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閩燕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埃希氏菌屬中某些血清型的大腸桿菌所引起的一種雞群中常見的傳染病,在一些環(huán)境不好的雞場經常發(fā)生,并可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筆者在福建省閩清縣梅溪畜牧獸醫(yī)站工作期間,接診多例,現將一例雞大腸桿菌的診治情況介紹如下。
1 發(fā)病情況
2017年4月下旬,福建省閩清縣梅溪鎮(zhèn)某雞場飼養(yǎng)有51日齡黃羽肉雞1000羽,初有4只的肉雛雞出現精神萎靡、飲水較多、雙翅下垂、臥地不起、食欲廢絕、呼吸困難等癥狀。據該飼養(yǎng)戶介紹,兩天之后死亡,且病雞有增多跡象。飼養(yǎng)人員隔離病雞,并進行帶雞消毒,仍有病雞出現。筆者診斷為雞大腸桿菌病,并對其進行了對癥治療,經過5天用藥,基本上控制了疫情,期間共死亡雞21只。
2 臨床癥狀
因天氣連續(xù)陰雨,雞只全部關在欄舍內,密度較高,且欄舍墊料潮濕。患雞初期精神沉郁、兩翅下垂、離群等癥狀,有的較快死亡。病程稍長的患雞,出現腹瀉,食欲減退,渴欲增加。腹瀉初期,糞便呈白色粥樣,后期逐漸轉化為黃白色的水樣。隨后,患雞進一步出現呼吸困難、逐漸消瘦、雞冠蒼白無光色、食欲廢絕等,最終直至脫水而死亡。
3 病理變化
對死亡的4只死雞進行解剖。氣囊發(fā)現不同程度的渾濁或黃白色滲出物,心包增厚黃白色渾濁,與心臟黏連,肝臟腫大,呈暗紅色、覆蓋有白色或蛋黃液樣的纖維素滲出物。腹腔臟器漿膜表面附有纖維素性滲出。肺有的淤血,卡他性肺炎灶。腸粘膜出現水腫出血、存在彌漫性出血斑。
4 實驗室檢查
病死雞解剖,無菌操作,取心臟、肝臟、肺臟、腸道組織、以及內容物等樣本,分別保存和并編號,迅速送到實驗室進行細菌檢查。
將上述病料接種到普通瓊脂和麥康凱培養(yǎng)基上,隨即將其放置在37℃的環(huán)境中進行24h的培養(yǎng)。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長出直徑約2mm的菌落,呈乳白色、圓形、中間凸起、濕潤、光滑、邊緣整齊。在麥康凱瓊脂上菌落呈紅色。該菌落可對葡萄糖、麥芽糖、甘露醇等進行分解,并且在分解的過程中產生酸和氣,并且MR試驗呈陽性,V-P試驗呈陰性,與大腸桿菌的特征相符合。
上述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發(fā)現其為革蘭氏陰性的中等大小桿菌。
5 診斷
結合臨床癥狀、解剖病理學變化,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確診為大腸桿菌病。
6 治療
使用20%恩諾沙星,按100g拌料50kg,10%阿莫西林100克溶于50kg水中飲用,連續(xù)5天。個別患雞用慶大霉素注射治療。同時加強通風,帶雞消毒,增鋪墊料。
通過以上綜合防治措施,病雞漸少,15天后回訪,本次發(fā)病共死雞21只,后未發(fā)現類似病癥。
7 防治體會
大腸桿菌是環(huán)境中的常在菌,雞大腸桿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在飼養(yǎng)雞的過程中,一定要加以重視,做好預防工作:
7.1 要加強管理,降低飼養(yǎng)密度,做好雞舍的通風、保溫工作,做好雞舍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定時清理糞便。雞舍要定期進行消毒,降低環(huán)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數量。本次疫病發(fā)生誘因認為是密度過高,墊料潮濕引起的。
7.2 雞的飼料營養(yǎng)要齊全,可以在飼料中附加一些抗應激的物質、以及益生素和酶制劑,以調整雞只的腸道有益菌群,增強雞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7.3 對病死雞群要進行正確的無害化處理,不得亂扔死雞,人為擴散疫情。
(作者單位:350800福建省閩清縣梅溪畜牧獸醫(y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