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時今日,人的共生共在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現(xiàn)實也是人類進行一切活動的目標所在。人的共生共在意味著休戚與共,意味著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只能采取合作而非競爭甚至對抗的形式。在人的共生共在的背景前提下,社會治理視野中的共同行動觀就是合作治理。只有將共同行動觀內化為各社會治理主體的共同使命,才能使社會治理的功用發(fā)揮到最大,有效應對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日益增長的現(xiàn)時代。
【關鍵詞】 共同行動觀 共生共在 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中的共同行動觀
我們今天所進行的一切研究都是圍繞著人及其行為而進行的,探究人的本質及內涵并不是本篇文章的意圖所在,但對共同行動觀的研究不可避免的需要從歷史進程中人的行為出發(fā)進行探究。從人類產生的第一天起,共同行動觀就與人的演化相伴相隨。男性原始人外出森林狩獵、女性則進行簡單的采集工作。從生存的角度來說,這種分工協(xié)作式的共同行動觀的樹立對于生命及族群的維持和延續(xù)大有裨益。在封建社會中,盡管存在著堡壘般堅固的等級秩序和不容僭越的權力體系將人與人劃分成了“城內”和“城外”兩部分,人際之間的守望相助、家族之間的扶危濟困、諸侯國之間的互通有無,在這些行為中依然能找到共同行動觀存在的痕跡。即使在資本兼并、弱肉強食、以競爭為武裝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yōu)榱诉_到自己的目的也會選擇互相配合,盡管這種相互配合轉瞬即逝,是一種各取所需式的共同行動,在“分贓日”的黎明迸發(fā)出第一道陽光之后,所謂的“共同行動”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應該說,不論事實如何,共同行動的觀念是根植在人類的思想體系中,與生俱來的。問題僅僅在于,世界演變到今天,在人的共生共在這一現(xiàn)實愈加明顯的背景下,社會治理中的共同行動觀意味著什么。
因為經濟實力相差日漸懸殊與政治話語權的不平等分配等原因,當今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其實正在變得越來越罕見。與這一趨勢在盡力掣肘的就是人的共生共在這個最大現(xiàn)實?!叭说墓采苍诘闹黝}的破題,意味著不允許任何人處在旁觀者的位置上,每一個人都必須投入到行動的過程中?!盵1]從共同行動的角度來看,人人皆平等:每個人都不再是時代的旁觀者,都應該是不僅僅從一己私利出發(fā)的行動者,都不能僅僅為了自身利益的實現(xiàn)而將他人作為自己達到目標的跳板。不管是主動或被動的,也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每個人都已經被納入了整個世界的“共生共在”的框架之下。旁觀者與行動者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消失,完全超然獨立于整個共同行動體系的旁觀者將會越來越少,而通過消除其他主體的存在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只能是一種自取滅亡的行為。誠如學者張康之所言“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必須主動地扮演起行動者的角色,這就是從他治之中解放出來后而不可推卸的自我擔當?!盵2]這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出發(fā),要求我們共擔風雨,共同行動。而將研究視角定位于指向性更明確的社會治理中,就可以導出社會治理中的共同行動觀就是各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通力合作。
“合作”一詞,在人們的固有觀念中經常被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及企業(yè)組織形式等文化與經濟領域。將合作的主體及范圍擴大至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是當前現(xiàn)實導致的必然結果。張康之教授在其著作《為了人的共生共在》中準確闡釋了合作行動在當今社會出現(xiàn)的必然性:“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條件下的共同行動是以合作行動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合作正是存在于實踐之中的共同行動模式?!盵3]“人的共生共在”的現(xiàn)實使得我們將共同行動觀不斷加固于我們的思維體系中,并聽從它的指導。在其指導下選擇我們的行為方式。即共同行動觀是一種理念導向,而合作是一種具體的行動模式。兩者互為表里,密不可分。
時至20世紀90年代末,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交往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經成了新時代的“新四化”?!爸卫怼备拍钤谌蛐姓母锏谋尘跋卤还鼟吨鴤魍澜绺鞯?。其實,“治理”一詞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被荀子使用在了他的治世理念中,但那時的“治理”與當代的“治理”只是相同的詞匯,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學者鄭家昊認為,“政府”是一個極具現(xiàn)代意義的詞匯,中國古代的“政府”甚至不能稱為政府,稱其為“官衙”或“朝廷”更為恰當。可以說,中國古代“政府”是不折不扣的統(tǒng)治主體,所進行的一切統(tǒng)治活動都是為了維護階級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以倡導法治、回應性等現(xiàn)代價值為核心的治理必然是不存在必要的生存土壤的。早期對治理概念進行引入與闡釋的中國學者之一徐勇教授對治理進行了這樣的解釋:“治理是對公共事務的處理、以支配、影響和調控社會。而要達到治理的目的,必須借助公共權力,因此,在治理的邏輯結構中,公共權力是最為核心的概念?!盵4]作為治理中最精髓的一部分,公共權力并不是一個政治實體,它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公共權力是一套在運轉中才能彰顯價值的體系。如前文所言,在社會治理研究視野中的共同行動觀就是各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通力合作,這種通力合作的要求便是公共權力的分散,而權力的分散正是合作治理的理論內核。按照該邏輯,共同行動觀呼喚的正是合作治理。
