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世昊
摘 要:中華民族的復興,離不開傳統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而農村傳統信仰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fā)展狀況,值得我們去觀察與注意。地處于泰安市大汶口鎮(zhèn)的“高姑廟”信仰的衰敗狀況是現在中國農村許多傳統信仰現狀的一個縮影。筆者通過對該村傳統信仰衰敗原因的分析,意在找到造成中國農村傳統信仰現狀的根源,并對農村傳統信仰的未來進行了簡要預測,以期找到農村傳統信仰的發(fā)展出路。
關鍵詞:中國農村;“高姑廟”信仰;行政力量 ;宗族勢力
自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地區(qū)的文化體系發(fā)生著獨特的變化——新舊文化力量消長、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西方文化的傳入、農村本土傳統文化的衰弱,這些都是深深著農村地區(qū)的社會生活的變化。當今的中國農村文化體系正處在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的大背景下,影響該體系的力量有許多,有在改革開放后逐漸興起并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西方宗教信仰,亦有曾經一家獨大局面而現在逐漸改變的行政力量體系,縱觀中國鄉(xiāng)村史,在鄉(xiāng)村,無論哪一種文化占領最高地位,都勢必會對鄉(xiāng)村的教化問題產生重要的作用,如中國古代宗族文化下設立的“義莊”就起著教育、慈善的作用。而在發(fā)生著巨大變化的當今農村,卻很難找出一個能夠在教化問題上處絕對主導地位的力量或組織,往往會出現行政力量、村民自治、宗族文化殘余以及宗教組織多足并立的局面,并且發(fā)揮著大小不一樣的作用。中國農村的本土傳統文化、信仰①也在農村文化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近幾年來,特別是90年代以來,呈現出微妙的變化。
農村本土信仰的發(fā)展可以反映出中國農村本土文化的發(fā)展狀況,農村傳統的本土信仰的信仰實體主要表現為村莊中神廟(如關帝廟、土地廟以及本村特有的廟宇)以及該村中的信仰村民,此類廟宇的發(fā)展狀況往往也是一個村莊本土傳統信仰發(fā)展過程的實體化表現。在中國農村,本土宗教或信仰除了佛教與道教這兩大類,還存在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信仰,規(guī)模通常在本村莊或者附近幾個村子的范圍內。筆者通過對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鎮(zhèn)東武駕莊村的“高姑廟”進行實地調查,希望通過這一個例,可窺中國農村傳統信仰的演變之一二。
一、“高姑廟”的歷史沿革及現狀
“高姑廟”位于泰山地區(qū)的東武駕莊內,此村北鄰泰山,南近曲阜,處在山東地區(qū)兩大文化重心的樞紐線上,是商旅來往、文化交流的交通必經之地。據村民所講,此廟是為供奉“高姑”這一信仰所建,山東地區(qū)“高姑廟”類似信仰存在于淄博市張店區(qū)附近,而東武駕莊村這一信仰極有可能來源于淄博市張店區(qū)的“高柴女救父”傳說②,并與泰山地區(qū)的道教信仰特色相結合。另外,此村高姓村民較多占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在過去同姓聚居為重的鄉(xiāng)村社會,這會為該信仰提供共同信仰基礎,另一方面,以同姓祖先名人形成的鄉(xiāng)村信仰也會對凝聚宗族間的向心力,處理人際關系產生強大的合力??偟膩碚f,“高姑廟”信仰是以傳統倫理觀為基礎形成的神話傳說加之以同姓宗族傳統的“名人祖先”人為加工所形成,其信仰的核心是傳統的倫理觀,如孝道、仁義等等,本質上說,該信仰是為維護鄉(xiāng)村倫理秩序而存在的,更準確的說是為傳統的同姓(在此村表現為高姓)宗族的秩序而服務。
該廟宇所建時間雖無文字記載,但據老年人對其祖輩父輩的回憶可知,此廟在清末就已經建成并香火興旺。據老年村民回憶③,最遲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該廟宇雖已經破落并在六十年代改造成村小學,八十年代村小學退出高姑廟遷往他處,但頹廢之勢難以改變。時至今日,此村現今有3000人,但是僅僅知道高姑廟的人群僅限于80年代之前出生的一部分人群,約占四分之一不到,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則很少知道。而信仰群眾只有60歲以上的部分老人,并隨著老人的去世并漸漸消失。這并非個例,在走訪調查其他村莊的過程中,十五至二十五這一年齡段的人群很多都對本村傳統本土信仰一無所知,就連本村有無廟宇也是不知道的,有的人甚至認為那些都是糟粕,這反映出年輕一代對本土文化的不了解以及其對待傳統文化的一刀切,這是既不利于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重見天日,也極容易造成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信仰斷層”。
