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英超,曹靜茹,馬欣蕊,馬博文,張文,石楠
(北方民族大學,銀川 750021)
社會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自愿參加服務,不以獲得報酬為目的,發(fā)揮自身特長和優(yōu)勢,奉獻知識、技能、財富等服務他人和社會以及為提升個人,社區(qū),社會的福利而進行的非盈利,不計報酬,非職業(yè)化所從事的各項活動。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體現(xiàn)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社會風尚。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社會服務力度,社會志愿服務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大學生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一方面鼓勵了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認識社會。自身得到了良好鍛煉。另一方面可以加強社會建設,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團體加入到社會志愿服務這一活動中來。無論是在西北地區(qū)還是哪里,大學生都是一支龐大的社會服務隊伍,如果有必要的措施改變如今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薄弱的現(xiàn)狀,那么毋庸置疑這樣龐大的一支志愿服務隊伍,將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帶來巨大深遠的影響和推動作用。[1]
本研究采用自編調查問卷,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對西北地區(qū)三所高校,分別為北方民族大學(抽取300名大學生),西北民族大學(抽取400名大學生)和青海民族大學(抽取300名大學生)進行實證調查,本次調查共發(fā)放1000份問卷,回收926份。有效率為92.6%,調查對象涉及漢,回,藏,維,蒙古等十幾個少數(shù)民族。
問卷結構分為基本信息,志愿服務認知情況,志愿服務參與情況三個主要部分。問卷收集及整理的相關數(shù)據信息通過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大學生對待志愿服務活動態(tài)度的調查結果顯示,926名受調查大學生中有634人對志愿服務的意識較好,占68.47%,有275人的志愿服務意識一般,占24.51%,志愿服務意識不好或很差的大學生只有17人,僅占1.84%。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但不同性別,年級,以及了解程度等不同群體的大學生在對待志愿服務的態(tài)度上均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在志愿服務意識較好的學生人數(shù)中,如表1所示,女生所占比例(68.4%)要明顯高于男生所占比例(35.6%),在志愿服務意識不好的學生人數(shù)中,女生所占比例(11.74%)要明顯低于男生所占比例(24.26%)。表明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態(tài)度有顯著差異。在志愿服務意識很好的大學生群體中,了解及非常了解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占69.45%與不了解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占30.55%相比來看,說明了解志愿服務意識是個人志愿服務意識好壞的前提,并且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很明顯,了解社會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同樣有著較好的志愿服務意識,不了解社會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也相對薄弱。所以說,志愿服務了解程度也是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志愿服務意識較好的學生人數(shù)中,本科二年級所占比例為53.22%和55.75%,本科三四年級所占比例為42.25%和88.8%,略低于本科一二年級的大學生,可見,低年級同學相比于高年級的同學來說有著更高的志愿服務熱情。其志愿服務意識一般或較差詳見表2。
表1 性別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影響
表2 年級對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影響
在“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這一調查結果統(tǒng)計顯示:以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磨煉自身意志,豐富課余生活三個方面為主要原因,三個選項被選擇的次數(shù)分別為561,582,528次,分別占60.58%,62.85%和57.02%,而增強理論知識,履行社會責任,尋求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三項原因被人選擇最少,累計才達到32.55%。增加社會經驗,結識更多朋友,消磨課余時間這三項原因被選頻率次之,累計達到50.7%。
上述數(shù)據表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大部分原因主要是想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對自身及自身的意志得到一定的社會歷練,而很少想為社會發(fā)展帶來什么貢獻。表現(xiàn)為志愿服務的一種利己性動機。
在被調查的926名大學生中,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的有587人,占63.4%。而沒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的有339人,占36.6%。很顯然,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群體要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群體。通過對問卷數(shù)據分析所得,在青少年教育與心理咨詢服務,社區(qū)治安糾紛調解等社會安全服務,大型會展活動服務,幫助孤寡殘疾人的服務,環(huán)境保護與美化服務,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服務,社會突發(fā)事件的服務這七大類社會志愿服務類型中,大型會展活動服務與幫助孤寡殘疾人的服務兩類所占比例最高。在參加過志愿服務的586名大學生中,參加過大型會展活動的有236人,所占比例為40.3%。參加過幫助孤寡殘疾人服務的有287人,所占比例為49%,詳見表3。
表3 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類型
