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俞志鵬夏莉君
原發(fā)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結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 lymphoma)的一種少見的變異型,主要侵犯腦、柔腦膜、眼、脊髓、神經(jīng)。PCNSL在顱內腫瘤僅占2%~4%,在結外淋巴瘤占4%~6%。PCNSL可通過腦脊液病理或腦組織活檢確診。
患者,男,23歲,因“交替發(fā)作性偏身麻木4個月”于2016年8月5日入院。4個月前突然出現(xiàn)從面部向足部傳導的左偏身麻木,約2 min后癥狀消失,2 d后出現(xiàn)從足部向面部傳導的右偏身麻木,約2 min后癥狀消失,1周后再次出現(xiàn)類似第一次的癥狀,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頭顱CT:左側頂葉團塊狀密度增高影;頭顱增強MRI:左側頂葉,右側額葉、右側頂葉多發(fā)小結節(jié)灶,增強明顯強化灶;腰穿檢查:壓力 280 mmH20,有核細胞數(shù) 1×106/L,糖 0.79 mmol/L,考慮“病毒性腦炎”,給予阿昔洛韋、甘露醇治療2 d后轉入某醫(yī)院,住院期間出現(xiàn)持續(xù)約1周左右的低熱,體溫在36.8~37.8℃之間,主要在午后發(fā)熱,次日體溫正常,復查腰穿:壓力 250 mmH20,有核細胞數(shù) 2×106/L,糖 1.5 mmol/L,氯 122 mmol/L,蛋白:0.34 g/L,考慮“結核性腦膜腦炎”,給予地塞米松及抗結核治療。1個月后轉回當?shù)蒯t(yī)院,繼續(xù)抗結核治療,期間無特殊不適,復查腰穿:葡萄糖仍低,為了進一步診治轉入了某市醫(yī)院,給于繼續(xù)抗結核,復查腰穿:壓力高(具體不詳),糖仍低,細胞學:疑是腫瘤細胞,骨穿,嗜酸細胞增多12%,后逐漸減停激素、抗結核藥,發(fā)病以來癥狀未再出現(xiàn),體重無下降。既往史:1年前有高熱史,持續(xù)約1周,體溫最高達38.9℃。入院查體:內科未見異常,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神清語利,高級皮層功能正常,右側鼻唇溝稍變淺,伸舌稍偏右,其余顱神經(jīng)(-),四肢肌力及肌張力正常,四肢感覺對側存在,四肢反射對稱(++),雙上肢Rossolimo征、Hoffmann征陽性,雙下肢病理征未引出,無共濟失調,腦膜刺激征陰性。眼科檢查眼底、OCT、視野均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9.3%(0.5%~5%),血沉 21~42 mm/h(0~20 mm/h),超敏 C 反應蛋白 3.94 mg/L(0~3 mg/L),腫瘤 NSE18.84 ng/mL(0~17 mg/L),多次腰穿提示腦壓高240~280 mmH2O,腦脊液糖低0.44~1.5 mmol/L(2.5~4.4 mmol/L),蛋白 29~46 mg/dL(15~45 mg/dL),氯化物 111~122 mmol/L(120~130 mmol/L),細胞數(shù)1~28×106/L,單核比例 70%~93%,腦脊液中乳酸脫氫酶 (LDH)61~158 IU/L(10~25 IU/L),IgA 0.42 mg/dL(0~0.2 mg/dL),IgM 0.42 mg/dL(0~0.2 mg/dL),腦脊液感染相關抗體檢測、TP-spot、副腫瘤相關抗體、自身免疫相關抗體、OB、MBP、AQP4抗體、NMO-IgG抗體檢測均陰性。頭顱MRI病灶較前明顯縮小,其中視交叉,右側側腦室額角旁及左側頂葉皮層病變結節(jié)樣強化及腦膜強化;頸胸椎MRI寰椎-頸5椎體水平對應脊膜強化;PET-CT:視交叉區(qū)結節(jié)樣強化葡萄糖代謝明顯增高,其他部位未見異常。頭顱MRV:左側橫竇較對側略細;腦脊液細胞學涂片免疫細胞化學染色結果:瘤細胞 LCA(+/-),CD138(-),CD20(+),MUM1(-),GFAP(-),AE1/AE3(-),CD30(-),HMB-45(-),CD3(-),CD79 a(-),Vim(-),CD38(-)。 分子病理檢測:檢測到免疫球蛋白基因克隆性重排。腦脊液細胞學診斷:(腦脊液涂片)形態(tài)結合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結果,支持B細胞淋巴瘤?;颊?個月后復查頭顱PET-CT視交叉、左側頂葉皮層及右側小腦多發(fā)代謝增高灶,右側額葉局部皮層代謝增高。
