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童
〔摘 要〕[目的/意義]本文旨在發(fā)現和揭示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為我國競爭情報人才教育體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參考,也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借鑒。[方法/過程]以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的期刊文獻為考察對象,結合文獻計量分析與主題歸納分析,借助Ucinet、NetDraw等軟件工具,對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參考建議。[結果/結論]從文獻數量上看,近年來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整體上呈波動發(fā)展的態(tài)勢;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文獻集中分布于以《現代情報》為代表的少數幾個期刊中;綜合發(fā)文數量和影響力2個指標分析,發(fā)現了8位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作者;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合著網絡密度較小,且具有小世界效應;熱點聚類和主題歸納分析結果表明,目前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主要聚焦在3個方面;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3點;最后,針對存在的相關問題為建立健全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教育體系提出了4點建議。
〔關鍵詞〕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文獻計量;主題分析;研究現狀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8.015
〔中圖分類號〕G250.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8)08-0107-11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n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system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China,and also for future study.[Methods/Process]Based on the collected periodical literatures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this study has analyzed the research structure,topic distribution,subject cont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detail by combining with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topic inductive analysis with software tool,Ucinet and NetDraw.[Result/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1)in recent years,the field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on intelligence has obtained fruitful results,with the overall situation being fluctuating.And(2)topic-relevent research literatures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on intelligence are distributed in a few core periodicals,(3)and 8 influential authors have been found by considering the number of journal papers and their influence published by one author.And(4)co-authored network density is small and has“small world effect”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on intelligence.(5)And as described in section 3,the literatures on education of Competition Intelligence focus on three main direction,and(6)after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the literatures,three serious problems of education practice of Competition Intelligence have been revealed.Last but not least,4 points of reference a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practice of Competition Intelligence.
〔Key words〕competition intelligence;personnel training;bibliometric method;topic analysis;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以1986美國競爭情報從業(yè)者協(xié)會(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SCIP)成立為標志,國際競爭情報的發(fā)展已有30多年歷史了,中國競爭情報研究也一直跟隨著世界發(fā)展的步伐。近30年來,國內競爭情報理論與實踐在一大批學者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進展[1],競爭情報學科已逐步從描述或引介走向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證研究,“正發(fā)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2]。
競爭情報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而誕生的,它是關于競爭對手、競爭環(huán)境和競爭策略的信息和分析,既是一種產品,也是一個過程,有著區(qū)別一般信息的特性:“戰(zhàn)略性、對抗性、謀略性、可行性、合法性”[3]。競爭情報能反映一個組織對所在環(huán)境的響應能力,能夠幫助組織應對所面臨的挑戰(zhàn)或機遇,從而在“競爭游戲”中保持優(yōu)勢[2]。也正因如此,競爭情報的理論研究、實踐發(fā)展研究以及人才培養(yǎng)研究受到各方(業(yè)界、政府、學界)的大力關注,其中,人才培養(yǎng)已成為近年來各專家學者和業(yè)界人士討論的重要話題。隨著競爭情報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相關教育理論研究不足、人才培養(yǎng)無法滿足需求、教育模式不成熟等問題愈顯凸出。自1995年南京理工大學將“競爭情報概論”正式引入學生課堂后,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圖書情報教育發(fā)展較好的部分高校也相繼給相關專業(yè)的碩士生或博士生開設了有關“競爭情報”的課程[4],其后幾十年的進一步發(fā)展,國內的競爭情報專業(yè)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ECI)已初步形成了專、本、碩、博人才培養(yǎng)體系[5],即便如此,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現狀不容樂觀。