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進入泰安市老年大學以來,我先是學了一年的寫意花鳥畫,后來覺得局限性較大,就改學寫意山水畫,并慢慢入了門。我深刻感到在畫寫意山水畫中,可攀樹賞花,揮斥自由,有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意蘊。于是,我潛下心來,一直學到了今日。
寫意山水畫,重在意境。如何表現意境,則要有一定的繪畫功底。成年人,尤其是老者,風風雨雨幾十年,生活經歷都比較豐富;跌跌宕宕數十春,眼界都比較開闊。形成繪畫意境,不算難事,但要想真正表達出來,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繪畫技法上苦下功夫。如何布局,如何用筆,如何著墨,都要認認真真地思考和反反復復地練習,不可能一上來就能“揮灑自如”“無羈奔放”。
隨著畫藝的長進,腦海里積累的唐詩宋詞的意境,也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到我的畫面上來。于是,我慢慢畫出了“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吁噫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茅屋破秋風,詩圣發(fā)悲聲”“東岳古柏翠,三坊石門紅”等畫幅。所有作品,有的參加了展覽,有的贈與親友。參展與贈友,成了我繪畫的動力。
一位友人曾問我,你年近八旬還如此努力,一定有不少感受吧。于是我題詩一首送他:“騰云駕霧遂群山,穿花隨柳過前川。懸崖處處點春色,深潭悠悠映秋顏。剛從楚湘拜屈子,又謁絕唱司馬遷。東坡李杜方唱和,五柳蔭里慕陶潛。我欲因之夢五岳,名山大川繪筆端。詩情畫意無限愛,與君返璞歸自然。”這就是說,繪山水畫就是游覽于高山大川之中,悠游在古跡名勝之內,賞不盡的風光,品不完的美景。繪山水畫還成為與古人心靈交匯的平臺,深入體會古人寫詩時的感受,具體感知詩詞家們高超的藝術境界,進而對“詩書畫”的融合有了進一步的領悟。
同時,繪畫不僅促進了我對古詩詞的進一步學習,也激發(fā)了我寫詩的激情,迎來了詩作噴發(fā)的高潮。我經常半夜披衣起,靈感沖心扉,振筆敲詩句,意境展胸臆。某日在繪畫中,我忽然感到正與古人同游,步行于汶河柳岸,跋涉在五岳之間。于是,我萌生了描寫泰山景致的沖動,連夜寫出了130句長詩,與“閑云野鶴書畫社”的畫友們相約畫出“泰山108景”連綿圖幅,并在內部做了展示,掀起了新一輪的寫詩繪畫高潮。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生于泰山,養(yǎng)于泰山,應為歌頌泰山的壯美盡一份綿薄之力。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成績,而且僅僅是一個開端。
有人問我:你這樣勤奮繪畫,是為了賣畫么?我寫了四句話作答:“銅臭之事君莫談,長存仁心水淡然。青山綠水本無價,留得浩然詩畫壇。”
《銀裝素裹》徐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