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營建中都城,揭開了北京作為全國性都城的序幕。史學家們經(jīng)過反復論證,將金中都確認為北京建都之始,而公元1153年4月21日就成了北京都城“肇始之日”。金朝遷都燕京對北京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都有哪些貢獻?金代北京城留下了什么歷史遺跡?博物館里有哪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和這段歷史息息相關?
金朝遷都北京60載
女真原為遼朝臣屬,1114年,金太祖完顏旻統(tǒng)一女真諸部后起兵反遼,于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建都立國,國號大金。1125年金滅遼朝,兩年后再滅北宋。
金朝歷史上兩次遷都,有三個都城:上京會寧府、中都大興府(即燕京,今北京)、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而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意義重大。為什么這么說呢?
1127年金朝滅掉北宋,占據(jù)了中原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統(tǒng)治區(qū)域發(fā)生了變化,南部邊界擴展到了淮河大散關一線,原來的都城會寧府已經(jīng)無法滿足統(tǒng)治龐大區(qū)域的需要。新的都城必須建在既能統(tǒng)治新地區(qū),又能控制傳統(tǒng)發(fā)源地的地方,而燕京的地理位置正好能滿足這個條件。燕京原來就是遼朝的陪都,已經(jīng)具備了成為封建化國家首都的條件。
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金世宗、金章宗統(tǒng)治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后期由盛轉(zhuǎn)衰。1213年金宣宗繼位后,內(nèi)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部受到蒙古軍隊南下進攻,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有人間,為什么說到北京定都都是從遼金開始?戰(zhàn)國時期燕國的都城不是就在今天的北京嗎,為什么不是從燕國算起呢?節(jié)目嘉賓、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副研究員陳曉敏解釋,當時的燕國只是一個諸侯國,類似今天的一個省或地區(qū),而不是一個朝代,燕國的都城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會,所以說北京作為一國之都是從遼代陪都開始。
金中都的布局有什么玄機
從都城建設上看,海陵王順應歷史發(fā)展需要遷都燕京,這不但為金朝世代興盛打下了基礎,也奠定了后世元、明、清三朝作為首都的根基。金中都沿用遼南京仿照汴梁城并有所發(fā)展和提高,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平面作“回”字形的布局,無不受金中都的影響,宮殿建制、行宮園林也都被后世沿用并發(fā)揮。
王者居中
“王者居中”思想,有文獻記載的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盾髯印ご舐浴分姓f:“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薄秴问洗呵铩啡眨骸肮胖跽?,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钡跽呔又兴枷氡憩F(xiàn)在皇城建設上開始于金中都。
金修建金中都擴展遼南京城垣,便是為了使皇城居于都城中央。這種開創(chuàng)性布局,改變了漢長安、隋唐洛陽、遼南京宮城處于都城角落的格局。中都皇宮主殿大安殿居于宮城中心,位置在都城的中軸線上,這在此前宮城建筑中是少有的。王者居中的思想后來被元、明、清所采用,而且更為強調(diào)了。
五行方位布局
《周易》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jié)晶,金統(tǒng)治者很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吨芤住返奈逍兴枷朐诮饘m城布局和金陵選址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并對后世宮城的布局產(chǎn)生深遠影響。
金中都宮城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按前朝后寢的原則安排,東路安排太子宮。按五行說,東屬木,象征為四季之春,主生化過程,因而太子宮建在東路。紫禁城東路與金宮城相似,亦設太子宮于東華門內(nèi)之東路。元在西苑東側(cè)建皇宮亦仿自中都。中都宣陽門東西設文武樓,乃文武樓制之開端。明奉天殿(后改皇極殿,清為太和殿)左右亦建文武樓,嘉靖年間改為文昭閣(清為體仁閣)和武成閣(清為弘義閣)。明乾清宮與金仁政殿亦近似,亦有披閱奏章、召見群臣、處理日常政務功能。宮城前有干步廊,正門是通天門,門樓系琉璃瓦頂,高八丈,深十一間。中間紅色五座門樓,兩側(cè)有垛樓,東西有左右掖門,是明清午門的雛形。
今日何處尋覓金中都
金中都是金朝的都城,它是仿照北宋汴京的規(guī)制在遼南京城基礎上擴建的。金中都到底在現(xiàn)如今北京的什么方位呢?
中都城東南角在今永定門火車站西的四路通,東北角在宣武門內(nèi)翠花街,西北角在軍博南黃亭子,西南角在鳳凰嘴村。東城墻在四路通向北,穿過明清護城河,越過今陶然亭公園、黑窯廠、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橋西、梁家園,在北新華街西側(cè)與北墻相接,城墻上設有三門:施仁、宣曜、陽春。中都南城,西起鳳凰嘴,筆直向東,途經(jīng)鵝房營、萬泉寺等地。南三門有:端禮、豐宜、景風。有人考證,今天的右安門大街、牛街、長椿街至鬧市口一線,就是金中都時的南北通衢。金中都的中心是皇城,基址位于今天的廣安門南濱河金中都路一帶,東西窄、南北長,周圍3里,共有城門四:東為宣華門,南為宣陽門,西為玉華門,北是拱辰門。
博物館里回眸金代遺風
金中都作為金代都城,雖然只有61年,但是卻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物和遺址。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副研究員陳曉敏介紹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件和大家一起品鑒。
銅坐龍
為金代皇室御用馬車上的裝飾物,目前全國只有兩尊,一尊于1965年在黑龍江阿城出土,另一尊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遺址出土。
北京出土的這尊銅坐龍是青銅實鑄的,通高31.5厘米,重1328克。首為龍頭狀,頭頂?shù)淖酌蚝笱由斓奖巢?,嘴部輪廊像豬嘴,含銅珠,肩部有翅膀,弓身蹲坐,足為五爪,左前足已殘。龍身底部有釘孔,應該是固定在某種器物上的。銅坐龍堪稱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種文化融合和發(fā)展的見證。
呂徵墓表
1991年底在金中都南城垣護城河岸距現(xiàn)地表2米至4米的淤沙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金大定七年的墓表。墓表為漢白玉質(zhì)地,由底座、表身和頂蓋三部分組成,通高265厘米。底座為凸字形方座,邊長85厘米,高24厘米。表身呈方柱形。墓表篆題人蔡珪,丞相蔡松年之子,金天德三年(1151年)進士,知識淵博,通古文,歷任編類官、翰林修撰同知制誥。蔡硅遺墨傳世不多,篆書尤為罕見,堪稱珍貴。撰書表文的任詢是金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家藏書畫數(shù)百軸,日夕展玩。他的書法造詣頗深,在《金史》上被評價為“當時第一”。
水關遺址
1990年10月,北京市園林局在右安門外建宿舍樓,在4米深的地下,施工人員忽然發(fā)現(xiàn)一些排列整齊的石板和木樁,一位具有文物保護意識的園林局職工向文物部門反映了這一情況,考古人員到現(xiàn)場后配合施工進行了局部清理,證實這是一處大型建筑遺址。根據(jù)考古考證,最終證實這就是金代的水關遺址。
這座水關遺址全長43.4米,包括地上一層和地下一層,外形整體是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過水涵洞長度是21.35米,寬7.7米。水關建筑整體為木石結(jié)構(gòu),最下層基礎密植木樁,木樁之上放置排列整齊的襯石枋,襯石枋上又固定地面石和砌石板墻。木樁、襯石枋、石板三者之間連接緊密,通過榫卯固定。這些發(fā)現(xiàn)為我們了解金中都的城市布局和北京的建都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證。
據(jù)《城市文化范》節(jié)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