》,武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3] 洛陽“青記”分會成員名單,是范長江之子范蘇蘇在他父親遺物中發(fā)現(xiàn)的。根據(jù)《范長江與青記》一書,“青記會員名單”對照,洛陽青記成員有趙悔深(p400)、張履之(p400,即張黎至)、林澗(p399,寫為林間)、張劍梅(p399)、周肇瑚(p399)、徐林白(p40 0)、高濟倉(p399)、傅恒書(p397)、王潔帆(p397)、王世杰(p398)、孫家駿(p399)、李松筠(p399)、張了且(p400)、朱子杰(p397)、陳芒(p397)。
[4] 見李蕤《我參加“北方左聯(lián)”和“國新社”的始末》,寫于1988年,未刊稿。同一內(nèi)容見《我在洛陽的跋涉足跡》,《李蕤文集》第2卷,第469頁。
[5] 任重(1915—1986),桂林國新社記者,后赴皖南新四軍等處采訪,后在上海敵占區(qū)進行采訪報道。建國后先后在華東新聞學院、《文匯報》等單位任職;李洪,曾領(lǐng)導“國新社”歌詠隊,1940年2月,他在采訪淮河南岸壽縣時,國軍138師某旅旅長龍炎武因部隊軍紀腐敗、屢打敗仗,害怕記者披露,竟將李洪帶至郊外,逼他自掘土坑,將其活埋。手段極其殘忍。胡愈之有《李洪先生之死》一文,見《范長江與青記》第607頁。
[6] 見李蕤《我在洛陽跋涉的足跡》,《李蕤文集》第2卷第469-470頁。
[7] 見樊洛平《20世紀40年代中原“半拉報”現(xiàn)象解析——以陣中日報和正義報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8] 青記會員在《陣中日報·軍人魂》發(fā)表文章者,對照《范長江與青記》一書的“青記會員名單”和“國新社部分社員名錄”記載:彭世楨(p394)、蔣 (姜慶湘,p395,國新社)、田濤(p397)、曹棄疾(p394)、高一輕(p397)、王亞平(p398)、曾克(p399)、白克(p399)、戴廣德(p394)、劉尊祺(p394)、高天(p394)、子岡(彭子岡,p395)、張高峰(p397)、轟振(湯轟振,國新社,p587)、史堅(p395)、白菲(方白非,p400)、華嘉(鄺華嘉,p399)、高詠(國新社,p587)、藜青(宋藜野,國新社,p587)、趙悔深(p400)等。
[9] 事見李蕤《苦難歲月》,《李蕤文集》第2卷第491—496頁。對照《范長江與青記》一書的“青記會員名單”,洪濤(p395)、曾非(p400)、林冰(p39 9),均為“青記”會員。
[10] 張高峰(1918—1989),原名張之俊,天津市寧河人,抗戰(zhàn)初期參加平津流亡宣傳隊,1938年參加對臺兒莊戰(zhàn)役的報道,加入“青記”和“國新社”,1940年進入遷到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政治系讀書,同時兼任《大公報》通訊員。1943年初因報道豫災,被湯恩伯羅致罪名逮捕關(guān)押。建國初期在《大公報》任記者,1978年調(diào)天津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工作?!斗堕L江與青記》一書,“青記”會員名單,第397頁。
[11] 秋遠(1911—1942),《范長江與青記》“青記會員名單”中,第591頁,有“喬秋遠烈士簡介”。
[12] 李蕤《悼念秋遠》一文,原載《新路》1948年第6期,收入《李蕤文集》第2卷,第268-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