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東南實驗小學 金映秋
關(guān)注生命成長的課堂中不僅老師與學生互動,更重要的是老師組織學生和學生的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需要教師把提問的主體權(quán)交給學生,更需要教師控制自己的干預(yù)沖動,以一種傾聽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問的方法、問的時間、問的動力上花功夫,鍛煉學生會問、多問、樂問。同時在相互傾聽中,老師把同學之間的見解串聯(lián)起來,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課堂成為各種聲音回響混合的“交響樂團”。
孩子天生是個提問家,因為傳統(tǒng)教育缺乏對答疑的耐心和犯錯的寬容,導致孩子閉上了提問的嘴巴。適度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互動才有可能。
個別學生因為早先提問得不到鼓勵,所以習慣做“聽眾”。課堂思維游離在外,偶爾集中某個感興趣、聽得懂的內(nèi)容上,就“順手牽羊”地學了點內(nèi)容,這樣的學生學習被動。老師要讓他“鸚鵡學舌”般地跟著老師說:“我想問問大家為什么……”幫助他知道什么是提問,可以怎樣來問,體驗提問沒有那么可怕和困難,再啟提問的新旅程。
低年級大部分學生總是以為提問就是碰到某道題目不會做時就問:這個題目我不會做,怎么做?他不知道是因為理解上的問題才會導致方法性的問題,所以要讓孩子有序表達,會問出自己理解某個概念或方法上的困惑,即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出前思后想。如三年級下冊學習分數(shù)的認識, 例題呈現(xiàn)如下信息:
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提出如下問題:
此問學生很有道理,也很鮮活,據(jù)此展開討論,孩子們興趣盎然。
讓學生學會提問還可創(chuàng)設(shè)情境,設(shè)計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追問,引發(fā)深入的探究。如《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shù)》的教學中,教師引入兩個相似的數(shù)7203000和7020030,讓學生讀一讀。
然后教師追問:自己讀一讀7203000和7020030這兩個數(shù),你讀出疑問來了嗎?
生:為什么7020030的零讀兩個,7203000的零都不讀出?
師:看來有的0是要讀出來的,有的0是不讀出來的。對此你會進一步地追問什么呢?
生:哪些數(shù)位上的0要讀出來?含有0的數(shù)的讀法跟以前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為了避免課堂40分鐘的局限性,老師應(yīng)充分放手,課前、課中、課后都可以鼓勵學生你問我答,在傾聽、辯論、操作中互助合學,教室里散發(fā)生命成長的氣息。
有效課堂離不開精心預(yù)設(shè),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很多老師離孩子很遠,不知道他們會怎么想,困惑在哪,常常用自己的想法來臆斷孩子,結(jié)果往往“你的熱情柔情我永遠不懂”。不妨課前可以讓學生預(yù)學,老師搜集典型問題,課上由學生的問題單刀直入。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簡單的周期》的教學中課前布置:自學數(shù)學書第30頁和31頁的內(nèi)容,關(guān)于“簡單的周期”這一課你有什么問題?如果沒有問題,那你可以明知故問一個你懂的問題。
第二天收集同學們的問題,發(fā)現(xiàn)小宇同學提出一個孩子們自然想到而老師卻會忽略的問題:
據(jù)此,課就這樣引入:
師:小宇在預(yù)學中提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周期是不是就是一周和一個星期? 你們說呢?
生:不是,周期是規(guī)律……
師:有同學說周期就是前面是什么,后面也是什么。有同學說只要有規(guī)律的就是周期。也有同學說一個事物重復出現(xiàn)就是周期。這些同學說的都有點道理,數(shù)學講究表達得規(guī)范、簡潔和精確。你們的理解簡潔、規(guī)范和精準嗎?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研究。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接下來孩子們就圍繞自己提出的“什么是周期?”“依次重復是什么意思?”等問題展開討論。
(1)隨時就問要篩選
問題沒有好壞,只要孩子問出的都是好問題,老師的工作就是組織學生一起區(qū)分哪個問題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是有價值,哪些是本節(jié)課需要討論的,哪些可以課后或者以后再研究的。
(2)刨根問底有回應(yīng)
告訴孩子你沒有聽懂是解答者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解答者解答完后要詢問大家:我說明白了嗎?這樣讓提問的孩子卸下“我沒聽懂,我很難為情”的心理包袱。鼓勵他打破砂鍋問到底,問到自己明白為止。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含有萬級和個級的數(shù)》:
生1:52395239讀作:五千二百三十九萬零五千二百三十九,零到底要不要讀?
