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波
摘要 落葉松球蚜是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地區(qū)為害落葉松林的主要害蟲之一,發(fā)生時致使受害樹針葉發(fā)黃,危害嚴重時影響樹木生長。本文通過對落葉松球蚜的風險分析,得到其風險評估值R=1.60,在我國屬于中度危險的林業(yè)有害生物。
關鍵詞 落葉松球蚜;轉主寄生;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 S7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120-01
Abstract Adelges laricis Vallot is one of the main pests in Northeast China,Northwest China and north of North China,which is harmful to deciduous pine forest.It causes the tree′s needles to be yellow,and affects the growth of trees when the harm is serious.Through the risk analysis on Adelges laricis Vallot,the risk assessment value R=1.60,indicating Adelges laricis Vallot is a moderately dangerous forest pest in China.
Key words Adelges laricis Vallot;heteroecism;risk assessment
落葉松球蚜(Adelges laricis Vallot)屬同翅目球蚜科球蚜屬,第一寄主為云杉,第二寄主為落葉松,具有轉主寄生的特點。該蟲主要刺吸針葉危害,分泌蜜露,可誘發(fā)煤煙病,造成枝條枯萎和樹勢衰弱,嚴重影響樹高生長,嚴重時可降低當年落葉松生長的40%[1]。該蟲生活史較復雜,通過有性、無性多代繁殖,世代重疊嚴重,發(fā)生期較長,因其表面有蟲癭包裹,防治較為困難。對云杉、落葉松生長造成極大威脅,對母樹林危害更甚,有逐年加重趨勢。因該蟲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重,防治難度過大,有必要對該蟲進行風險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準備材料:解剖刀、鑷子、鐵鏟、枝剪、大頭針、網罩、解剖鏡、酒精、手壓噴霧器、噴煙機、化學藥劑、飼養(yǎng)籠等。
本試驗研究采用室外調查與室內飼養(yǎng)方法,在室外長期設立標準地觀測其生物學特性及發(fā)育進展情況;并使用化學、物理、營林等綜合防治措施研究探討其防治方法,使用網罩、飼養(yǎng)籠飼養(yǎng)天敵,觀察天敵防治效果。
2 風險評估
2.1 分布和管理
2.1.1 分布情況。國內分布于東北三省、內蒙古、青海、新疆、陜西、山東等地[2];國外分布于歐洲、加拿大和美國[1]。
2.1.2 控制措施。落葉松球蚜在落葉松純人工林里發(fā)生嚴重,造林時應盡量避免云杉和落葉松的混交。此外,應及時清理林間雷擊木、倒木、枝柴等,進行常規(guī)或修枝,改善林內通風狀況。
在河北地區(qū),蟲癭形成后且未開裂前(一般在6月下旬至 7月上旬左右)可采取人工摘除蟲癭再集中就地深埋或銷毀[2]。此種物理防治方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廉,適合3 m以下的中幼林。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落葉松林用2.5%溴氰菊酯、5%氯氰菊酯2 000倍液噴施殺卵。癭蚜遷飛期噴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600~2 000倍液防治[3],還可在6—9月的7:00前和19:00后施放滅蟲煙劑(苦煙乳油或者3%高滲苯氧威乳油效果兌柴油)進行防治,效果較好[4-8]。
人工助遷食蚜蠅、瓢蟲、草蛉等天敵及林間食蟲鳥類,可抑制落葉松球蚜的種群密度[9-12]。
2.2 擴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落葉松球蚜主要為害紅皮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白杄(Picea meyeri Rehd.et Wils)、青杄(Picea wilsonii Mast)、華北落葉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紅皮云杉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qū)、內蒙古赤峰一帶、內蒙古多倫及盟林郭勒盟海拔400~1 800 m地帶;落葉松主要分布在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林區(qū)及我國華北、西南地區(qū),為主要森林組成樹種;白杄、青杄在東北三省、內蒙古及河北北部地區(qū)均有分布。
2.2.2 在全國的適生性、抗逆性和適應性分析。落葉松球蚜主要為害云杉和落葉松,危害寄主相對專一,伴隨落葉松的分布而分布,其適生范圍與寄主分布吻合。落葉松球蚜繁殖迅速,在高寒地帶具備云杉和落葉松的條件下,可完成完整的生活史。在湖北等地,不需轉主,持續(xù)為害落葉松,適應性和抗逆性較強。