合作治理,就是以現(xiàn)時代人類共生共在的背景為前提,多元社會治理主體之間通過對社會治理權的合理分配,共同行動、平等合作、對社會進行共治的一種行為趨勢(此處將公共權力等同視為社會治理權)。這是一種身份上的“求同存異”,盡管各個社會治理主體負有不同的職責、承擔不同的職能,各主體基于地位平等自愿的基礎,通過共享社會治理的權力,共同行動,使“人的共生共在”變?yōu)椤肮才d共榮”。如同鮑曼所說“不管最終的解決采取什么形式,我們都應該努力把我們共享的人類多樣性轉變?yōu)槿祟悎F結。”[5]
明確共同行動觀的行動指向
社會治理中的共同行動觀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觀念,一種理念指引,對于習慣在實踐中尋找事物存在的意義的我們來說,單單研究共同行動觀恐怕只會讓其被束之高閣。而要讓這種觀念落到實處,便需要對共同行動觀的“降落地點”進行仔細考量。
(一)建構合作治理模式
當人類歷史進程進入到后工業(yè)社會,以舊的思維方式和治理模式來應對新出現(xiàn)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問題時,已經難以滿足日益興起的公眾對社會治理的期望。這些期望與工業(yè)社會的期望也已經大不相同,基于此,需要我們將工業(yè)社會中的治理思路和制度模式推翻,重構一種適應于后工業(yè)社會的治理框架。
觀照現(xiàn)實,中國政府落后的治理觀念、被束縛的治理方式、駁雜的治理對象,更要求建構合作治理模式。要促使合作治理模式的實現(xiàn),需要將著眼點放在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上。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的“國家治理”在概念上是完全有別于馬克思理論系列中的“國家統(tǒng)治”的:統(tǒng)治維護的是階級利益,治理所要實現(xiàn)的是公共利益,這意味著中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政府與社會及其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抱持著互相之間的身份對立甚至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都是不明智的。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因為“大一統(tǒng)”思維根深蒂固,合作治理所要求的核心價值——合作與開放的根基并不牢固?!半m然政府有認識‘共在的渴望,但缺乏將其進一步轉化為‘合作性共在(即共生)的動力,所以作為治理中心的現(xiàn)代政府才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癥狀:強大而成熟,孤獨而痛苦?!盵6]基于此背景,政府作為推動建構合作治理模式的中流砥柱,理應在培育開放性和合作性方面做出表率。長久以來作為社會治理中心的政府應當將“中心光環(huán)”逐步從主觀意識體系中剝離,以適應日漸扁平化的社會治理結構。正如學者鄭家昊所描述的,“建立多元社會治理主體合作共治的局面。它的實現(xiàn)將首先取決于政府是否愿意進行角色定位,主動地扮演起服務者而不只是管理者的角色,去引導非政府組織等社會治理力量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7]要建立合作共治的局面,政府不但要逐漸“退居治理的二線”,又要明確自身定位(管理型政府作為工業(yè)社會特有的政府類型,對于其后政府模式的選擇與重新構造有一定的框定作用,更適應后工業(yè)社會的服務型政府和與之相配套的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目前正處于概念建構和理論生成的階段,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后工業(yè)社會模型的日漸成熟,服務型政府和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將會逐漸顯現(xiàn)出它的時代價值),采取一種“引導型”的行為原則作為一切行動的指南,來擔負實現(xiàn)工業(yè)化與后工業(yè)化的雙重歷史責任。
(二)人的共生共在祈盼實現(xiàn)全球治理
15世紀末,西方帝國主義抬頭,各歐洲王國開始經濟競賽,紛紛通過建立貿易航線和擴張殖民地來擴充財富。從那以后,西方終于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yè)。一種全新的工業(yè)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主流,整個人類社會開始了世界化的步伐。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全球化與世界化在學理角度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盡管溯及全球化觀念的源起與資本主義世界化開始的步伐近乎重合。世界化始于中世紀末期資本主義急劇擴張的過程,在世界化的格局下,存在著各國地位間的顯著不平等。而全球化萌生于工業(yè)革命之后,人類進入工業(yè)社會及至后工業(yè)社會,由信息全球化、交往全球化等多種潮流共同推動形成的多維度全球化,在全球化格局下,卻并不存在所謂“世界的中心”。在今天,這種多維度全球化的表現(xiàn)越來越顯著。如同我們所了解并逐漸開始擔憂的那樣,當前的人類社會面臨著各種危機,環(huán)境污染、跨國犯罪、恐怖主義等問題正愈演愈烈。人的共生共在這本就存在的燈塔,在深不可測的“全球性洋流”中正被各種威脅著全人類存續(xù)的不善現(xiàn)象托舉出“水面”。“對全球化的有效反應只能是全球性的。并且這種全球反應的命運取決于全球政治舞臺(它有別于“國際舞臺”)的出現(xiàn)和鞏固。眼下最缺少的正是這樣的舞臺?!盵8]要搭建這樣的全球政治舞臺,人的共生共在便是開展全球治理的支點。
