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興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羊下壩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 甘肅 武威 733000)
消化道腫瘤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腫瘤,一旦確診,正確、規(guī)范的治療尤為重要,但精神因素與腫瘤發(fā)展之間存在著奇妙關系,長期的治療需要患者積極參與,過多的負面情緒則會對機體造成損害,削弱免疫功能,不利于康復,故而在治療過程中必須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只關注疾病本身是不夠的。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對于本院就診的120例消化道腫瘤患者的負面情緒與并發(fā)癥進行調查,以期了解負面情緒與并發(fā)癥的關系,為針對消化道腫瘤患者開展心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jù),具體結果如下。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來本院就診的120例消化道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進行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分別以53分、50分作為臨界值。選取SDS<53分且SAS<50分作為情緒正常組,選取SDS≥53分且SAS<50分作為單純抑郁組,選取SDS<53分且SAS≥50分作為單純焦慮組,選取SDS≥53分且SAS≥50分作為抑郁合并焦慮組。其中情緒正常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49.82±6.47)歲,腫瘤類型:食管癌7例,肝癌8例,大腸癌2例,胰腺癌4例,胃癌9例;單純抑郁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36~60歲,平均年齡(49.77±6.50)歲,腫瘤類型:食管癌8例,肝癌7例,大腸癌2例,胰腺癌5例,胃癌10例;單純焦慮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齡35~59歲,平均年齡(49.80±6.49)歲,腫瘤類型:食管癌9例,肝癌9例,大腸癌1例,胰腺癌3例,胃癌6例;抑郁合并焦慮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36~59歲,平均年齡(49.79±6.48)歲,腫瘤類型:食管癌7例,肝癌9例,大腸癌3例,胰腺癌3例,胃癌8例。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符合消化道腫瘤診斷標準,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標準:(1)存在交流障礙者;(2)合并嚴重基礎疾病者;(3)精神病患者;(4)患有其它臟器功能障礙疾病。
(1)SDS和SAS評分情況比較。SDS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分≤輕度抑郁評分<63分,63分≤中度抑郁評分<72分,72分≤重度抑郁評分;SAS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分≤輕度焦慮評分<60分,60分≤中度焦慮評分<69分,69分≤重度焦慮評分。(2)各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詳細記錄各組患者感染、出血、腸梗阻、發(fā)熱、疼痛、腹瀉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前詳細向患者介紹此次調查目的及意義,爭取其配合,同時向患者講解SDS和SAS量表填寫方法,然后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人員進行問卷發(fā)放,此次調查問卷均采用匿名填寫,在患者填寫過程中調查人員不能引導、詢問,對患者的疑惑之處應采用統(tǒng)一解釋用語解答。所有問卷當場收回。
將有效問卷的原始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采用均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最終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組SDS和S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消化道腫瘤患者SDS和SAS評分情況
情緒正常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單純抑郁組、單純焦慮組、抑郁合并焦慮組(P<0.05),單純抑郁組、單純焦慮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抑郁合并焦慮組(P<0.05)。
消化道腫瘤是最為常見且發(fā)病率穩(wěn)居高位的一類惡性腫瘤,多數(shù)患者在疾病確診后難以接受現(xiàn)實,擔心病情的發(fā)展,擔心經濟問題,擔心生活能力、生活質量的下降等,導致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一系列負面情緒,進而影響治療。此類疾病的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長期的負面情緒會導致患者逃避治療,整體配合度明顯降低,削弱機體免疫功能,嚴重阻礙治療。
表2 消化道腫瘤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析
情緒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負面情緒會影響人的正常行為,導致做出錯誤的行為,造成身心傷害。對消化道腫瘤患者來說,長期的治療已讓其飽受身體的痛苦,負面情緒的產生影響健康的心理,不僅增加其心理負擔,同時給其軀體康復造成阻礙。負面情緒的存在會直接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引起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故而在患者整個治療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心理變化、情緒變化,一旦患者出現(xiàn)異常情緒,護理人員應根據(jù)當下患者情況,主動、積極與患者交流,真誠溝通,耐心傾聽,建立信任,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促使患者不健康的情緒、心理壓力得以最大限度緩解,讓其意識到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疾病產生恐懼、喪失勇氣,疾病已然降臨,焦慮、憂郁于事無補,不利于病情的改善,樂觀積極接受治療,配合臨床治療,方能有效促進病情的好轉,維持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情緒正常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單純抑郁組、單純焦慮組、抑郁合并焦慮組,單純抑郁組、單純焦慮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抑郁合并焦慮組。與陳蓓[1]研究結果較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