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志
摘 要:同西方價值觀相比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超越性,體現(xiàn)為其具有更為深刻的理性洞見、更為充分的文化包容性和更為親和的現(xiàn)實觀照。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自信的根本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方價值觀;政治自信
政治自信是我們恪守馬克思主義政治理念、堅持社會主義政治道路的本質要求。而任何政治道路的選擇、制度的建立和方式的謀劃都是基于對特定政治價值的認識和堅守,都需要核心價值的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政治文化的內核,集中而全面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理論的核心內涵,是對我國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凝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我們確立政治自信的根本理論依據(jù)。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更為深刻的理性洞見
從原子時的獨立個體維度,利用西方價值觀來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強調個體優(yōu)先性。從占據(jù)西方社會理論主導地位的社會契約論可以看出,簽訂社會契約的是原子式存在的獨立個體,這種個體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因此,西方價值觀所宣揚的自由是抽象的自由,所宣揚的平等也是抽象的平等,所宣揚的博愛是超越社會歷史條件和個體具象差異的博愛。西方價值觀對人的理解直接產(chǎn)生了個人與社會的張力,社會的形成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無奈之選。如果說古希臘把社會生活與人的本質密切聯(lián)結,那么契約理論則割裂了這種聯(lián)結。西方價值觀把個體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是為了擺脫不安的生活而相互簽訂契約進入社會生活,從而過分關注了社會生活的工具性意義,而忽視了人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本質關系。這種忽視讓西方價值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了內在張力。如果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獨立的、自私的,那社會生活如何可能?契約論給出的理由是人們?yōu)榱舜龠M自我利益的增長而與他人合作,從而實現(xiàn)自我與社會利益的通達。
但并非所有合作都是增益型的,很多情況下社會合作不可能為所有合作者帶來同樣的利益——這是社會生活的常態(tài)。那么當社會合作與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時,何者優(yōu)先成為西方價值觀難以解答的難題。如果我們承認西方價值觀基于獨立個體所宣揚的絕對自由、平等和博愛,是否意味著人們有隨時退出社會合作的自由?當發(fā)生個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時,該優(yōu)先維護誰的利益?在西方的社會現(xiàn)實中,無論是制度的頂層設計還是政策的制定,都無法化解抽象個體自由、平等與博愛和具象價值的矛盾。西方盛行的選舉制度,無論是普選制度還是選舉人制度,都表現(xiàn)出“少數(shù)人服從多數(shù)人”的原則。如果個體都是平等的,這種平等又具有抽象的絕對意義,那么多數(shù)人的合理性何在?當美國第43任總統(tǒng)布什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將戰(zhàn)士送往戰(zhàn)場的時候,一些選民便開始表達不滿——在選舉中這些選民并沒有支持布什,他們認為布什無權送他們的子女奔赴戰(zhàn)場,從而引出“公民不服從”的問題。這些難題在西方價值觀中難以找到答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以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理論為基礎。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理論敏銳發(fā)現(xiàn)了西方抽象個人主義所隱含的問題,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理解人的本質、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現(xiàn)實性上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是人本質最充分的體現(xiàn)。人具有兩種基本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后者才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所在。社會是歷史的概念,因為不能從抽象的意義理解人的本質,人的社會關系必然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所結成的,人也必定是具體的、歷史的人。一方面,人由社會關系所定義,另一方面,社會又是由人組成的社會,所以人與社會不存在何者優(yōu)先的問題,而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社會不是外在于人的社會,實踐將人與社會緊密相連,人在實踐中對象化社會、改變著社會,社會的變化又定義著人的社會關系。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中,社會不是一種無奈之舉,而是由人的本質所決定。正因如此,在推進歷史發(fā)展中,人與社會互相依賴,共同促進。離開社會交往、離開社會生活,人的社會性就無從體現(xiàn),也無法形成意識、產(chǎn)生實踐;同樣,社會的形成也離不開人。隨著人實踐能力的提升,社會便有了前進的動力,而社會關系的改變又為人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空間。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人性論和社會觀,既繼承了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承認諸如自由、平等等為人類現(xiàn)代文明追求的價值,又賦予這些價值新的內涵。如果說西方價值觀主要站在個體的立場,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表達出對社會與人和諧統(tǒng)一的深刻認識。在內在層次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清晰地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國家宏觀層面的價值觀,包括“富強、文明、民主、和諧”;二是社會中觀層面的價值觀,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公民微觀層面的價值觀,包括“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每一層面價值觀的實現(xiàn)都以其他層面價值觀的踐行為前提,同時任一層面價值觀的貫徹落實都會促進其他層面價值觀的實踐。明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立體的價值系統(tǒng),涵蓋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維度。較之于西方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人類社會有著更為深刻的理性洞見,更真實地反映出人的社會本質屬性,以及國家、社會與個人三者的關系。在當代,西方學界發(fā)現(xiàn)了西方價值觀內部價值沖突的不可調和性,也逐漸認識到孤立個體的淡薄。無論是新自由主義學者還是社群主義學者,都開始正視這一問題,轉而主張從社會系統(tǒng)的視角解讀人存在的意義。比如,羅爾斯就認為只有當社會互利互惠體系得以存續(xù),個人自由才可能實現(xiàn)。由此可見,相比較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類社會洞察更為深刻,更為科學地把握了社會生活的本質。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更為充分的文化包容性
