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翠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院附屬同濟醫(yī)院神經外科 湖北 武漢 420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多見于昏迷或者長期臥床的患者。DVT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還影響患者的預后,延長住院時間。有研究表明,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效預防DVT的形成提高患者治療效果[2]。本院神經外科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神經外科收治的100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男68例,女32例,年齡56~76歲,平均(62.63±5.43)歲。納入標準:患者均經CT檢查或MRI臨床診斷為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肢體活動障礙。排除標準:無肝腎以及其他臟器疾病。隨機選取50例作為觀察組,另50例作為對照組。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具體操作流程如下:(1)患者DVT評估。護理人員在患者治療前對其進行DVT風險評估,詳細記錄患者實際情況。(2)體位護理。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保證靜脈血液回流,最大限度的避免下肢DVT形成。護理人員告知患者不可長時間保持相同體位,以免壓迫血管,造成血液瘀滯。(3)營養(yǎng)支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喜好及病情為患者制訂飲食方案[3],對于無法正常進食的患者遵醫(yī)囑給予鼻飼及腸內營養(yǎng)。(4)物理方法。指導患者使用彈力襪,彈力襪各方向的彈力能夠壓迫靜脈,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循環(huán)。在使用時需要保持合適的松緊度。彈力襪穿著時應注意觀察患者肢體末端循環(huán)。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應用氣壓治療手段,對局部患肢實施按摩、擠壓,以放松患者深部肌肉,預防DVT的發(fā)生[4]。(5)藥物治療。護理人員遵醫(yī)囑對DVT 高危人群實施藥物預防,并觀察患者用藥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DVT發(fā)生率及患者滿意度。
數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DVT發(fā)生率為2%,對照組患者DVT發(fā)生率為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2%,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腦卒中患者病情危重,絕大多數患者術后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這些患者長期臥床或者缺乏運動,很容易出現DVT等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的同時延長了治療時間[5]。因此對腦卒中偏癱病人下肢靜脈血栓進行早診斷、早預防、早干預尤為必要。本次研究給予觀察組患者集束化護理,在患者入院時評估患者DVT的可能性,提前做好相應的處理措施,通過體位指導、營養(yǎng)支持、物理方法、藥物治療等方式預防或者及時治療DVT,防止給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通過功能鍛煉,減少患者DVT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預后。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集束化護理的觀察組患者DVT的發(fā)生率的2%,患者滿意度為92%,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患者DVT發(fā)生率為8%,患者滿意度為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王萍[6]研究指出,早期護理干預對腦卒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具有積極意義,與此次研究結果類似。
綜上所述,給予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集束化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減少患者DVT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促進和諧的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