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君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敝熳郧骞P下清華的荷塘月色,對公眾來說并不陌生。近日,“最不能忘記的背影一一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清華大學亮相,朱自清的手跡、簽名本一一陳列展出。
朱自清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留下了眾多經(jīng)典文學作品,《荷塘月色》《背影》《匆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紀念展集中展示了不同時期的朱自清文集。除此之外,最引人關注的是,展覽揭開了朱自清與清華大學老圖書館的一段往事:朱自清曾在清華大學任圖書館代館長,留下了珍貴的購書批閱清單,他還向圖書館捐贈了不少他的簽名本圖書。 通過以上這些圖書,展示了朱自清不平凡的一生,也勾勒出一位出生于新舊時代之交、鐵肩擔道義的知識分子形象。
作品很早就進入清華圖書館
從清華大學極具標志性的二校門(上刻“清華園”三字的牌樓式校門)進入校園,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就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走過一汪荷塘,再往北穿過一座小橋,就能找到清華大學老圖書館。
每到夏季,這棟爬滿了爬山虎的三層建筑,翠綠蔥蘢,在烈日下顯得格外清涼。步入其中,大量拱形的門窗、古舊風格的原木桌椅以及靠墻而立的古樸書柜,令人恍若穿越到八九十年前。
“最不能忘記的背影一一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就在清華大學老圖書館里舉辦。紀念展策展人、清華大學圖書館館員焦陽介紹,清華大學老圖書館的建筑格局少有變動,而朱自清先生從1925年起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勤勉認真的他在圖書館里留下了諸多印記。這樣的環(huán)境,是憑吊朱自清先生最合適的場所。
在展品中,焦陽特意提到了《我們的七月(1924年)》這本書。根據(jù)館藏章判斷,該書是清華學校期間(1912年清華學堂改為清華學校,1928年改為國立清華大學)所購進圖書,為上海東亞圖書館發(fā)行,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七月出版,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二月再版,每冊定價大洋五角。這本書與朱自清有著冥冥之中的緣分。
1920年6月,朱自清從北大提前一年畢業(yè)。當時,杭州的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前身為浙江兩級師范學堂,1909年,魯迅、劉大白等人在此教書)的校長,寫信給北京大學的校長蔣夢麟,希望校長能夠幫他推薦幾個合適的學生做教學輔導員,蔣夢麟便推薦了朱自清和俞平伯。于是,那年秋天,在去杭州的路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開始了兩人持續(xù)一生的友誼。在“一師”,兩位年輕人在教書之余,開始了文學活動,相互切磋詩藝。
俞平伯在浙江一師工作了半年,在年底便回到了北京。朱自清也予一年后離開了一師,前往自己的故鄉(xiāng)揚州,到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任教務主任。到任不久,就因為諸多原因辭去教職,經(jīng)友人介紹,他到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教書。在上海,朱自清認識了葉圣陶,他也得以將更多熱情投入到文學上。1922年初,俞平伯和朱自清、葉圣陶等人創(chuàng)辦的《詩》月刊創(chuàng)刊。這是五四運動以后出現(xiàn)最早、以提倡新文學為主張的進步詩刊,在當時備受關注?!对姟吩驴瘎?chuàng)刊后,俞平伯和葉圣陶、朱自清等人的交往頗為頻繁。不過,在《詩》月刊正式出版之前,因為中國公學的“風潮”,朱自清被迫返回浙江一師。后來,朱自清在臺州、寧波、溫州等地多所中學輾轉(zhuǎn),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夏丐尊、豐子愷、朱光潛等人,有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伴,也為朱自清的教師生涯帶來不少歡樂。
1924年,朱自清、俞平伯、葉圣陶等人組織了一個不定期的文藝刊物,名為《我們》,逐期以出版年月作為書名,第一期就是《我們的七月(1924年)》。這本書里有論文、小說、詩、戲劇、小品、札記、通信并精印書畫、攝影等。這本書用瑞典紙印,格式新穎,封面為豐子愷的作品:《夏》?!段覀兊钠咴隆?書中收錄了俞平伯《鬼劫》、葉圣陶《淚的徘徊》、朱自清《溫州的蹤跡》、劉大白《舊詩新作》等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5月,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6月,朱自清懷著悲慟的心情寫下了《血歌》一詩。此時《我們的六月》已經(jīng)付印,為了配合“五卅慘案”的斗爭,朱自清臨時將《血歌》刊在《我們的六月》的扉頁上。
