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演理論主要是以表演為主要手段,注重口頭藝術在文本方面的特定語境,表現(xiàn)過程為動態(tài)過程,它形成的過程和形式都被作為實際應用。表演理論中的表演具有雙重含義,其中包括藝術行為和藝術事件兩種。表演理論在具體分析問題當中,很難將歷史事件與表演互相結合。以神話舉例,會考慮到歷史的演變,而不會考慮對歷史的講述,其創(chuàng)造性較強。本文主要以表演理論與中國民間文學相結合進行討論與探析。
關鍵詞:表演理論;中國民間文學;傳承研究
作者簡介:郭新明(2002.2-),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市鐵一中學在讀。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1
表演理論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進入大眾視野,是由美國民俗學派提出的一項重要的學術性理論,在當時的社會當中成為了一種最富有影響力和活力的一項研究,也是一種理論方法。表演理論引入我國時間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表演理論引入我國后,受到各個學派民俗學者的極大重視,在民間文學的研究中廣泛應用。
一、表演理論傳播方式論述
從表演理論方面論述,民間文學是一種傳播的視角與手段,這是學者對于自己看法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無論是視角還是手段方面,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暫時還沒有提出最根本的影響觀點,表演理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僅僅作為一種盛行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六十年代以前,最盛行的是對故事類型的分析,是文化傳播為題材的工具。表演理論作為一種方法引用到研究民間文學當中,為整個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工具。
民間口頭文學有獨特的理解方式,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特殊的文化形式,通過特定視角觀察文化形式的特點,探求其中特殊文化的規(guī)律,通過觀察其中規(guī)矩來理解人類社會的途徑。鮑曼思將民間文學理解成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可以對人類社會生活作為完善,是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表演理論不足之處
表演理論沒能及時關注歷史維度方面。一個理論應當有其特定的適應性,但是表演理論的一些基本思考方法和觀察的角度為人們理解文化現(xiàn)象提供了一種手段與方法。作者在創(chuàng)造時與讀者沒有存在同一歷史維度,并不能及時交流,所以只能在特定情景或是特定的因素當中代替其作用。
三、個人創(chuàng)造問題
民間文學是由眾多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造出的文學,民間文學有四重性質(zhì),其中包括了變異性、傳承性、集體性和口頭性四種性質(zhì)。在早期的國際民間文學領域當中,民間文學自身的理解具有一致性,強調(diào)的是在群眾當中傳播和創(chuàng)造的性質(zhì),但是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難免會由于即興產(chǎn)生新的元素,表演時也會有作者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個人創(chuàng)造性并非否認傳統(tǒng)、否認集體性,這其中的性質(zhì)往往建立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考慮到個人創(chuàng)造性。近些年,個人創(chuàng)造性在民間文學的研究受到的關注比較多,所以表演理論的視角離不開當前的流行文化。
四、以《聊齋俚曲集》為例探析相關意義
在《聊齋俚曲集》的目前研究當中,就可以采取表演理論?!读凝S俚曲集》是蒲松齡先生使用地方方言創(chuàng)作的一部作品集,主要表達形式是以說唱和戲曲作為形式出現(xiàn)的,由于創(chuàng)作者是蒲松齡,顧名思義也稱作“蒲松齡俚曲”。從表演理論的角度對這部作品集的傳承與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1.以往的研究是以民俗為主要關注點,表演理論的關注則是在不同的層面。從前對《聊齋俚曲集》的研究主要是采取傳統(tǒng)研究方式,關注點以“對象”作為主要關注重點,不能將民俗僅僅當做事件來單獨分開研究,在《聊齋俚曲集》當中的作用是作為民俗事件的融合。以“事件”為出發(fā)點,結合場景和順序以及規(guī)則等外部因素進行探討。
2.過去的文化研究主要是以“文本”作為關注重點,表演理論注重的是文本與語境之間的互動?!读凝S俚曲集》作為文本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大眾眼中,但是蒲松齡先生制作了相關的曲譜,所以在傳播時可以傳唱。在傳唱的過程中也可以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新文本。
3.表演理論注重及時性和創(chuàng)造性?!读凝S俚曲集》是清代初期的作品,至今能在山東地區(qū)傳播,可見《聊齋俚曲集》注重的是傳播與傳承。不能單純地只是考慮傳播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化,表演理論也會隨著六星奉上隨之改變,所以《聊齋俚曲集》當中也應當出現(xiàn)新的故事,以創(chuàng)新的角度對《聊齋俚曲集》進行研究。
4.表演理論更加專注個人,但是以往的研究專注的是集體性質(zhì)。由于《聊齋俚曲集》當中山東方言較多,更加關注的是山東地方特色。從表演理論的角度討論,《聊齋俚曲集》在表演過程中會因為表演者的臨時創(chuàng)造而進行小幅度改變,創(chuàng)新原有的民間文學內(nèi)容,而且在表演時,也發(fā)揮著傳承的作用,對讀者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傳承。所以說表演者在表演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5.表演理論注重在民族背景下的實踐,過去的研究大部分都在致力于尋求普遍的分類體系和直觀的功能圖解,在民族背景下的實踐偏少。在研究《聊齋俚曲集》時,可以在山東范圍內(nèi)進行大范圍的民間調(diào)查,可以親自考查當?shù)孛耧L民俗,有哪些民俗與《聊齋俚曲集》當中情節(jié)可以相互匹配。在民族背景下的實踐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出《聊齋俚曲集》當中的文本內(nèi)容。
表演理論與民族文學的傳承與研究共同構建民族文學的新視角,發(fā)展了語言藝術研究的新形勢,表演理論使民間文學的研究由文本轉變?yōu)閯討B(tài)化研究,使民間文學不再呆板,而是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傳承,不斷創(chuàng)新。通過表演理論也可以將民間文學的研究推向更高的一個位置。
參考文獻:
[1]徐穎.表演理論對研究民間文學傳承的啟示意義[J].智庫時代,2017(05):59-60.
[2]安德明.表演理論對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意義[J].民族藝術,2016(01):111-115.
[3]劉錫誠.“非遺時代”的民間文學及其保護問題[J].民間文化論壇,2013(0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