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梁
摘 要:為防治波紋雜毛蟲這一為害馬尾松林的主要害蟲,探索植物殺蟲劑有效的無公害防治措施,于2017年在福建省沙縣采用1.1%苦參堿粉劑22.5kg·hm-2噴粉,使用相同的750mL·hm-2用量噴煙,采用5%桉油精可溶液煙霧劑、煙堿·苦參堿煙霧劑、苦參堿,對波紋雜毛蟲3齡幼蟲進行田間防治試驗。結(jié)果表明:用藥后2d,4種藥劑的防治效果達90%以上,相互之間無顯著差異。表明這4種藥劑都屬于高效植物性殺蟲劑,可以作為有效防治波紋雜毛蟲的幼蟲危害的藥劑。
關(guān)鍵詞:波紋雜毛蟲;殺蟲劑;馬尾松;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4-0050-03
波紋雜毛蟲Cyclophragma undans Walker屬鱗翅目(Lepidoptera)枯葉蛾科雜毛蟲屬[1]。波紋雜毛蟲是為害馬尾松的主要害蟲,幼蟲在馬尾松林間為聚集分布[2],使得馬尾松林的生態(tài)平衡遭受嚴重破壞,且近年來波紋雜毛蟲的天敵數(shù)量明顯下降,更加有利于波紋雜毛蟲的孳生與繁衍,波紋雜毛蟲害情經(jīng)常發(fā)生,成災(zāi)年份明顯增多。2015—2016年沙縣連續(xù)2年大面積暴發(fā),近1000hm2馬尾松林發(fā)生嚴重的波紋雜毛蟲為害,嚴重影響了馬尾松的林分生長,給當?shù)亓洲r(nóng)造成了非常大的經(jīng)濟損失。
為探索防治波紋雜毛蟲的有效方法,筆者于2017年選用1.1%苦參堿粉劑、5%桉油精可溶液煙霧劑、苦參堿煙霧劑和煙堿·苦參堿煙霧劑,采用噴粉和噴煙技術(shù),進行了波紋雜毛蟲幼蟲的防治試驗。
1 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沙縣高橋鎮(zhèn)相鄰的3個村,立地條件相近,均屬丘陵山區(qū),海拔260m。馬尾松純林,試驗面積180.6hm2,高度處在12.8~18.6m,郁閉度均在0.7以上,蟲口密度處在48~71條·株-1,有蟲株率在69%~83%。試驗地基本情況見表1。
2 材料與方法
2.1 供試昆蟲、藥劑以及器材 試驗用昆蟲蟲齡為:2~3齡,以3齡為主。試驗用昆蟲幼蟲來源為:從野外馬尾松林中捕捉相當數(shù)量、健康的幼蟲,帶回室內(nèi)群體飼養(yǎng)2d,選取健康的幼蟲分裝到養(yǎng)蟲籠供試[3]。試驗藥劑分別是:1.1%苦參堿粉劑(武漢遠成共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5%桉油精可溶液劑(北京中德恒星科技有限公司)。1.2%煙堿·苦參堿乳油(內(nèi)蒙古赤峰市帥旗農(nóng)藥有限責任公司);碧綠1%苦參堿(噴煙型)(赤峰中農(nóng)大生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試驗器械分別是:2種噴霧與噴粉機械,SB-35(W)背負式煙霧機(深圳市隆瑞科技有限公司);6HWF-20-1背負式噴霧噴粉機(南通市廣益機電有限公司)。試驗用蟲籠:圓筒形蟲籠,直徑為30cm,長為80cm,采用綠色的紗網(wǎng)孔數(shù)為100目的鐵紗網(wǎng)圍制而成,并用紗布縫接兩頭。
2.2 噴藥方式、噴藥量 噴藥方式:采用噴霧噴粉機,按噴粉技術(shù)要求,噴施1.1%苦參堿粉劑;采用煙霧機,按噴煙技術(shù)要求,噴施5%桉油精可溶液劑、1.2%煙堿·苦參堿乳油、碧綠1%苦參堿。噴藥用量:1.1%苦參堿粉劑為15kg·hm-2、22.5kg·hm-2、30kg·hm-2;5%桉油精可溶液劑噴煙用藥量為:1500mL·hm-2,設(shè)原藥與零號柴油的容積比1∶40,1∶50和1∶60這3個濃度;1.2%煙堿·苦參堿乳油和碧綠1%苦參堿噴煙用藥量為750g·hm-2,設(shè)原藥與零號柴油的容積比1∶12,1∶9和1∶5這3個濃度[3-4]。
