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磊
[摘要] 目的 研究對賁門失弛緩癥患者實施放置食管支架治療的臨床治療作用。方法 方便選擇2012年9月—2017年9月期間接受治療的120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為對象,采用電腦隨機抽取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使用氣囊擴張的方式,觀察組則應用放置食管支架治療的方式,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恢復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3.95±1.02)d、癥狀消失時間(7.31±2.13)d、治愈時間(13.52±2.56)d顯著低于對照組(6.23±1.12)d、(11.53±2.36)d、(17.65±4.33)d,觀察組總癥狀評分(0.86±0.74)分、鋇餐寬度(1.07±0.91)cm顯著低于對照組(1.91±1.03)分、(2.83±1.32)cm,鋇餐高度(6.89±1.57)cm顯著高于對照組(6.03±1.36)cm,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26.67%(P<0.05)。結論 對賁門失弛緩癥患者實施放置食管支架治療,與常規(guī)氣囊擴充治療比較,整體效果較好,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括約肌功能,改善臨床各項指標,降低治療后的復發(fā)率,值得在臨床范圍內推廣使用。
[關鍵詞] 賁門失弛緩癥;食管支架;療效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5(c)-0068-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esophageal stent 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who were trea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balloon expans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placement of esophageal stents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recovery index,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symptom remission (3.95±1.02)d, symptom disappearance (7.31±2.13)d, and cure time (13.52±2.56)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6.23±1.12)d, (6.23±1.12)d,(17.65±4.33)days, the total symptom score (0.86±0.74) points and barium meal width (1.07±0.91)cm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91±1.03)points (2.83±1.32)cm, and the barium meal height was (6.89±1.57)c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6.03±1.36)cm.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67%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26.67%)(P<0.05). Conclusion The placement of esophageal stents in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has a better overall effec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balloon expansion therapy, which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mprove sphincter function, improve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after treatment, which is worth of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Achalasia; Esophageal stent; Efficacy
賁門失弛緩癥是一種原發(fā)性食管神經方面的疾病,主要是神經肌肉方面出現(xiàn)病變,造成食管位置出現(xiàn)功能性的轉變,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以及食道位置的反流,造成胃部以及其他器官方面的損傷。常規(guī)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采用的是氣囊擴張的方式,但是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復發(fā)率高,因此需要對治療方法進行改進,采用食管支架治療治療的方式,通過腹腔鏡進行手術,可提升手術整體質量,促進手術質量的提升,改善癥狀[1-3]。該文對2012年9月—2017年9月期間接受治療的120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實施放置食管支架治療的臨床治療作用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接受治療的120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為對象,采用電腦隨機抽取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為(46.45±13.67)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1±1.23)年;觀察男33例,女27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為(46.32±13.56)歲,病程0.8~4年,平均病程(2.36±1.12)年。兩組患者經檢查均為食管擴張、腔內食物滯留,排除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在了解實驗信息后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后簽署研究同意書。對兩組患者各指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氣囊擴張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口咽部麻醉,使內鏡將賁門進行充分的暴露,經過內鏡將活檢孔位置插入導絲,至幽門位置停止,并且將導絲進行保留,之后退出內鏡,在導絲的引導下插入氣囊擴張器,對患者賁門距離以及尺寸進行確定,結合賁門距離門齒尺度,將氣囊放入至患者賁門口位置,之后退出導絲[4]。導絲退出后將內鏡插入至患氣囊側口,便于對氣囊位置以及患者體內情況進行觀察,使用內鏡對氣囊工作情況進行監(jiān)控。氣囊在安置結束后,需進行充氣,擴張時間為1 min,擴張結束后休息0.5~1 min,擴張時間連續(xù)3次,壓力隨著擴張次數逐漸增加,但是范圍需保持在18~24 kpa之間,最大壓力需<40 kPa,維持患者食道內壓力平衡。