本次筆者之所以以東武駕莊村作為本次調查的重點地區(qū),是因為筆者發(fā)現此村傳統宗族的遺存痕跡較重?!案吖脧R”信仰現在雖然已經衰弱,但其對村子里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仍是存在的,特別是對高姓村民的影響。此村人數占比重最大的姓氏就是高姓,而姓氏是劃分宗族的一個重要依據。在上文中提到信仰“高姑廟”信仰的老年村民中,全部是高姓村民或者嫁到高姓村民家里的外村老年女性村民,高姑廟宇居住的八戶人家中,無一例外皆是高姓村民。“高姑廟”之所以與高姓村民聯系密切相關,主要是因為鄉(xiāng)村宗族在本村的影響力需要有一定的具體表現形式,在南方來講,表現形式主要以修家譜、建祠堂、義莊等等為主④⑤,但在北方,祠堂、義莊的修建并不及南方普遍,且普通鄉(xiāng)村也無力修建大規(guī)模的祠堂,修家譜的維系方式有太過于薄弱,在過去基層行政力量也延伸不到的傳統農業(yè)社會,修建廟宇,建立比較共同的信仰并在節(jié)慶時節(jié)進行祭祀,這對本村同姓宗族的人際關系、道德秩序具有一定的維持作用。換句話說,高姑廟的信仰基礎最初來自于在此村中人數最多、話語權與影響力最大的高姓宗族勢力。那么,筆者大膽地加以推測,農村的本土傳統信仰的來源動力極有可能就是一個村子里實力最大的宗族勢力推動而逐步發(fā)展壯大的。
二、“高姑廟”信仰衰弱的原因
一個宗教、一個信仰、一種文化在某一個地區(qū)的興起、發(fā)展、沒落并不是驟然形成,而是逐漸變化的,是動態(tài)的,而非靜態(tài)不變的。一個地區(qū)的宗教信仰與其風俗習慣、生活水平、與其他中外文化關系等等諸多要素密切相關的。而要考察一個地區(qū)的信仰發(fā)展狀況、轉變原因,也必須與該地區(qū)的社會情況密切聯系?!案吖脧R”信仰的衰弱并不是單獨某一個方面的所能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或者說是多個力量相互作用下共同所形成的結果。在這些力量或者說因素中,每一個力量也是不太一樣的,具有該村的獨特性與規(guī)律性。大體上來說,這些力量主要既包括本村之外的力量干擾,也包括本村莊內部自身的作用推動;既包括歷史因素,也與如今社會所產生的新興的時代因素密切相關。在外力與內力、歷史與現實的共同作用下,東武駕莊村的傳統“高姑廟”信仰的衰弱之勢的原由就可以理解了。具體來講,這一信仰衰退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
首先是收入水平及謀生方式的變遷對該信仰的影響。類似“高姑廟”信仰的鄉(xiāng)村本土信仰,是與農民的土地收入來源相互綁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了農民對土地收入的愿望,在這個意義上講,“高姑廟”與土地廟、城隍廟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當這種愿望或者說信仰目的發(fā)生改變時,信仰本身也會受到影響。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務工人員逐年增多,農民與土地分離的趨勢漸漸突出,如該村進城打工的青壯年勞動力或者從事與務農關系較少的行業(yè)的人數現今已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很多農田都交給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者種菜大戶耕種,有一部分農民已經轉換為了工人,反倒是與土地分離程度最低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對“高姑廟”仍抱有相當大的感情。經濟的發(fā)展變化對勞動分工發(fā)生關鍵性的變革,這樣的變革對本土信仰或本土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農民對收入的依賴不再單純的靠土地,市場這一要素的影響逐漸擴大,人們對收入增加的熱烈愿望不在寄望于鄉(xiāng)村本土的類似“高姑廟”信仰,而變得更加務實,參與經商與打工的占相當一部分人群。這是近幾年來“高姑廟”衰敗的經濟原因。
(二)天主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
其次是外來宗教的傳入對本土傳統信仰的強烈沖擊。而“在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社會里,如果傳統信仰不能適應現代化的需要,西方基督教……就會有傳播的權力”⑥。近些年來,一些外來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等在中國農村傳播范圍逐漸擴大,信仰群眾規(guī)模也在擴大。筆者在調查部分信教村民后發(fā)現,村民信仰的原因具體來看很復雜多樣,但在根本上看來都是世俗因素的驅使下進行的,這既是這些信徒因世俗原因選擇信教,也是天主教會在選擇進入中國農村選擇與中國農村世俗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結果。這樣的傳播過程是信教村民與天主教會在世俗性接觸中所完成的。雖然東武駕莊村信仰此類宗教的人數并不多,大概只有十余人,但與“高姑廟”信仰的衰敗不同,其保持著向上發(fā)展的趨勢⑦。另一方面,中國鄉(xiāng)村的本土傳統信仰與天主教這類外來宗教相比,缺乏系統性的教義教條,雖說是方便了農民們對信仰的了解,但缺乏組織性,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有抵觸性并缺乏一定的變通性,而天主教這類外來的宗教具有很強大的適應性與擴張性。而農村本土信仰與天主教信仰的擴張性不同,其作為依托于農村自身的經濟基礎的文化,屬于小眾性的信仰,具有強烈的封閉性。當面對天主教在農村的強烈傳播攻勢時,本土傳統信仰只得敗下陣來,顯得毫無招架之力。
(三)農村傳統宗族勢力的逐漸式微
