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智勝——藝術訴訟法經典案例解析
汪騰鋒
將計就計找公關“假道伐虢” 不聲不響關閉違法“送禮門”(上)
案情回放: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依托互聯(lián)網的各種媒體應運而生,影響力也日益巨大起來。
網絡媒體以其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傳播效應的即時性和傳播受眾的普遍性,贏得了廣泛追捧。傳統(tǒng)媒體已不再是受眾獲得信息的唯一渠道了。報紙、電視、廣播的受眾范圍和傳播空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網絡媒體的擠壓,越來越多的人從互聯(lián)網媒體上獲得信息。
由于網絡媒體的互動性極強,無論早期的門戶網站,還是兩三年前盛行的微博、眼下炙手可熱的微信朋友圈,抑或是同道聚集的貼吧、論壇,甚至是小型的、打著“專業(yè)化”旗號的網站,都受眾廣泛。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網絡媒體雖然廣受追捧,打破了以往信息極不對稱的社會狀態(tài),卻也往往因為信息的蕪雜和虛夸,引發(fā)一些負面影響很大的、子虛烏有的虛假傳播事件,所以備受詬病。
通俗地說,就是受眾從這些網絡媒體里獲得的各種信息,極少能夠清晰地分辨其真假,從而容易遭受虛假信息和侵權事件造成的廣泛而深遠的傷害。
可以說,大多數網絡媒體編輯,特別是一些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編輯,為了博取驚人的點擊量和受眾的普遍關注,每每不惜采取斷章取義或張冠李戴的手法,以浮夸、勁爆的標題追求驚悚效果,奪人眼球。長此以往,他們傳播的信息一方面獲得了較高的點擊量和關注度,但另一方面,這些信息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甚至是虛假性,往往使信息主體受到不可估量的困擾和損害,尤其是商業(yè)聲譽或個人信用等,導致惡性事件的發(fā)生。
譬如“新疆籍艾滋病人通過滴血食物傳播病毒”“再不看就封了!震驚全國的一家34口被滅門慘案?。?! 有圖有真相”“百人團伙在周村(??冢┩盗素砗⒆? 派了100多人,專偷七歲以上”“一個東北記者的返鄉(xiāng)見聞:村婦謀劃組團‘約炮’”等等,這些聳人聽聞的虛假信息,經過不明就里的其他媒體報道和網民們的連環(huán)轉發(fā),極為快速而廣泛地傳播開來,造成很大的社會恐慌。
像這類網絡信息或網絡謠言,僅僅是造成了社會恐慌情緒蔓延,還不是最可怕的,一般經過各種媒體的辟謠,社會上的恐慌情緒總會慢慢平息下來……
最可怕的是一些關于品牌產品或知名商品的不實網絡信息或網絡謠言,如,2014年10月,《農夫山泉停產,這水我再也不敢喝了!我要買飲水機!》的文章,圖文并茂地宣稱農夫山泉天然飲用水污染嚴重,已停產……
又如,2015年年初的一篇文章《昨晚剛發(fā)生的,現在事情嚴重了才播出來,趕緊通知家人吧?。 分袀餮?,肯德基所供應的雞肉食品不僅為激素雞,而且為沒有毛和多個翅膀、多個腿的怪雞……
再如,2015年8月初在網絡和微信圈瘋傳的一段“臺灣良心導游向大陸游客揭露康師傅驚天內幕”的視頻,視頻中,一個操臺灣腔的女導游說什么“康師傅在大陸使用的潲水油是臺灣的56倍”,等等……
這些真假難辨的網絡信息或網絡謠言,甫一出現,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得到數十萬的轉發(fā)量,包括部分大V在內的網友紛紛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轉發(fā)……雖然發(fā)布者或發(fā)布平臺迅速贏得了點擊量、關注度,卻也很快就造成了涉謠品牌產品或知名商品銷量的急劇下滑和重大的商業(yè)損失,也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信賴,極大地侵犯了名譽權,讓相關企業(yè)陷入輿論漩渦……
盡管涉謠企業(yè)已把造謠者和涉嫌傳謠微信號背后的運營公司訴諸法律,提出巨額索賠。不過,這些網絡謠言對涉謠的品牌產品或知名商品的聲譽損害和信用損害,卻是無法估量的,可能很長時間都無法徹底消除。有時,甚至導致了相關企業(yè)的毀滅。
那么,這些殺傷力極強的網絡信息或網絡謠言產生、傳播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當然是點擊量、轉發(fā)量或關注度后面的利益!
網絡信息傳播和網絡謠言傳播的巨大影響力,主要來源于網絡的互動性。傳統(tǒng)媒體極少可以實現受眾在媒介載體上實時互動,而網絡則開辟受眾渠道和互動平臺,讓網友們評論、發(fā)言,爭議越大越好,討論越熱鬧越受人關注。
在不必透露姓名的情況下,網友急切地想要表達,想要引起他人的附議和關注,于是,不惜危言聳聽地制造一些網絡話題。而不少無良的廣告公關公司,更是要借助傳播力量無限的網絡制造、發(fā)布一些奪人眼球的話題或信息為自己謀取巨大的利益。
網絡世界紛繁復雜,網友難辨真?zhèn)?,網絡熱點話題不斷獲得網友跟帖,往往就在七嘴八舌、眾口鑠金的情況下,形成了“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是指某些網友對某些事件發(fā)表的網絡言論,已超越了正常理性,不僅由此完成了虛擬空間中對當事人的道德審判,更嚴重的是,當事人甚至會因此受到來自現實生活中的處罰。很多政府職能部門被網絡輿論綁架,對熱點事件主角進行了并非依據法律法規(guī)的懲處,此類報道并不鮮見。
而在這類事件中,獲益最大的無疑是傳播虛假信息或謠言的網絡平臺或自媒體,深受其害的自然是涉謠的產品及其經營企業(yè),有的甚至遭到滅頂的打擊。
2013年的“深圳萬某公司‘送禮門’事件”就幾乎葬送了一家頗有實力的上市地產公司。
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
2013年4月初,地處湖北的“中國某康網”湖北頻道率先以《深圳萬某公司送卡清單曝光,萬余官員牽涉其中》這一聳人聽聞的題目,在網絡上公開爆料曝光了萬某公司不能為人所知的“商業(yè)機密”。
緊接著,山某政府法制網、中國經某網湖南頻道、荊某網等網站紛紛轉載、熱炒,引發(fā)鳳某網、新某網、搜狐網、網易、騰訊等多家綜合性門戶網站轉載報道,進而引起深圳本地電視媒體及廣東《新某報》《南方某某報》等權威媒體的廣泛報道,引發(fā)社會各界紛紜熱議和高度關注。
一時間,涉嫌行賄、備受非議的萬某公司高層如坐針氈,像熱鍋上螞蟻亂成一團。
不單是萬某公司高層坐臥不安,與萬某公司有業(yè)務往來的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單位相關人員,更是人人自危,頭頂懸劍……
高層領導的處境危如累卵、精神驚恐不安,整個萬某公司幾乎停止了所有的正常經營和行政事務,每天都不得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開會研究應付那排山倒海而來的社會輿論非議、網民的責罵和媒體窮追猛打式的質疑和批評,一直形象良好的上市企業(yè)面臨著空前的信任危機與法律風險。
這種危機和風險是如何引發(fā)的呢?
故事得從頭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