2.3 試驗方法 在試驗地內(nèi),采用對角線法,按要求設(shè)立標準地,每個標準地面積為0.067hm2,并在標準地中隨機選取15株馬尾松樣株為標準株,于波紋雜毛蟲幼蟲為害期,在每株標準株上各選1條標準枝,并在每條標準枝上各掛上1個相同規(guī)格的養(yǎng)蟲籠,分別將20頭波紋雜毛蟲幼蟲放入到每個養(yǎng)蟲籠內(nèi)。在氣象氣候條件合適的情況下,采用噴煙技術(shù),噴放與施用相應(yīng)濃度的5%桉油精可溶液劑、1.2%煙堿·苦參堿乳油和碧綠1%苦參堿;采用噴粉技術(shù),以相應(yīng)的用量,運用噴粉機噴放與施用1.1%苦參堿粉劑;每個噴施處理5個重復(fù),將相同的1個無施藥區(qū)設(shè)立為對照,為使設(shè)立的對照不會受到施藥干擾,對照與施藥區(qū)域間隔一定距離。藥后4d,在對照及各試驗區(qū)的馬尾松林內(nèi)進行蟲口密度調(diào)查。
2.4 檢測方法 施藥后,每隔24h查看試驗蟲籠內(nèi)試驗幼蟲的存活數(shù)量,至各處理的試驗幼蟲全部都達到95%以上的死亡率,或?qū)φ仗幚韮?nèi)的波紋雜毛蟲的試驗幼蟲達到20%的死亡率時的試驗結(jié)果來作為評價試驗的防治效果或者重新試驗。依據(jù)農(nóng)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GB/T17980.54—17980.148—2004)計算防治效果,根據(jù)Duncan氏新復(fù)極差法,采用DPS軟件對各處理的防治效果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5]。在防治用藥4d后,及時地在防治試驗區(qū)和無防治對照區(qū)開展蟲口密度調(diào)查,并在防治試驗區(qū)和無防治對照區(qū)標準地內(nèi)進行有蟲株率的調(diào)查。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試驗林間蟲口密度以及試驗危害率 蟲口密度以及相關(guān)的有蟲株率等的試驗調(diào)查,在用藥4d后開始進行,調(diào)查過程中,及時地在防治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采集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得出表2的試驗結(jié)果。從表2可知,防治4d后,馬尾松林中的波紋雜毛蟲幼蟲與對照相比均有顯著降低,防治效果明顯。1.2%煙堿·苦參堿乳油、碧綠1%苦參堿除1∶12濃度外,1.1%苦參堿粉劑噴粉除15kg·hm-2用量外,5%桉油精可溶液劑除1∶60濃度外,波紋雜毛蟲的幼蟲在其它各濃度試驗林分中都沒有發(fā)現(xiàn),試驗效果良好。
3.2 林間防治試驗的效果 林間防治試驗:在選定的馬尾松試驗區(qū),日期為2017年5月15—17日。噴煙試驗,進行時間選擇在下午17—18時,風速為零級;噴粉試驗,進行時間選擇在上午8—10時。防治試驗后3d,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噴施1.1%苦參堿粉劑、1.2%煙堿·苦參堿乳油、5%桉油精可溶液劑和碧綠1%苦參堿,馬尾松試驗林中波紋雜毛蟲幼蟲出現(xiàn)大量死亡,防治效果都超過90%,見表3~4。