正因為西方價值觀強調其核心概念的普世性,所以忽視了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差異性。我們不否認,自由、平等和博愛具有價值的普遍性,任何在現(xiàn)代政治文明中生活的人都會認同這些價值。但因為西方價值觀對于人的理解是抽象的,因此,這些概念的意義也是含混的。對于平等價值觀,有的學者認為市場所代表的機會平等最有合理性,有的學者則認為權利的平等才是正義的要求,還有的學者則提出“差異平等”的原則,認為讓處于社會最不利者獲得最大利益的平等才值得期待??梢?,即便在西方文化內部,對于核心價值觀概念的理解也并未達成共識。這種理解的差異不是發(fā)生在這些價值觀的抽象層面,而是產(chǎn)生于現(xiàn)實生活的實現(xiàn)層面。所以,當西方價值觀傳播與踐行時,就會遭遇文化差異的問題,從某一理論角度或者文化體系對其解讀就容易產(chǎn)生文化中心主義,背離于核心價值觀代表的基本精神。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在世界文化交往中,西方話語的強勢對其他文化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文化沖突此起彼伏的原因,這絕對不是西方價值觀的應有之義。西方價值觀的抽象性似乎具有很強的價值包容性,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表現(xiàn)出強烈的文化排他性。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世界政治中會出現(xiàn)雙重標準,西方某些國家在推行他們所認同的民主價值觀時卻反而采取不民主的方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我國深厚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植根于馬克思主義思想,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富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在國家層面,對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追求銘刻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中。近百年來,中國飽受欺凌、歷經(jīng)滄桑,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復興成為一代又一代國人的期盼和夢想;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德先生、賽先生”之辯,中華民族邁出了追趕現(xiàn)代文明的腳步;從“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人們都在期待著和諧美好社會的建立。在社會層面,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憲法就賦予了人民自由、平等的權利,并致力建設公平、法治的社會。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促進人民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保護私人領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正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成為社會建設的主旋律。在個人層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我國數(shù)千年來倡導的傳統(tǒng)價值。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是我國歷史文化積累和社會發(fā)展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在民族復興事業(yè)中達成的價值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性和內涵的確定性使其呈現(xiàn)出充分的文化包容性。這種文化包容性表現(xiàn)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作為開放的體系與社會主義建設共同發(fā)展,該價值觀體系處在動態(tài)的豐富和完善之中。
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很多元素具有普遍性意義,但作為文化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人們完整表達了政治立場和民族文化身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為我國的發(fā)展提供價值指引,提供國際對話的基石,但并不排斥其他文化體系。在文化姿態(tài)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xiàn)出求同存異的開放性,而不是像西方價值觀那樣謀求普世性的主導地位。其民族性文化身份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尊重其他價值體系所生長的文化環(huán)境和民族特性,不會脫離特定的文化土壤向其他價值體系施加壓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這也是“和諧”價值觀的應有之義。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更為親和的現(xiàn)實觀照
西方價值觀之所以在現(xiàn)代社會被廣泛質疑,是因為所宣傳的價值觀念與社會經(jīng)驗出現(xiàn)了偏差。而且西方價值觀試圖追求超越歷史現(xiàn)實的恒久性,這就讓西方價值觀的確立始終不得不訴諸自然法傳統(tǒng)而帶有一定程度的先驗意味。這也讓西方價值觀的具體內涵語焉不詳,所以即便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對于價值觀的理解與認識也出現(xiàn)了嚴重分歧。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聚焦于現(xiàn)實歷史社會環(huán)境,旨在反映時代的價值特征,為當前社會生活提供價值指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表述中開誠布公地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性質,要求站在社會主義理論的立場構建、闡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觀的理解、認識提供了基本理論框架,避免了西方價值觀寬泛、空洞的困境。正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有這種親和力的現(xiàn)實向度,所以具有豐富、明確的層次,既有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又涵括社會層面與公民個體層面,為不同主體的社會主義實踐提出了清晰的價值目標,提供了確切的價值標準。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比西方價值觀更科學、更系統(tǒng)、更現(xiàn)實的價值觀體系,是人類價值領域新的文明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自信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偉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
[2]高 地.中國共產(chǎn)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