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0)
腦卒中又叫腦血管意外,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腦血管關病,其是由于腦血管供血出現障礙,導致血液不能正常的進入大腦,致使腦組織出現損傷,引起肢麻、半身不遂、頭暈頭痛等癥狀[1]。在腦卒中發(fā)病過程中,上肢屈肘痙攣屬于最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此癥狀會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在腦卒中上肢屈肘痙攣治療中,常規(guī)藥物治療方案結合康復訓練,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并不能快速恢復上肢微循環(huán),預后效果不理想。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刺絡拔罐應用于腦卒中上肢屈肘痙攣中,能快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次研究對刺絡拔罐結合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上肢屈肘痙攣患者中的療效進行探究,現匯報如下。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上肢屈肘痙攣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9例。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10例,年齡49~77歲,平均年齡(63.7±10.1)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4.3±2.0)個月;觀察組男18例、女11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64.1±11.2)歲,病程1~6個月,平均(4.5±1.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到院后,以其臨床體征為依據,進行相應檢查,明確病情后,對照組用常規(guī)治療聯合康復訓練,觀察組用刺絡拔罐結合康復訓練。
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巴氯芬片(衛(wèi)達化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0140013),10 mg/次,3次/d,連續(xù)用藥4 w。
康復訓練:取患者仰臥體位,醫(yī)師位于患側,醫(yī)師一物將患側上肢的上臂固定,另一物將前臂握住,實施肘關節(jié)伸展牽位訓練,直接出現較強阻力時,可停留一分鐘,之后將其緩慢的放回起始位,停留半分鐘;之后將肘關節(jié)屈曲,屈曲程度出現強阻力時,停留一分鐘,再將其緩慢的放松,將其放回起始位,停留半分鐘,之后反復將以上訓練操作10次[2]。
刺絡拔罐:選擇肱二頭肌肌腹的中心位置,要求患者臥位,將上肢自然的放置于床面上,以肱二頭肌肌腹的中心位置為中點,將超過中氣罐口徑2 cm的長度,作為直徑,標記為圓形,常規(guī)消毒圓形內皮膚,以圓心為中心,對其進行彈刺15次,之后實施放血操作,放血量:10 mL,2次/周,共治療4 w[3]。
分析兩組臨床觀察指標。臨床觀察指標包括上肢屈肘痙攣程度、肘關節(jié)活動度、上肢運動程度評分。上肢屈肘痙攣程度用Ashworth分級法進行評價,0~4分,分數越高證明上肢屈肘痙攣程度越嚴重。肘關節(jié)活動度判定以肘關節(jié)伸直可以呈直線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肘關節(jié)活動度越高。上肢運動程度評分用FMA進行判定,分數越高證明上肢運動恢復越好。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肢屈肘痙攣程度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較低;且肘關節(jié)活動度、上肢運動程度評分觀察組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臨床觀察指標比較(±s)
組別 n 肢屈肘痙攣程度 肘關節(jié)活動度 上肢運動程度觀察組 29 1.44±0.33 88.77±3.49 89.97±5.34對照組 29 2.22±0.53 65.15±4.15 80.15±4.88 t-6.728 23.458 7.310 P-0.000 0.000 0.000
腦卒中出現后,會對患者機體的錐體束產生損害,使其喪失對脊髓的作用,從而造成運動功能紊,致使患者出現痙攣。而上肢屈肘痙攣屬于最常見的一種痙攣癥狀。在上肢屈肘痙攣治療中,常用康復訓練結合常規(guī)藥物治療,其雖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善痙攣癥狀,促進功能恢復,但由于肌張力的增加,使得康復訓練受到影響,從而影響預后效果。
綜上,刺絡拔罐結合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上肢屈肘痙攣患者中,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