采用藥劑防治的各處理試驗區(qū)與對照區(qū)之間的防治效果差異極顯著,試驗結(jié)果表明,采用藥劑防治具有殺蟲效果明顯的特點,噴施1.1%苦參堿粉劑、5%桉油精可溶液劑、1.2%煙堿·苦參堿乳油、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對波紋雜毛蟲幼蟲具有良好的殺蟲作用,防治效果明顯,這些植物殺蟲劑完全可以作為有效防治波紋雜毛蟲的幼蟲殺蟲藥劑。
由表3和表4可知,采用1.2%煙堿·苦參堿乳油煙霧劑(F2,6=40.2123,P<0.001)。其1:12濃度防治與采用另2個濃度(1∶5和1∶9)進行防治之間的防治效果差異均顯示極顯著(P<0.001,P=0.01),采用濃度1∶5和濃度1∶9防治的處理間的差異不顯著(P=0.072),這表明:采用1∶12濃度防治效果不太理想,采用其他2個濃度(1∶5和1∶9)防治效果良好,相互之間無顯著差異。碧綠1%苦參堿煙霧劑(F2,6=42.7576,P<0.001)。其使用1∶12濃度防治與使用另2個濃度(1∶5和1∶9)防治之間均顯示極顯著差異(P<0.001,P=0.01);使用濃度1∶5和濃度1∶9防治處理的防治之間顯示不顯著差異(P=0.059),這2個濃度防治效果良好;而使用1∶12濃度防治效果不太理想。采用碧綠1%苦參堿與1.2%煙堿·苦參堿乳油兩種藥劑相同濃度防治波紋雜毛蟲幼蟲,其防治試驗的效果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表明這2種生物防治藥劑的防治效果相同。同一生物防治藥劑不同配比度的藥效差異極顯著,說明生物防治藥劑的不同配比度會對藥效產(chǎn)生影響。這2種生物防治藥劑的3個濃度水平,雖然在藥后6d時,對波紋雜毛蟲幼蟲防治的效果都能達到100%,但是,在林業(yè)生產(chǎn)中為達到即要減少藥物用量,又要最大限度減輕害蟲危害,通常采用藥后3d的防治效果作為評判防效的標準。因此,使用1∶9的藥劑濃度和使用量是生產(chǎn)中最佳田間使用濃度和使用量。
同樣是采用噴煙技術(shù),采用5%桉油精可溶液劑(F2,6=41.8331,P<0.001)其1∶60防治與采用另2個濃度(1∶50和1∶40)進行防治之間的防治效果差異均顯示極顯著 (P<0.001,P=0.01);而采用濃度為1∶50和1∶40的藥劑防治波紋雜毛蟲幼蟲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P=0.071),因此表明:采用1:60濃度的藥劑防治波紋雜毛蟲幼蟲的效果較差,采用另外2個濃度(1∶50和1∶40)防治的效果均佳、相互間差異不顯著;也與采用1.2%煙堿·苦參堿乳油煙霧劑和碧綠1%苦參堿兩種藥劑的濃度分別為1∶5和1∶9的藥劑防治波紋雜毛蟲幼蟲,其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這種藥劑的3個濃度水平,雖然在藥后6d時,對波紋雜毛蟲幼蟲防治的效果都能達到100%。因此,使用1∶50濃度和使用量是生產(chǎn)中最佳田間使用濃度和使用量。
1.1%苦參堿粉劑(F2,6=41.0252,P<0.001)。采用使用量為15kg·hm-2噴粉與另2個采用使用量(分別為22.5kg·hm-2和30kg·hm-2)噴粉,其間呈極顯著差異(P<0.001,P=0.01);采用使用量為22.5kg·hm-2和30kg·hm-2噴粉的防治效果呈不顯著差異(P=0.043),因此表明:采用15kg·hm-2使用量的噴粉防治效果差,而采用其他2個使用量(分別為22.5kg·hm-2和30kg·hm-2)的噴粉防治效果上佳,而且其之間呈不顯著差異,同時其與采用1.2%煙堿·苦參堿乳油煙霧劑和碧綠1%苦參堿的濃度分別為1∶5和1∶9的處理之間的防治效果呈不顯著差異,其與采用5%桉油精可溶液劑濃度分別為1∶50和1∶40的處理之間的防治效果也呈現(xiàn)出無顯著差異。因此,使用22.5kg·hm-2的藥劑使用量是林業(yè)生產(chǎn)中最適宜和最有效的田間使用量。
4 結(jié)論與討論