農村傳統宗法制的破壞是其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白谧宓拇嬖?,以血緣為紐帶,自成一種社會集體”⑧宗族勢力在傳統農村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與強大的話語權,但于建國以后隨著歷經諸多政治運動,基層政權權力的加強,使得傳統的鄉(xiāng)村宗族勢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抑制,雖說這些年來,宗族勢力伴隨鄉(xiāng)賢政治的興起⑨,得到了一定的復蘇,青壯年進城打工并安家于城市,傳統的宗族勢力分崩離析,難以維系,使得農村的部分節(jié)俗活動消失或者缺席,但總體上講,宗族勢力的力量受行政力量與群眾自治的力量制約,其難以與建國前的勢力相比。就本土傳統信仰與宗族勢力的關系來講,乃是一表一里、一個物質一個意識的關系,本土信仰為宗族勢力的門面,也是農村宗族力量的思想意識來源。在該村里,高姓宗族是人數最多的宗族,約占全村人數的一半,以“高姑廟”信仰為例來講,在過去傳統社會里,高姓宗族修建高姑廟的目的并非單純的進行教化、祭祀,這些都是表面化、儀式化的手段,其實質目的與其他宗族通過其他手段來加強自己宗族勢力的想法如出一轍,是通過所謂的迷信活動來申明自己在村莊中的權威性。但是,在建國之后,農村的宗族勢力大不如從前。就東武駕莊及附近的幾個村莊而言,宗族勢力影響主要殘存在在婚喪嫁娶等這些儀式性的活動,在村務方面,許多村子基本上則是村民自治為主,行政力量干涉為輔的表現形式,宗族勢力基本上是插不上手的。宗族勢力的沒落使得高姑廟的衰弱成為在所難免的歷史必然性。
(四)政治運動及戰(zhàn)爭的干擾因素
歷史上的政治運動對該信仰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案吖脧R”信仰在歷史上政治運動中遭到的破壞與其現在所處信仰文化斷層具有一定聯系。強力的政治,往往對與其相左的文化有著強烈的敵意,政治運動的進行,特別是激進的政治運動,往往會對舊的傳統的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壞。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大汶口地區(qū)就是戰(zhàn)場之一,不可避免的會對“高姑廟”帶來強烈的沖擊與毀壞,在建國初期,尤其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諸多大大小小政治運動,都對傳統文化確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本文為例的“高姑廟”也受到一定的沖擊,據一位村民所回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高姑廟的廟宇也曾遭到極大破壞,神像被毀壞,廟宇也被改造為村小學。這是其在歷史遭受到的比較大的劫難,文化上的年齡、年代斷層造成的是信仰的停滯與倒退(對信仰本身來講)。
綜合上述原因,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農村的傳統信仰之所以出現當今的窘迫地位,固然有歷史因素的消極影響,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其與當今時代的很多因素契合度不高所致,這是主要因素。
在面對中外新文化以及政治經濟新因素的沖擊,很多傳統信仰作為小眾信仰,來不及因時而變,變得故步自封,使得有相當一部分信仰群眾脫離本土信仰而轉向其他諸如天主教、佛教這類較為大眾的宗教,就容易形成傳統信仰越衰弱,其本身就越封閉不變通的惡性循環(huán)。
三、“高姑廟”信仰的未來展望
我們對“高姑廟”信仰的未來預測,也是對中國農村本土信仰的未來走勢的一種推測。中國農村傳統信仰現在遇到的狀況并不樂觀,雖然有些地方出現了部分傳統信仰的復蘇,不過那些都是屬于大眾類、之前普及度就較高的信仰,如佛教與道教。中國本土的小類型宗教式微的趨勢是很難得以轉變的。當前其面對問題有幾個比較嚴峻的:文化的傳承上面臨著斷層,村莊里掌握話語權的力量對其持不溫不火態(tài)度,如何處理好與時代特色之間的關系,這三大問題是是決定農村本土傳統文化未來走向的關鍵。未來的一段時間段內,中國本土信仰還會遭遇新的問題,如農村人口比重的下降,環(huán)境保護與傳統祭祀儀式的矛盾之處等,這些時代因素本身是難以以人的意志所改變,并且在未來數年內,中國農村傳統信仰的將繼續(xù)在行政力量、外來宗教、宗族勢力等的夾縫中求生存。這將考驗著本土信仰的容納性與自身內涵。
[注釋]
①本文所指的農村傳統信仰主要是指農村本土的小眾信仰
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據庫系統,http://fy.folkw.com/view.asp?id=2808
③選擇調查的老年村民年齡均在65歲以上 。
④本文的該村數據來源為該村村委會記錄。
⑤《中國社會史研究新識》,馮爾康,載于《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7年第一期,第66頁。
⑥(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 2010年,第44頁。
⑦不少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村民認為外來宗教比本土宗教“科學”。
⑧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⑨馬小紅,《“鄉(xiāng)賢”的過去與未來》,(載《法制日報》,2015-11-14 07版)。張頤武,《重視現代鄉(xiāng)賢》,(載《人民日報》,2015年09月30日 07 版)。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