當年朱自清是《我們的七月(1924年)》中的一名作者,未曾想到,清華學校圖書館將這本書買入幾年后,朱自清成為圖書館的代館長。
焦陽說,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于:在該書中作品的相應位置,分別有朱自清、俞平伯、葉圣陶的親筆簽名?!耙话闱闆r下,簽名本的圖書中有作者的簽名是非常普遍的。但這本書有如此多的大師聯(lián)合簽名,實屬罕見?!?/p>
多位作者聯(lián)合簽名,或許與當年朱自清他們創(chuàng)刊時的設想有一定的關系?!段覀兊钠咴拢?924年)》創(chuàng)辦時,雜志獨具一格,除封面設計者豐子愷署名外,所有文章都沒有作者的名字。幾十年后,俞平伯曾做過解釋,“之所以《七月》不具名,蓋無深義。寫作者自都是熟人,可共負文責。又有一些空想,務實而不求名,就算是無名氏的作品罷。”
不過,這種“新潮”的方式,造成了讀者不習慣,大家議論紛紛,引起多方猜測。朱自清和俞平伯商量后決定,為了讓讀者閱讀方便,在《我們的六月》出版時全部署名,同時附錄《我們的七月》的目次和作者的名字?;蛟S在1927年,《我們的七月(1924年)》再版時,各位作者便在相應的文章那里,補上了各自的簽名。當然,這都是后來者的猜測,至于真相如何,早已湮沒在歲月里。
館長為學生在圖書館找書
1925年,說不清的壓抑和苦悶,蔓延到朱自清的內(nèi)心。朱自清也對教書生涯感到了厭倦。一個偶然的機會,朱自清的命運發(fā)生了改變。他的好友俞平伯介紹他到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授。當年暑假過后,朱自清便一個人匆匆趕往北京。從此,他在清華任教二十余載,一直到生命最后。
焦陽說,對于朱自清在清華大學的歷史,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是對于他在1935年至1936年任清華大學圖書館代主任(代館長)的歷史,知之者不多。因此,本次展覽就著重展出了朱自清在任代主任時的部分批閱清單。
作為代館長,在購書時也打上了自己文學趣味的烙印。朱自清是新文學的實踐者,也對古典文學珍愛有加。因此,在購買的書單中,既有羅振玉《集古遺文續(xù)補》等古籍,又有《中國新文學運動史》等新文學書籍。
其中最珍貴的一張是朱自清與馮友蘭共同簽名的清單:中文系與哲學系合買了日本一誠堂的《朝鮮古物圖錄》。清單上這樣寫:“價款由中國文學系出三分之二,哲學系出三分之一。”簽名為馮友蘭、朱自清。馮友蘭1928年應邀至清華大學哲學系,1929年起任清華哲學系主任,1931年任清華文學院院長。
除此之外,朱自清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歐游雜記》上,也有他的簽名。他在這本書上,寫有以下字樣:“國立清華大學圖惠存朱自清敬贈”,下面簽有時間,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931年,任教于清華的朱自清,獲得公費出國游歷的機會,在近一年的時間內(nèi),他游歷了倫敦、巴黎、柏林、威尼斯等地,回國后寫下了游歷歐洲期間的見聞,該書于1934年出版。
朱自清性格溫和,為人和善,對待年輕人平易近人。焦陽介紹,根據(jù)一些史料記載,在擔任清華大學圖書館代館長時,一位學生因在圖書館里找不到想借的書,直接打電話到朱自清家里,請他到圖書館來幫著找。朱自清欣然應允。
這次展出的一封信件,也展現(xiàn)了他在年輕學生中的受歡迎度。一位學生寫信給朱自清,陳述自己家境困難,并托朱自清先生幫他留意圖書館的工作,如有合適的崗位就介紹給他。有意思的是,十多年后,這位學生接過朱自清的“衣缽”,成為清華圖書館的館長。他就是1960年的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史國衡。
編纂《中國新文學大系》詩歌卷
朱自清一生著作頗豐,在紀念展的實物展示中,朱自清的詩集和散文集占據(jù)了重要的比例。但實際上,朱自清最先是作為詩人引起世人關注的。
1918年,還是大學生的朱自清,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喜歡上了新詩。在新文化雨露的哺育下,朱自清開始釋放自己的才情。
1922年,朱自清、俞平伯等人創(chuàng)辦了《詩》月刊,它開宗明義向社會聲稱這是新詩“向人們說話”的陣地?!对姟吩驴l(fā)表了朱自清的很多新詩,也得到了許多作家的支持,沈雁冰、胡適、周作人都為它寫過稿?!对姟吩驴?923年5月???,共刊出兩卷七期。
在停刊后,朱自清仍然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1924年,朱自清第一本集子《蹤跡》由上海東亞書局出版,內(nèi)分兩輯,第一輯收錄詩歌31首,第二輯收錄散文7篇,《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便是出自這本集子。鄭振鐸在《五四以來文學上的論爭》-文中曾評價道:“朱自清的《蹤跡》是遠遠地超過《嘗試集》(《嘗試集》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新詩集,也是胡適文學主張的自我實踐一一編者注)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功力的深厚,已決不是‘嘗試之作,而是用了力來寫著的?!?/p>