2.2.3 傳播渠道。蚜蟲借助風力等力量可進行自然傳播,并可通過檢疫調運車輛的帶蚜寄主種子、苗木、木材等進行遠距離人為傳播。因此,嚴格依法開展該蟲發(fā)生區(qū)苗木、木材調運檢疫程序,發(fā)現疫情及時處理,防止該蟲向外傳播蔓延。
2.3 我國天敵分布情況及制約能力
調查表明,瓢蟲、食蚜蠅、草蛉及林間食蟲鳥類對落葉松球蚜種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落葉松在我國多為人工純林,生態(tài)多樣性較差,天敵很難發(fā)揮較好的控制作用。
2.4 對經濟和非經濟方面的影響
2.4.1 在國內的危害情況。落葉松球蚜是為害落葉松和云杉的主要害蟲之一,生活史復雜,有轉主寄生的特點,其形態(tài)也具有明顯的多形性。該蟲繁殖迅速,抗逆性較強,危害嚴重,防治困難,威脅樹木的高生長,嚴重時可降低當年落葉松高生長的40%[1]。
2.4.2 潛在的經濟影響。落葉松在針葉樹種中是較耐寒的樹種,壽命長,樹干高大通直,生長迅速,適應性強,適應范圍廣,是我國東北三省、內蒙古林區(qū)、華北、西南林區(qū)高山針葉林的主要組成樹種,也是主要針葉用材林樹種之一。如果落葉松球蚜發(fā)生嚴重,會影響其正常生長,減少蓄積量,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
2.4.3 非經濟方面的潛在影響。落葉松為森林景觀樹種,秋季(10月左右)在東北或者河北北部壩上地區(qū)落葉松針葉變黃,受到廣大游客和攝影者的喜愛。一旦落葉松遭受球蚜危害,容易感染煤污病,不僅影響生長,還影響樹木的觀賞性。由于落葉松球蚜根治非常困難,打擊了人們種植落葉松的信心,也影響了造林綠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化學防治落葉松球蚜會造成局部環(huán)境污染,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一定的影響。
2.5 檢疫和鏟除的難度
該蟲一般1年發(fā)生3~4代,生活史復雜,具有轉換寄主的特點,防治時期不易準確掌握,做好每代防治的工作量很大。由于該蟲體表有蠟質分泌物,著藥困難,影響化學防治效果,該蟲1齡或2齡若蟲在樹干、枝條縫隙內休眠越冬,容易隨植株調運遠距離傳播,檢疫封鎖難度大。該蟲分布較廣,基本上隨落葉松的分布而分布,大面積防治的難度大[13-15]。
2.6 定量評估
根據上述定性分析,按照林業(yè)危險性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和評判標準進行分析。落葉松球蚜的各項評判指標賦分見表1。
根據以下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定量分析計算公式,分別進行各項評判指標(Pi)和風險R值的計算:
按照2.50≤R<3.00為特別危險、2.00≤R<2.50為高度危險、1.50≤R<2.00為中度危險、0≤R<1.50為低度危險的分級標準,落葉松球蚜在我國屬于中度危險的林業(yè)有害生物。
3 結論
通過上述對林業(yè)有害生物落葉松球蚜的風險性分析得出,其風險評估值R=1.60,在我國屬于中度危險的林業(yè)有害生物,建議列入我國林業(yè)危險性有害生物名單之內。
4 參考文獻
[1] 張德海,王恩光,景海程,等.落葉松球蚜藥物毒殺試驗[J].青海農林科技,1998(3):15-16.
[2] 劉曉蘭.塞罕壩林場落葉松球蚜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24):119-125.
[3] 馬愛國.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歷(一)[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0.
[4] 郭亞民.天祝林區(qū)華北落葉松球蚜發(fā)生現狀與防治對策研究[J].甘肅科級,2012(9):166-168.
[5] 趙文杰,毛浩龍,袁士云,等.落葉松球蚜生物學特性及防治試驗研究[J].甘肅林業(yè)科技,1994(2):32-34.
[6] 于淑香,邱莉,張起華.落葉松球蚜識別與防治技術[J].吉林林業(yè)科技,2016(11):61-62.
[7] 王維,宋太偉,王柏泉.鄂西南地區(qū)日本落葉松球蚜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湖北林業(yè)科技,2002(1):38-40.
[8] 聶俊青,郭守玲,郭德卿,等.大通落葉松球蚜防治藥效對比試驗[J].青海農林科技,2008(2):12-13.
[9] 沈建強.3%高參苯氧威防治落葉松球蚜初報[J].甘肅科技,2008,24(10):165-166.
[10] 任忠杰.落葉松球蚜防治技術[J].吉林林業(yè)科技,2011(11):56-57.
[11] 王令梅,周志萍.落葉松球蚜發(fā)生規(guī)律及藥劑防治試驗[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8(1):51-52.
[12] 張憲紅,范淑艷,徐云峰,等.落葉松球蚜指名亞種的無公害防治技術[J].吉林林業(yè)科技,2013(9):55-56.
[13] 崔明哲,侯俊.云杉幼樹落葉松球蚜癭蚜防治試驗初報[J].吉林林業(yè)科技,2015(11):39-41.
[14] 東北林業(yè)大學.森林害蟲生物防治[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9.
[15] 肖剛柔.中國森林昆蟲(增訂本)[M].2版.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