觀察組采用放置食管支架治療的方式,在口咽部麻醉后,通過胃鏡對賁門位置進行檢查,將胃鏡送至胃竇位置,經胃鏡鉗放置導絲,退出內鏡進行導絲交換,對賁門上部距離門齒的距離進行觀察,確定位置后將導絲進行保留,退出胃鏡,沿著導絲將食管支架放于指定位置,支架在達到制定位置后,使用支架釋放固定器將支架固定于患者門齒位置,對輸送器外殼進行回拉,之后將支架置入[5]。完畢后通過胃鏡活檢孔將導絲植入患者胃腔內,結合胃鏡測試得到的距離將支架沿導絲植入患者胃腔內,并緩慢釋放支架。手術結束后使用胃鏡為患者支架放置位置進行觀察,確定支架位置無顯著偏移,之后退出胃鏡。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恢復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其中治療效果通過癥狀緩解時間、癥狀消失時間以及治愈時間進行比較;恢復指標則通過總癥狀評分、鋇餐高度以及鋇餐寬度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癥狀消失時間、治愈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總癥狀評分、鋇餐寬度顯著低于對照組,鋇餐高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26.67%(P<0.05),見表3。
3 討論
賁門失弛緩癥發(fā)病原因為食管神經位置的肌肉出現(xiàn)運動方面的障礙,造成下段食管的維持出現(xiàn)松弛的情況,食物無法順利通過食道進入到胃部,使得食物在食管中大量的食物殘留,造成食管位置張力減弱,蠕動消失[6]。該研究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癥狀消失時間、治愈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癥狀評分、鋇餐寬度顯著低于對照組,鋇餐高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26.67%(P<0.05)。原因分析為:①通過內鏡進行氣囊擴張手術,通過外力作用對下食管位置的括約肌以及周圍的環(huán)形肌肉部分進行撕裂,提升下食管位置括約肌張力,并且使該區(qū)域壓力降低,提升食管的排空能力,對患者的癥狀就進行治療,但是這種治療方式屬于一次性進行擴張,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暫時對癥狀進行緩解,減輕括約肌位置的高壓狀態(tài),不能對該疾病進行全面徹底的治療,手術后的復發(fā)率較高,造成括約肌位置不規(guī)則的撕裂,出現(xiàn)疼痛、出血以及瘢痕等并發(fā)癥,對患者后期康復造成不利影響。從郭海軍文章中可以看出采用出采用傳統(tǒng)支架治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3.36%,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7]。②食管支架治療原理與氣囊擴張手術相似,但是對氣囊擴張技術進行了一定的改進,不再采用一次性擴張的方式,而是采用逐步、緩慢的擴張形式,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擴張,在擴張到預期的大小后可形成對食管下括約肌位置的持續(xù)性壓迫,對賁門環(huán)形肌進行緩慢的撕裂,并且對撕裂位置進行重塑,治療過程方面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加充足的傷口愈合時間,提升整體治療效果,降低復發(fā)率,防止病情的反復。白金玲[8]文章中通過食管支架治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35%,顯著低于采用傳統(tǒng)手術進行治療,整體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對賁門失弛緩癥患者實施放置食管支架治療,與常規(guī)氣囊擴充治療比較,整體效果較好,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括約肌功能,改善臨床各項指標,降低治療后的復發(fā)率,值得在臨床范圍內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馬志蛟.內鏡下食管支架與氣囊擴張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療效及并發(fā)癥比較[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7,25(7):83-85.
[2] 盛劍秋,晨智敏,余東亮,等.全覆膜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療賁門失弛緩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消化內鏡,2017,12(1):10-12.
[3] 鄭榮浩,金珍成,陳偉訓,等.可回收抗反流食管支架治療賁門失弛緩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內鏡雜志,2008(11):1229-1230,1232.
[4] 杜瑜,梁冬生,蘇敏,等.胃鏡下球囊擴張與植入覆膜支架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療效比較[J].疑難病雜志,2013,12(1):56-57.
[5] 鄒尤寶,饒官華,韋樹理,等.內鏡下放置食管支架與氣囊擴張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23(4):206-207.
[6] 秦榮,朱淑軍,廖信茜,等.內鏡下放置覆膜食管支架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院,2010,10(11):53-54.
[7] 郭海軍.放置食管支架治療賁門失弛緩癥30例臨床觀察[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5,31(2):80-81.
[8] 白金玲.食管支架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的12例臨床體會[J].吉林醫(yī)學,2015,36(11):2243.
(收稿日期:201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