在參加過志愿服務的586名大學生中,有483人更愿意參加由學校組織策劃的志愿活動占82.1%,有274人更愿意參加由社會宣傳發(fā)起的志愿活動,占46.76%。分別只有89人和43人愿意通過網絡平臺和電視媒體等方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僅占15.2%和7.34%。這說明,當代大學生還沒有廣泛運用網絡資源與志愿服務聯(lián)系在一起,仍然使用傳統(tǒng)方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還有很少的大學生不愿意參加校外組織的和個人自發(fā)的志愿活動,可能他們對于非政府機構的民間公益組織及臨時自發(fā)的公益活動分別表示出信任和不信任的態(tài)度,還有的大學生表示要看過并了解他們的活動內容及實施方案后才能決定是否參與,今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仍然要借助于校團委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積極扶持各種學生社團,加快民間公益組織的規(guī)范發(fā)展。
在926名被訪對象中,發(fā)現(xiàn)有150名大學生不愿意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占16.2%,比例不是很高,統(tǒng)計分析之后究其原因,發(fā)現(xiàn)他們不愿意參加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他們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資金不足(32%),社會各界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支持力度不夠(32%),而且外界很少能為大學生提供服務信息與聯(lián)系(40%),還有社會志愿服務的管理與組織比較松散,沒有成型穩(wěn)定的體制(32.67%)。也有很少一部分同學可能由于學業(yè)繁重覺得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是一種浪費時間,沒有意義的行為(24.67%)。上述數(shù)據表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還面臨諸多制約因素,需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并且著重加強社會各界對志愿服務的重視與關注程度,政府要加大對志愿服務的資金宣傳力度,不能讓志愿服務人員有種干苦力不得好的心理落空感。
4.1.1 志愿活動單一,沒有規(guī)范化
在調查的數(shù)據中,可以明顯看出,志愿服務活動主要集中在幫助孤寡,環(huán)境美化等方面,而且參與活動的人員隨機,在活動參與之前,沒有進行過任何的培訓,在活動之后也沒有反饋的途徑,從而導致志愿活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4.1.2 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化
從調查的數(shù)據來看,大學生對于志愿活動的參與度是比較高的,但是存在的現(xiàn)象卻是活動流于表面,許多志愿活動無法長期深入開展,參與活動的志愿者流動性過大,活動形式往往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皩W雷鋒”活動本應該是一項長期有效的志愿服務項目,但事實上的形成了“雷鋒活動”三月來,四月走的難堪局面。
4.1.3 志愿者管理系統(tǒng)化
雖然現(xiàn)在志愿者的管理在區(qū)域系統(tǒng)化,但是西北地區(qū)的大學生志愿者的管理并不完善。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學生志愿者的人員流動性較大。一部分大學生由于之前參加的志愿活動并沒有滿足自身的訴求,所以會減少志愿活動的參與次數(shù),一部分大學生也會因年級的流動而選擇增加或減少志愿活動。沒有系統(tǒng)化管理,導致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主動性不強。
4.2.1 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要提高大學生群體的實踐能力,就要使得課程與實踐性的學習相結合,比如設置與志愿服務工作相關的課程學分或者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加以引導,使學生群體在認識層面獲得提升從而引導實踐,自發(fā)地去實踐。
4.2.2 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注重德行的國家,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卻很低頹,有學者提出辛亥革命時的西方思想的大肆涌入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交織使得當代中國人失去了自身的信仰,進入了一個思想混亂,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時代,除了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因素,大學生自身也應該堅持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主動去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只有從精神層面得到一個質的提升,志愿服務意識才能得以順利實現(xiàn)。當然,除了大學生自身的影響因素之外環(huán)境因素也制約著志愿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社會同時應該對大學學生群體做到一個正確的積極的引導,這是十分重要的。
4.2.3 加大政府對社會志愿服務的宣傳與支持力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不愛參加志愿服務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認為社會各界對志愿服務及相關的一些公益組織支持力度不夠,并且組織系統(tǒng)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志愿組織體系單一化,所以,加大政府對社會各界的志愿服務宣傳是一個對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有效的辦法。
4.3.1 應該提高校園志愿服務組織者的計劃管理能力
增強校園志愿服務隊伍組織者及團隊成員自身的本領,抓好納新、培訓、管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志愿服務隊伍的形態(tài)意識步入正軌,真正做到參與者發(fā)展自己,鍛煉自己的宗旨。
4.3.2 立足于專業(yè)特色以豐富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內容,使其更加多樣化、社會化
大學生志愿活動與社會共青團組織的大型活動不同,受到地域、資金等限制。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團要充分利用在校大學生專業(yè)化、時間多的優(yōu)勢,結合專業(yè)特點,將專業(yè)技能融入服務全過程??紤]好活動的心理成本、發(fā)展成本的底線,予以特殊項目一定的資金補助或者保障,讓大學生志愿服務者在志愿服務中得到與其志愿成本相稱的自我發(fā)展與價值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