1935年,鄭振鐸受上海良友圖書公司文藝編輯趙家壁的委托,邀請朱自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分為十大卷,蔡元培作總序,《建設理論集》由胡適編選,《文學論爭集》由鄭振鐸編選。小說分三集,分別由茅盾、魯迅、鄭伯奇編選;散文分兩集,分別由周作人、郁達夫編選;戲劇由洪森編選。朱自清接受任務后,將五四以來新詩的各種選本借來閱讀,還把清華圖書館存的新詩集都借了出來。他從七月中旬開始整理,歷時一個多月終于完稿,最終,《詩集》共選59位詩人的408首詩。在寫導言時,朱自清嚴肅認真的秉性,使得他僅寫了五千來字,不過,正是他這種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讓這篇簡短的導言成為新詩史上的重要理論文章之一。他把五四以來詩歌創(chuàng)作分為三派:自由詩派、格律詩派和象征詩派。這也是朱自清對新詩發(fā)展歷程最為獨特的見解。
由作家轉(zhuǎn)向國學研究
在本次紀念展的展品中,還有《國文教學》《朱自清講國學》等不同時代出版的書籍,這與朱自清在清華中文系的執(zhí)教生涯有極大的關系。
朱自清在清華中文系執(zhí)教23年。1932年,朱自清從歐洲游歷回國后,被校長梅貽琦任命為中國文學系主任(西南聯(lián)大期間,朱自清還擔任聯(lián)大中國文學系主任,后以身體為由辭去聯(lián)大中國文學系主任和清華國文系主任一職)。這一年,朱自清也組建了新的家庭,朱自清在清華開始了新的篇章。
這一學期,朱自清開設了“詩”“歌謠”“中國新文學研究”三門課,后又開講“陶詩”和“李賀”詩,開始從事國學的研究。他在教學之余,還從事考證類的研究。朱自清深入研討陶淵明和李賀的作品后,寫下了《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糾正了一些不妥的說法。這是朱自清第一次寫考證文章,當它發(fā)表在《清華學報》上時,朱自清非常高興,特意寄給葉圣陶一本,請他“教正”。
朱自清教學負責,對學生要求嚴格,在《陶詩》課里,常常要學生背誦或默寫詩句,寫錯字還要扣分。因此,一些學生都不敢選他的課,以至于《李賀》的課只有五人選修。不過,雖然要求嚴格,但是朱自清對學生非常關愛,他還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比如,他建議吳組緗多選外文課,并鼓勵他學英語和法語。
這一時期,朱自清與學生們還發(fā)生了一件趣事。1932年11月,魯迅為探望母親,從上海來到北京,北京的許多高校都邀請魯迅去講課。魯迅也應邀到北大和輔仁大學講了課,清華中文系學生也紛紛向系里提出請求,希望能邀請魯迅到學校演講,朱自清答應去試試。當朱自清到位于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胡同21號魯迅的住宅(如今的魯迅紀念館),請魯迅去清華演講時,魯迅或許因為抽不出時間,婉拒了朱自清的請求。朱自清回到學校,流著大汗對學生們說:“他在城里有好幾處講演,你們進城去聽他講罷,反正是一樣的?!?/p>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師生輾轉(zhuǎn)來到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因為炮火的臨近,臨時大學的師生們又跋山涉水來到昆明,學校改名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昆明,朱自清開講了“宋詩”,所用課本都是他從明末清初學者呂留良的《宋詩鈔》中精選而成。因為對于宋詩非常熟悉,朱自清講得非常生動。在講授時,他不僅逐句解析,探究用辭的來歷,還剖析了宋詩不同流派的差異。他還要求學生當堂講解,學生不敢不預習,因為要求很嚴格,凡是選修這門課的學生都受益不少。
抗戰(zhàn)勝利后,朱自清和師生們回到北京。但是國民黨的腐敗統(tǒng)治沒有為人們帶來任何希望,法幣貶值,物價暴漲,人們困苦不堪,朱自清發(fā)出了“勝利突然到來,時代卻見沉重了”的感喟。1948年5月,上海學生發(fā)起了反對美帝國主義扶植日本侵略勢力的簽名運動,后來反帝愛國風暴波及全國。當時,為了欺騙和收買知識分子,國民黨發(fā)放了配購證,用此證可低價購買“美國面粉”。6月,患胃病多年的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一絲不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隨后,朱自清還將面粉配購證以及面粉票退了回去。這也正是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故事的由來,不過,后來流傳很廣的朱自清因拒領美國糧而餓死的說法,是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