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初中語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因此要不斷的對語文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目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比較新穎的一種教學方式就是多文本閱讀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效提高了對課本教材的使用率,還使得多種文本之間有較好的橫向連接,基于此本文詳細的分析了初中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0-0092-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各個初中學校都在積極響應素質(zhì)教育的號召,加大晨誦、午讀以及暮醒等活動的開展力度,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閱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擴展其閱讀視野。初中語文在教學的過程中,重點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想要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也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要將閱讀教學融入到語文教學中,開展多文本閱讀,進一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同時語文教師還要不斷的鼓勵學生,讓其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
1.多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的價值
1.1 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豐富自身文化內(nèi)涵。
初中語文教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閱讀興趣以及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階段。這個時候,初中語文教師要轉(zhuǎn)變自身的教學思維模式,要從“一種文本”的教學模式轉(zhuǎn)變成“多文本”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jù)一個議題,對與該命題相關的大量的書籍進行閱讀,并且要從文學的角度對事物本身的變化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并且在對閱讀書籍積累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內(nèi)涵。例如根據(jù)“父親”這一主題,可以選擇不同的課本教材對學生進行講解,如《爸爸的花兒落了》、《背影》等;可以選擇課外的文章對學生進行講解,如《臺階》、《酒》等;還可以選擇一些視頻文本,如《我的父親母親》、《那人那山那狗》等,讓學生在不同的文本中感受父愛的偉大,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文章以及視頻中感受父愛的偉大。
1.2 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樹立探索和討論精神。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用辯證思維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從多方面對問題進行思考。多文本閱讀教學要注重對文本的選擇和組合,要與議題有關聯(lián),并且還要具有發(fā)散性,然后對事物進行多角度的描述和整合[1]。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一種文本”的學習轉(zhuǎn)變成“多文本”的學習,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從不同的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思考,然后得出不同的結論。這種發(fā)散性的閱讀教學使得傳統(tǒng)教學和學習中“正確的觀點”和“正確的主題”被多元化的觀點和多元化的主題所取代,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更具有活力。同時多文本閱讀在閱讀之后也要及時進行討論和分享,進一步提高學生討論與探索的精神。
1.3 增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推動參與式教學改革。
在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中,多文本閱讀是對其內(nèi)容與形式雙方面的改革,將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課堂轉(zhuǎn)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并且從“一種文本”的教學模式轉(zhuǎn)變成“多文本”的教學模式,有效增加的學生的閱讀量,拓寬了學生的思考空間。多文本閱讀教學的實施,使得傳統(tǒng)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情況轉(zhuǎn)變成學生主動學習和探討的教學情況。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不斷的發(fā)現(xiàn)和探索,而教師只需要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考,自己體會文章各個方面的美,如語句美、結構美以及主題美等,使得課堂變得更加具有活力,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
2.初中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策略
2.1 以教材為核心,提高課文教材的使用率。
多文本閱讀教學并不是沒有目標的進行開放式教學,而是在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臄U展,進而對教材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編委們精心篩選的,不管是在質(zhì)量上還是思想上都比較符合初中學生的成長特點。因此,多文本閱讀教學以教材為核心,提高教材的使用率。目前初中語文課本在編制的過程中基本上一個組為一個單元,在本單元當中基本文章的主題基本上相似,這樣就給多文本閱讀提供了較高的教學條件。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某一單元的主題作為核心,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向?qū)W生提供更多的文本,將課外閱讀材料適當?shù)难a充進去。同時,教師還要設置大量的有關聯(lián)的問題,引導學生多種文本進行對比性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對教材的使用率。
2.2 實現(xiàn)多種文本之間的橫向鏈接。
雖然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符合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但是由于文章數(shù)量有限,所以學生所學的知識點也有限。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根據(jù)一個主題選擇多種文本,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在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這些文本與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實現(xiàn)了多文本和教材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才能真正豐富課堂知識[3]。因此,教師在對課外文本的選擇上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1)圍繞議題選擇。在同一個議題下選擇文本,必須得保證所有文本要解決共同的議題。如關于“創(chuàng)世神話的主題”這一議題的多文本閱讀,我們可以選擇《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造人》等一系列的文本,讓學生明白神話創(chuàng)作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改變自然的美好愿望。(2)文本難易適度。初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選擇文本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閱讀水平、地方學情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等。一組文本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同一個議題下的文本之間,難易程度還應體現(xiàn)一定的梯度性,但是最難的文本不能超越學生的理解范疇,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最易的文本也不能太過幼稚,毫無閱讀價值。(3)文本應文質(zhì)兼美。多文本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單個文本必須具有可讀性,文字、內(nèi)容、思想、主題、情感以及價值導向,都必須符合真善美的標準。
2.3 教師要不斷提高運用多種文本的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多文本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和欣賞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對多文本進行選擇,進而更好的指導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與課外閱讀書籍結合起來,進而更好的選擇多文本閱讀的內(nèi)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閱讀量,只有閱讀量提高才能找到更多更適合學生的課外文本。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多文本閱讀教學的應用,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豐富自身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樹立探索和討論精神以及增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推動參與式教學改革,但是在使用的多文本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為核心,提高課文教材的使用率、實現(xiàn)多種文本之間的橫向鏈接以及提高自身運用多種文本的能力,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最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施靖.初中語文記敘性文本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8):5.
[2] 晉利娜.初中語文多文本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