圖1 患者頭顱影像 A:2016年8月16日 T1增強:皮層、皮層下病灶結節(jié)樣強化;B:2016年10月12日T1增強:使用激素后病灶消失;C:2016年12月07日 T1增強:停用激素后病灶出現(xiàn);D:2016年12月07日視交叉強化;E:2016年12月07日頸髓脊膜強化;F:PETCT:視交叉結節(jié)樣強化葡萄糖代謝明顯增高;G、H、I:2017年2月23日復查 PET-CT:視交叉、左側頂葉皮層及右側小腦多發(fā)代謝增高灶
PCNSL占新診斷的原發(fā)性腫瘤的4%,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免疫正常的人群中,PCNSL發(fā)病率在65歲以上男性和女性增加顯著,但是在其他年齡組仍很穩(wěn)定,免疫缺陷(HIV)患者發(fā)病率下降[1-4]。
本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臨床上表現(xiàn)為單純性部分性感覺性發(fā)作,時有發(fā)熱,實驗室檢查發(fā)現(xiàn)血沉增快,血及骨髓的嗜酸性粒細胞增高,這些表現(xiàn)為腫瘤的非特異性表現(xiàn),該患者病灶位于大腦半球(皮層下及皮層多發(fā)),頭顱CT高密度,頭顱MRI中DWI像呈高信號,ADC低信號,增強呈均勻的強化,病灶周圍有輕度水腫,比較符合PCNSL影像學特點[5-6]。但本例患者還單純累積了視交叉,PCNSL累積視交叉通常發(fā)生在全身非霍奇金淋巴瘤轉移的患者,而在免疫正常的人群中累積視交叉很少見[7-11],視神經(jīng)外面包有三層腦膜相延續(xù)的三層被膜,蛛網(wǎng)膜腔隙也隨之延續(xù)到視神經(jīng)周圍,因此視神經(jīng)及其傳導束可受累,該例患者視神經(jīng)無受累,僅視交叉受累,且臨床上無視力及視野受累,其具體機理有待明確。
PCNSL的診斷主要包括腦脊液及病變組織的活檢,腦脊液免疫球蛋白重鏈(IgH)基因重排與細胞學聯(lián)合檢測可顯著增加PCNSL的發(fā)現(xiàn)率。腦脊液檢查常顯示蛋白濃度升高和淋巴細胞為主的腦脊液細胞增多,葡萄糖濃度可正?;蚱?。該患者表現(xiàn)蛋白正常,糖低下。腦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取決于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血腦屏障的通透性、腦脊液中葡萄糖酵解程度和攜帶運轉系統(tǒng)的功能等,腦脊液的葡萄糖水平通常與血清葡萄糖的水平相關[12],臨床上腦脊液中糖低下常見的疾?。猴B內感染(真菌、細菌、結核、寄生蟲等)、腫瘤、低血糖癥、少見的免疫疾?。ㄈ缟窠?jīng)結節(jié)?。13]。該患者臨床癥狀不典型,影像多發(fā)強化的小結節(jié),治療上給予抗結核及皮質類固醇類激素后,第二次影像學檢查病灶幾乎消失,誤以為抗結核治療有效,而采取繼續(xù)抗結核治療,但復查腦脊液的糖持續(xù)低下,影像學病灶重新再次出現(xiàn),從臨床上開始懷疑其他診斷如顱內腫瘤,所以多次送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其中一次檢查發(fā)現(xiàn)疑是腫瘤細胞,最后結合腦脊液免疫球蛋白重鏈(IgH)基因重排確定是 PCNSL。
早期PCNSL對皮質類固醇類激素治療敏感,可使病灶縮小或暫時性消失,但臨床和放射學改善通常是暫時性的,疾病往往在停用藥物后幾個月內復發(fā)[14]。本例服用皮質類固醇類激素后,第二次影像學檢查病灶幾乎消失,誤以為抗結核治療有效,而采取繼續(xù)抗結核治療,本例患者從腦脊液細胞學得到確診,否則病灶縮小無法取得很好的組織活檢結果。
PCNSL臨床表現(xiàn)、影像多樣化,給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本例患者CT病灶呈高密度,DWI高信號、ADC低信號,視交叉、皮層及皮層下多發(fā)結節(jié)強化;反復腦脊液中的葡萄糖持續(xù)低下;激素治療后病灶縮小或基本消失時在診斷上需警惕PCN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