生2:算盤擋位上沒有空的,哪來的0呢。所以不加零。
生3:五千三百二十九萬五千二百三十九,為什么要加個萬字?
生1:萬級讀完就要加個萬字,不然讀:
五千三百二十九五千二百三十九就不對了。
生3:為什么個級讀完不加“個”字?
生4:五千二百三十九個一就是五千二百三十九呀。
幾個來回的對話讓知識的理解更深入,而提問的同學也心服口服,得到滿足。
(3)尊重他人有規(guī)則
孩子往往想到自己的問題時很容易激動,特別想表現(xiàn)自己的思考和傾聽,所以常常一個同學在回答某個同學問題的時候,孩子會不理會別人的問題,爭著舉手要提出自己的問題。這種缺乏尊重的行為老師給予提醒:他人的問題先聽明白,即使自己明白也要照顧他人,一個問題沒有理清,一般不能舉手問其他問題,因為你不傾聽他人,他人也不會傾聽和搭理你。通過對孩子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的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慢慢形成有效問答的規(guī)則。
孩子思維能力、思維品質(zhì)不同,常導致掌握知識程度有差異,目前大班額的課堂不能讓每個孩子的問題都能在課堂上及時解答,老師可利用早讀、課間、午休等碎片時間進行小組為單位的互助答疑活動,同學共進,教室就能溫暖到每個孩子。
學業(yè)分數(shù)并不是學習成績的唯一指標,更重要的是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合作、共情、尊重他人、誠實、堅持等人生品格和技能。這些都需要老師有意鼓勵,用理解、尊重去無痕引導,孩子才樂意提問,愿意分享。
任何問題都可以找到合理所在,只要老師能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真誠地對待每個孩子的提問,絕不能否定或嘲笑孩子的提問。
比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期末復習時曾練習過如下圖中的同類習題,并講解如何思考,但當布置如下題時,滿以為孩子都會了,沒想到第二天來一個成績中等的女孩子告訴我這題不會做。
師:這題不是昨天講過一樣的題目嗎?
學生一臉疑惑。
生:老師,不是呀,這題有個“時”?
師:啊?哦,你不會做是有一定道理的,謝謝你如實告訴我!
細讀“被除數(shù)至少增加( )時”和“被除數(shù)至少增加( )”發(fā)現(xiàn),“時”加和不加都不會影響答題的方法,但沒想到孩子對每個字都會那么在乎。她這么“細致”地分析,卻把自己帶入“死胡同”。也許當時她會想“怎么被除數(shù)會增加幾個小時呢”?難道題目出錯了?這題跟時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樣想來孩子不會做就很正常。
老師的耐心傾聽不僅讓孩子們放松自己的心理界線,還給同學們示范了如何對待有問題的孩子,讓大家看到:只要能問都會被接納,都會得到幫助,以后學生就能敢于提問。
如果有學生第一個敢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除了鼓勵他的誠實和大膽外,課后老師可有意記錄在課堂上提出的具體問題,并且加星以記錄并評價他的提問能力。一段時間后給堅持提問的同學評選“小小學問家”,并適當獎勵,如一些糖果,一張獎狀,甚至一次特別的活動機會等。
孩子們希望看到自己的進步,還愿跟伙伴比賽,所以他們熱衷于“加星獎勵”。老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制定獎勵規(guī)則:每人提前準備問題若干寫在便利貼上交給答疑者,提問的同學每人每個問題加一顆星,解答的同學每解答一個問題加一顆星,由小組長統(tǒng)一記錄加星,定期匯總,優(yōu)勝者給予特別獎勵。慢慢地提問互答就成為課堂的常態(tài)。
當然,基于學生自主提問的互動教學并不總是張弛有度,順利展開,其間有離題、停頓,甚至停滯。課堂上孩子能鼓起勇氣說出“我不知道”,這或許也是一種別樣的精彩。老師只有認為每個學生的思考和挫折都是了不起的,以傾聽者、合作者的姿態(tài)對待每個孩子的發(fā)言或沉默,適度地對提問進行可視化的記錄,互動共學才會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