全球治理是一個既新穎又陳舊的話題?!叭绻f工業(yè)化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建立,那么,全球化將逐漸成為化解國家主權甚至民族國家的力量,并推動國家轉型為合作共同體?!盵9]全球治理的實現(xiàn)需要形成各種形式的以國家或區(qū)域為單位的合作共同體。自二戰(zhàn)之后蓬勃興起的各類全球性和區(qū)域性國際組織對于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共同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這些組織更是將合作的范圍擴展到了政治治理領域。這對于推進全球范圍內的共同行動是一股強大的助推力量。
如同鮑曼所說,“如今,我們的責任已經擴展到了整個‘人類。共存問題,或曰‘相互信任的生存問題,已經遠遠超越了同接壤國家和平共處、睦領友好這種難題。”[10]人的共生共在理應升級為一種全球性共識,并將其視為全人類共同行動的前提,在社會治理序列中以共在為經,共生為緯,最大程度實現(xiàn)全球治理。
【注 釋】
[1] 張康之:《為了人的共生共在》,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頁。
[2] 張康之:《論高度復雜性條件下的社會治理變革》,《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3] 張康之:《為了人的共生共在》,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2頁。
[4] 徐勇:《GOVERNANCE 治理的闡釋》,《政治學研究》,1997年第1期。
[5] [英] 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郇建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頁。
[6] 樸貞子、柳亦博:《共在與共生——論社會治理中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6.7。
[7] 鄭家昊:《合作治理視域下的政府轉型與職能實現(xiàn)》,《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14.6。
[8] [英] 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郇建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頁。
[9] 謝新水.,《在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中構想合作行動——評張康之《為了人的共生共在》,《黨政研究》,2016.5。
[10] [英] 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郇建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頁。
【參考文獻】
[1] [英] 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M].郇建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4] [18] [23] [25] [73] [142] [219] [222].
[2] 張康之.為了人的共生共在[M].人民出版社2016. [8] [73] [14] [172].
[3] 張康之.合作的社會及其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 [23].
[4] [美] 馬丁·諾瓦克,羅杰·海菲爾德.超級合作者[M].龍志勇,魏薇,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內容簡介.
[5] 張康之.論高度復雜性條件下的社會治理變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4
[6] 讓·彼埃爾·戈丹.現(xiàn)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國政府政策得以明確的幾點認識[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9.2
[7] 鄭家昊. 論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J].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3.2
[8]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闡釋[J].政治學研究.1997.1
[9] 鄭家昊.合作治理視域下的政府轉型與職能實現(xiàn)[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14.6
[10] 張康之,張乾友.論精英治理及其終結[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2
[11] 謝新水.在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中構想合作行動——評張康之《為了人的共生共在》[J].黨政研究.2016.6
[12] 樸貞子,柳亦博.共在與共生——論社會治理中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6.7
[13] 張康之. 論從“世界”觀念到“全球”觀念變遷中的全球治理[J]. 探索與爭鳴, 2017.1
作者簡介:屈靜茹,女,漢族,陜西寶雞人,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治理與政府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