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泛,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第一位走進戛納電影宮受獎的中國攝影師。他長期關(guān)注絲綢之路文化及沿線國家地域文明,足跡遍布中國、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土耳其、埃及、意大利、希臘、老撾、柬埔寨、泰國、英國、法國、挪威、瑞典、韓國等國家。
尤其是位于絲綢之路起點的中國,他走遍中國西部各個民族聚居區(qū),記錄了彝族、塔吉克族、藏族、回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生存狀態(tài)及社會變遷,為正消逝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貴影像資料。這些影像橫跨歐亞大陸,把今天的絲綢之路文明呈現(xiàn)出來,通過這些影像為人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讓人們看到21世紀絲綢之路上各國家民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存變化及人文景觀。
李泛的鏡頭始終對準中國及絲路沿線國家的人文影像,至今已創(chuàng)作“中國云南鄉(xiāng)村信仰”“中國彝人影像志”“裸顏:塔吉克人生活影像”“同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克里雅人:最后的沙漠守望者”“消失的和田老城”“昆侖山下我的家”“絲路維吾爾族民居遺產(chǎn):高臺紀事”“荒原生靈”“后三峽人家”“恒古蒼穹:孟加拉國紀事”“羅興亞神情”“蒼穹之下:孟加拉環(huán)境污染”“孟加拉童工”“克什米爾面紗”“跨越喜馬拉雅的梵音”“波斯玫瑰”“奧斯曼之戀”“后法老時代”“落影埃及”“鏡觸羅馬長安人”“帕米爾皇冠:塔吉克斯坦紀事”“關(guān)中地窨院”“麻風病村”“中國西部留守兒童”“都市邊緣人”“氟骨病村”“公路污染”“屯堡奶奶們”“我從大唐來”等攝影專題。
李泛的攝影作品,以人文主義為理想,關(guān)注絲綢之路文化帶上國家的社會基層百姓生活,聚焦即將消逝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高度攝影自信撰寫人類文明影像檔案。這是對生命母題的關(guān)注,映射攝影師的大道情懷。
他的攝影,秉持哈蘇膠片相機的影像素質(zhì)與經(jīng)典方構(gòu)圖,一路拍下來,完成多人專題創(chuàng)作,每一幅作品滲透著厚重典雅、端莊大氣的影像氣質(zhì)。2009年,在法國戛納電影宮舉辦的索尼世界攝影大賽頒獎典禮上,法國知名攝影師馬克·呂布看了李泛的攝影作品激動地說,“很難想象用(哈蘇)中畫幅相機能拍出如此精彩的照片,而且是中國新一代攝影師,看來我們應(yīng)該要重新認識中國攝影師,很遺憾我已沒有這個能力了?!眲?chuàng)作的腳步從未止步,李泛也將一直行走在古絲路文化帶上,深挖時代話題,這使他的攝影保持與時俱進的新鮮度。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寫道,藝術(shù)家要“善于感受和捕捉‘社會氛圍轉(zhuǎn)化入作品,使作品獲有特定的人生意味和審美情調(diào)”,李泛正是這樣藝術(shù)家,時刻保持著對社會和時代的警覺度和敏銳度,這使他的攝影透著濃濃的時代氣息和藝術(shù)氣質(zhì),需要觀者在沉靜中回味作品撲面而來的靜穆的偉大和高貴的氣質(zhì)?!闭缰缹W家,博士生導師滕守堯在其文章《瞬間的永恒》中所說“李泛的攝影屢屢獲得大獎不是偶然的,他已經(jīng)把這門藝術(shù)提升到一個新的美學高度。觀賞其攝影作品,不管是人物寫真,還是民俗紀實,都使我們感到一種奇特的審美愉悅,甚至是一種審美的震撼?!北酒凇堵糜问澜纭肪蛶阕呓@樣一位絲路攝影師的內(nèi)心世界。走進現(xiàn)在和我們記憶中的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