無論是運用噴粉技術(shù),使用1.1%苦參堿粉劑植物殺蟲劑噴粉防治,還是采用噴煙技術(shù)使用5%桉油精可溶液劑、1.2%煙堿·苦參堿乳油和碧綠1%苦參堿3種植物殺蟲劑,對3齡以前的波紋雜毛蟲幼蟲進行防治,其藥后3d的防治效果都達到90%以上。這4種植物殺蟲劑對波紋雜毛蟲的幼蟲殺蟲效果好,作用明顯,可在短期內(nèi)迅速降低馬尾松林內(nèi)的波紋雜毛蟲幼蟲的蟲口密度,可有效解決有關(guān)生物藥劑的釋放藥效遲緩的問題。這4種植物殺蟲劑對3齡前波紋雜毛蟲的幼蟲危害能起控制作用,防治效果明顯,是適合的有效的無公害的生物藥劑。
在生物防治波紋雜毛蟲過程中,采用噴粉技術(shù)防治,其特點是較低的氣象條件和較靈活的作業(yè)時間,可及時有效克服解決馬尾松林分內(nèi)林木樹木太高和密度太大等問題;采用噴粉技術(shù)防治,還能克服試驗所在地水源匱乏等的實際困難。采用噴煙技術(shù)防治,具有用工少、工效高、相關(guān)成本低、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在防治上與噴粉、噴霧相比,不僅能有效解決丘陵山區(qū)林業(yè)生產(chǎn)上遇到的各種困難,還能克服因降雨對藥效產(chǎn)生的影響。
具強烈的觸殺、胃毒作用的煙堿·苦參堿對多數(shù)害蟲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種綠色環(huán)保植物源殺蟲劑,藥后不會產(chǎn)生藥害,對周邊環(huán)境安全[6-7]。精桉油精是一種新型植物源殺蟲劑,該制劑以觸殺為主,其主要殺蟲機理是抑制昆蟲體內(nèi)的乙酰膽堿脂酶的合成,阻礙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傳導(dǎo),干擾蟲體水分的代謝[8],這4種藥劑均屬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無公害防治藥劑,具有持續(xù)時間長的特點,且有與林分環(huán)境能緊密相容的特性。這4種生物藥劑適合作為防治波紋雜蟲幼蟲的藥劑。
參考文獻
[1]蕭剛?cè)?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1:1025-1027.
[2]洪宜聰,林柳濱,朱少木,等.波紋雜毛蟲生物學特性與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2,24:58-61.
[3]洪宜聰.不同植物源殺蟲劑對閩粵栲食葉害蟲防治效果分析[J].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5(05):75-80.
[4]洪宜聰.植物源殺蟲劑噴煙防治竹鏤舟蛾試驗[J].竹子研究匯刊,2013,32(2):52-54.
[5]肖春輝.3種生物制劑對馬尾松毛蟲幼蟲的防效試驗[J].中國園藝文摘,2015(07):53-54
[6]洪宜聰.苦參堿對剛竹毒蛾幼蟲的防治效果[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3,40(2):37-39.
[7]洪宜聰,林華,張清.不同濃度的3種藥劑對黑竹緣蝽的防治效果研究[J].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4,35(3):107-110.
[8]洪宜聰,楊希,張慶美,等.波紋雜毛蟲幼蟲空間分布型及其抽樣技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1,28(3):42-4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