據調查發(fā)現,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競爭情報人才很難得到社會或企業(yè)的認同[6]。數據顯示,高校通過已有教學體系培養(yǎng)出來的競爭情報人才大概有40%以上沒有從事競爭情報相關工作,除部分學生留校任教或進入情報機構外,其他人在競爭情報相關崗位競爭中沒有明顯優(yōu)勢[7]。這些事實或數據反映出,當前我國的SECI教育“理論脫離實際和‘學非所用等問題突出”[6],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的深化和發(fā)展還需上下求索。當然,近年來各專家學者以及各人才培養(yǎng)單位在競爭情報人才教育教學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國內競爭情報發(fā)展所面臨的特殊環(huán)境,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以期刊文獻為調查對象,對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領域的成果進行分析,試圖回答: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相關研究的概況如何?已有研究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果?研究成果中反映了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存在哪些問題?以期為今后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1 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現狀分析
1.1 數據獲取與研究方法
1.1.1 數據獲取
本研究以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相關研究的期刊文獻為調查對象,以中國學術期刊網(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CAJD)為主要數據源,以維普中文期刊全文庫、萬方數字化期刊作為補充數據源。使用主題檢索:SU=(‘競爭情報)*(‘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檢索時間是2017年12月5日,初步得到匹配結果308條。通過相關性判斷,剔除“征稿啟事”、“簡訊”、“資訊”以及書評、與主題不存在語義相關的文獻,最終獲得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相關研究期刊文獻134篇,并獲取這些文獻的題錄信息(包括作者、題名、摘要、關鍵詞、發(fā)表時間、載文期刊、作者單位等字段信息)與全文。
1.1.2 研究方法與工具
文獻數據分析過程中,結合信息計量與內容歸納等方法,分析了當前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期刊文獻的時間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以及相關主題分布等問題,過程中借助了題錄分析工具SATI、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可視化分析軟件工具NetDraw:使用SATI工具對獲取的題錄信息進行有目的地字段抽取與統(tǒng)計,并生成相應的共現矩陣,如關鍵詞共現矩陣;使用Ucinet軟件工具對SATI處理的數據集合進行格式轉換,構建相應的網絡結構,并對其進行分析;最后,借助NetDraw將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展示,輔助對結果的分析與解釋。
1.2 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相關研究文獻的結構特征
1.2.1 時間分布結構
由圖1可知,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特別針對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進行了探索。2005-2008年的文獻(56篇)占總文獻(134篇)的41.8%的研究文獻,2006年更是達到峰值16篇,說明這一時段,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較為突出,研究成果較為豐富。2011年是2009年以后出現的另一個峰值(13篇),可能是因為中國競爭情報專業(yè)組織成立17周年之際國內競爭情報學術界、產業(yè)界較為活躍所致,如“中興新景”在2011年破例一年舉辦了2次大規(guī)模競爭情報國際會議[8]。總體講,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是動態(tài)變化的,由初期的少量研究到2005-2011年的長期關注,再到2012年后研究成果數量趨于低水平緩和發(fā)展,這與周云峰曾提到的整個競爭情報發(fā)展狀況相吻合[1]。
1.2.2 期刊分布結構
據數據統(tǒng)計分析,134篇期刊文獻刊載于55個期刊,載文量2篇以上的期刊有15個(見圖2),占比27.27%。其中圖書情報學專業(yè)期刊《現代情報》自1995年發(fā)表第一篇“競爭情報與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以來,長期關注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載文量最高(17篇),占總文量的12.69%,總被引量為91次,可以說近20年來《現代情報》為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學術交流平臺;其次《情報資料工作》、《圖書情報工作》、
注:由于期刊文獻載入數據庫存在滯后性,2017年相關文獻統(tǒng)計不全,僅做參考。圖1 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相關研究時間分布
《情報雜志》、《情報理論與實踐》、《情報科學》、《中國信息導報》等期刊所載文獻的影響力也較大,平均被引次數均超過8.5,詳見表1。
1.2.3 研究者分布結構
1)作者頻次統(tǒng)計分析
根據題錄信息的統(tǒng)計分析,所刊載的134篇期刊文獻由101位作者(第一作者)發(fā)表。其中,發(fā)文較多的前3位作者分別是彭靖里(7篇)、李春海(4篇)、董素英(4篇),占總文獻的11.19%,發(fā)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19位,見表2。若依據普萊斯定律來計算核心作者[9]:m≈0.749nmax(m是核心作者中發(fā)文最低數值,nmax是所有作者中發(fā)文量最大數值),計算得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的核心作者最低發(fā)文數m≈0.7497=1.98,故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中發(fā)文2篇即可被認定為核心作者,這說明該研究領域還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但結合作者影響力指標,即總被引次數,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國內競爭情報人才培養(yǎng)研究中具有影響力的作者有彭靖里(云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李子臣(山東大學圖書館)、龍青云(上海商學院信息與計算機學院)、柯平(南開大學商學院,單篇被引34次)、沈麗榮(南京林業(yè)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單篇被引22次)、黃曉斌(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單篇被引21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