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光
雀斑是一種常見的色素細胞功能亢進性淡褐色米粒大小的斑點皮膚病。常見于臉、脖子、手臂等部位,雖無痛癢,但影響美觀。中醫(yī)認為,多因先天腎水不足、陰虛火炎、日曬熱毒內(nèi)蘊所致。臨床采用鮮姜泡酒精治之,效果良好。
具體方法是取鮮姜50克,切片,加入500毫升濃度為50%的酒精,浸泡15天后,每天早、中、晚洗凈臉后,將此溶液涂于患處,半小時后洗掉。一般半月即可見效,一個月左右即可除掉。
方中生姜不僅是人們常用的佐食調(diào)味、養(yǎng)生保健佳品,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生姜辛溫發(fā)散,能暢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姜中富含的天然活性成分——姜辣素,不但具有特別芳香的姜辣風(fēng)味,還能刺激皮膚血管擴張,增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使黑色素排出。它也是很強的抗氧化劑,可抑制體內(nèi)過氧化脂質(zhì)的產(chǎn)生,其作用比目前應(yīng)用的抗氧化劑——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更有效,因而具有抗衰老的功用。50%的酒精溶劑具有脫脂、消毒、清潔多重作用。用生姜泡酒精制成的酊劑,可以促進皮膚對姜辣素的吸收,故對雀斑有明顯的淡化和去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治療期間患者應(yīng)避免日光暴曬,保持心情舒暢,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由于酒精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過敏體質(zhì)和面部毛細血管擴張者不宜使用。
痤瘡是青年人皮膚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俗稱“青春痘”,中醫(yī)稱“粉刺”,多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肺胃濕熱,外感風(fēng)熱毒邪所致。本病好發(fā)于青年男女的面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豐富部位。一般25~30歲后,大多自然痊愈。痤瘡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主要因皮脂腺分泌過旺,毛囊口上皮角化亢進及毛囊內(nèi)桿菌增殖有關(guān),也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臨床驗證,采用白果汁涂擦治療痤瘡,有較好療效。
具體方法是每晚睡前用溫水將患處洗凈(不用香皂等),將去掉外殼的白果種仁用刀切成平面,頻搓患處,邊搓邊削去用過的部分,每次按粉刺的多少1~2粒種仁即可,次晨洗臉。一般用藥7~14次,痤瘡即可消失,且不留瘢痕。
方中白果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種子。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白果小苦微甘,性溫有小毒,多食令人腹脹……”“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嚼漿涂鼻面手足,去鼻疽皰黑干暗皴皺及疥癬疳蟲、陰虱?!爆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白果含有白果酸、白果內(nèi)酯、白果酚、白果醇等成分,其中白果酸對于引起痤瘡的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較強的抑制和殺滅作用;白果內(nèi)酯則有抑制炎癥反應(yīng)的作用。故對于因細菌感染發(fā)炎而導(dǎo)致的痤瘡有較好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白果有微毒對皮膚黏膜可能有刺激作用,所以過敏體質(zhì)者使用前最好先在耳朵下面的皮膚上試用,若無異常,再用于臉部痤瘡患部?;颊哌€應(yīng)保持情緒樂觀,睡眠良好,大便通暢,忌食油膩、韭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甜食,忌飲酒;不要用手擠壓和刺激患處,少用或盡量不用洗滌用品。
“十人九痔”的說法雖說有點夸張,但痔瘡的發(fā)病率較高是事實。資料顯示,痔瘡占肛腸疾病總發(fā)病率的87.25%,其中又以內(nèi)痔最為常見,占所有肛腸病的52.19%,且有隨年齡上升而發(fā)生率漸增的趨勢,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中醫(yī)認為,痔瘡多由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辣厚味、起居失慎、久坐負重、泄痢便秘等原因致濕熱內(nèi)生,脈絡(luò)回流不暢,氣血瘀滯,經(jīng)脈交錯而成?!秲?nèi)經(jīng)》中指出:“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敝委熞郧鍩峤舛尽⒗麧駴鲅?、消腫止痛為主。臨床采用木槿花泡茶治之,效果良好。
具體方法是用去雜質(zhì)后的木槿花(鮮品30~60克,干品6~9克),加水適量,煎湯代茶飲。每日一劑。
方中木槿花為錦葵科植物木槿的花。其味甘,苦,性涼,歸脾、肺、肝經(jīng)。功能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度杖A子本草》記載:“治腸風(fēng)瀉血,赤白痢,并焙入藥;作湯代茶,治風(fēng)?!薄侗静菥V目》記載:“消瘡腫,利小便,除濕熱?!爆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木槿花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粗纖維,以及還原糖、維生素C、氨基酸、鐵、鈣、鋅等,并含有黃酮類活性化合物,具有抑菌、除自由基、抗氧化能力,還有抗凝血作用。吃木槿花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記載。木槿花蕾,食之口感清脆,完全綻放的木槿花,食之滑爽。常食用木槿花可清熱利濕涼血、排毒養(yǎng)顏,可有效防治腸風(fēng)瀉血、赤白下痢、痔瘡出血、肺熱咳嗽、咳血、白帶等,外用可治瘡癤腫痛、燙傷。此茶主治濕熱瘀滯型內(nèi)痔,具體表現(xiàn)為便血鮮紅、量較多,肛內(nèi)腫物脫出,可自行回納,肛門灼熱。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shù)。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鮮蔬果,保持大便通暢,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xí)慣。便后要用溫水坐浴,局部應(yīng)用痔瘡栓或痔瘡膏。平時多練習(xí)縮肛動作,對于預(yù)防痔瘡復(fù)發(fā)頗有裨益。
雞眼,又稱肉刺,是一種局限性圓錐狀角質(zhì)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內(nèi),基底露于表面,呈圓形似雞眼故得其名。本病常生長于足趾及足底前端,行走或按壓時有疼痛。多因穿過緊的鞋子或足骨原來就有畸形,致使足部皮膚長期受刺激而引起。中醫(yī)認為,雞眼是由于足部長期受壓,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yǎng)所致。治療以軟堅、拔毒、蝕腐為主。臨床驗證,采用烏梅肉泥外敷治療雞眼,有較好療效。
具體方法是取5克烏梅,剝除內(nèi)核后加少許食醋搗爛,再加少許食鹽混合均勻,配制成烏梅肉泥。用時先用熱水將雞眼部位浸泡燙洗10分鐘,擦干后用銳器輕輕地將雞眼外層的硬皮刮去,將烏梅泥肉貼于其上,以無菌紗布包扎固定,每日換藥一次,一般1~2周即可治愈。
方中烏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樹的未成熟果實(青梅)的加工熏制品。其性味酸澀,能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其:“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胬肉?!爆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烏梅肉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齊墩果酸等多種有機酸,對皮膚角質(zhì)層有剝脫作用,且通過鹽浸增其軟堅散結(jié)的功效,再加入食醋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加外用時的透皮吸收。三者合用,有軟化浸潤、腐蝕角質(zhì)之功效,故用于治療雞眼療效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敷用期間禁走路;減少摩擦和擠壓,穿合適而柔軟的鞋子;治愈后也應(yīng)穿合腳的鞋或在病變部位襯以軟墊,以減少摩擦,杜絕復(fù)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