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喜福會》是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成名之作,小說一經(jīng)面世就引起廣泛的關(guān)注,連續(xù)九個月穩(wěn)坐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并獲得全美圖書獎以及洛杉磯時代周刊圖書獎。小說講述了四對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式母親與她們的美國式女兒之間的情感故事。故事精彩并且內(nèi)容深刻,反映了美國移民和其子女的文化差異,在其背后更是反映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差異。筆者以其同名改編的暢銷電影為其藍本,從文化沖突的角度分析中美文化關(guān)于母愛、婚姻、自由等三個方面來闡述中美文化的差異。
關(guān)鍵詞:母愛;文化;婚姻;習(xí)俗
作者簡介:高藝峰(1993-),女,吉林人,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2
一、中西方對母愛的不同價值觀
在中國,望女成鳳,望子成龍這樣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父輩和母輩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標或者是期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從小時候的興趣班到長大后的工作選擇,父母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母深A(yù)子女的選擇,這在中國似乎是一種普遍的存在。這被理解為中國式的愛。這種愛需要付出長輩全部的積蓄和精力,與此同時它也深深地影響子女,一代又一代。在西方,個人奮斗繼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是美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dǎo)的。美國的孩子在十八歲后要自己考慮如何生活下去以及如何繼續(xù)攻讀學(xué)費,也許父母會承擔(dān)一部分,但是會逐漸的放任孩子自己去生活,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但同時孩子要承擔(dān)起相應(yīng)的經(jīng)濟壓力。這是不同文化的愛的表達。
在《喜福會》里,這種沖突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第一對母女是君和她的母親。君的母親認為君有著很高的音樂的天賦,她相信女兒可以成為一個很優(yōu)秀的鋼琴家進而可以超越母親然后躋身于美國社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轍,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這是母親對于子女的希望。但是她的母親把這種希望寄托在鋼琴之上,她不辭辛苦地為鋼琴老師做家務(wù)來換取老師每周教君鋼琴課,母親辛辛苦苦的付出,但是卻遭到了女兒的不理解。這個時候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母女的沖突,女兒找到各種機會不努力練琴,直到她們因此發(fā)生了爭吵。她對母親說道:“這里不是中國。我也不是你的奴隸! 我成不了你希望那樣的女兒?!蹦赣H大吼:“我只允許順從的女兒呆在這個家里。”君毫不示弱,大聲回敬到:“我希望自己不是你的女兒, 你也不是我媽,我希望自己死掉就像是你在中國遺棄的孩子!”此時,母女之間的矛盾達到白熱化。
這里面體現(xiàn)了中美文化的巨大的差異,君的母親把一切的希望連同對遺失在中國的孩子的希冀全部放在了君的身上。母親用她的中國式教育想盡辦法地希望女兒幸福。但是女兒非但不理解反而非常的排斥,甚至說出如此讓母親失望的話。女兒的美國式思維是沒辦法理解和體會到中國式的愛。她們把這種愛當(dāng)成是枷鎖,鎖住她們本身,打壓她們的個性,她們的維權(quán)意識讓她們與父母格格不入,但是她們身上有著濃烈的中國文化的印記,又被美國文化邊緣化,以此產(chǎn)生的矛盾日益明顯。但是在最后,君的母親在廚房說的那段話讓君感受到了母親對她的認可和尊重,君一直知道母親愛她,她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直到后來,她意識到母親深深地愛著她并且一直以她為榮,此時母女的文化差異的矛盾得到了融合。最后,當(dāng)她再拿出當(dāng)年的演出的覺得生澀的曲目時,她重新對曲子有了新的認知。
二、中西方對于婚姻的不同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里,賢妻良母是好妻子的代名詞。家被視為是共同利益體,為此妻子把愛這種犧牲、奉獻以及所有的期望都賦予這個家庭。為了家庭的幸福她們甘愿犧牲掉好的前途以及自己的事業(yè)。但是在美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思想顯然更加深入人心。在《喜福會》安美的女兒露絲嫁給了泰德。泰德在最開始追求露絲的時候就清楚的表態(tài),他喜歡露絲說話,喜歡看她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和思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改變,在露絲心里隱藏的賢惠的思想逐漸占據(jù)上風(fēng),她開始變得凡事都要詢問泰德的意見,弱化自己的想法,壓抑自己的個性,她成為了在大多數(shù)中國男人眼里的好妻子。但是顯然,在泰德的想法里,他不理解是什么原因使得妻子由一個自主、獨立、聰敏且有想法的人變得如此的沒有主見。露絲和泰德也不可避免的離婚。后來聽到了母親的過往,她逐漸意識到文化不同帶來的沖突,她逐漸明白愛是平等的,她的矛盾以及價值觀的不平衡似乎找到了一個缺口來平衡她的生活。她在商議房產(chǎn)的問題上表露出了自己的態(tài)度,而正是這一點讓泰德看到了轉(zhuǎn)機進而挽救了他們的婚姻。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西方關(guān)于婚姻的不同理解。泰德想要的是有主見并且有想法的人,而露絲卻逐漸隱藏自己的想法。這才是他們問題的根源所在。
反觀李娜的婚姻。在李娜的內(nèi)心深處是不接受兩人AA制的婚姻的。她為了保持家的平和也不愿指出對方的過分之處。處處忍讓也讓她感到了崩潰。隨著她母親的拜訪,她終于認識到她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她意識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她從一開始的逃避和抗拒到接受并面對這些矛盾和差別,最終她融合了這兩種不同的文化也找到了她內(nèi)心真正的平和。
三、中西方對于“認可度”的文化差異
對子女的認可度,是中西方都存在的情感寄托,但是它們卻有著不一樣的表現(xiàn)形式。子女都會從父母的身上尋求這種認可,但是因為文化的不同,這種認可的表現(xiàn)方式是不一樣的。薇莉從小就是一名優(yōu)秀的棋手,她在比賽中頭腦清晰能夠在比賽中獲勝。她的母親林多很為她自豪,所以在經(jīng)常帶著她上街并且逢人就夸薇莉出色。這讓薇莉覺得很難為情,她認為母親如果想炫耀,應(yīng)該自己去拿獎而不是向別人炫耀自己。這里體現(xiàn)了中西方的差別,在中國,孩子被認為是最能代表父母的,所以孩子的好壞是父母在外的談資和面子。但是在美國,顯然,孩子和父母是分開的個體,需要彼此尊重。然而年幼的薇莉并未意識到這其實是母親對她的愛。她因此和母親大吵一架決定再也不下棋了。但是這都是氣話,當(dāng)她覺得重新下棋的時候,并沒有得到母親的支持和認可。她仿佛泄了氣一樣,再次站到比賽之中她似乎失去了清醒的頭腦,她覺得缺少了母親的認可意味著缺少了贏的底氣。結(jié)果她輸?shù)袅吮荣悺:髞?,她的第一次婚姻也并不幸福。她對母親說,她的第一次婚姻是為了討好母親而并非是她所想要的婚姻。她一直在用美國式的思維尋找母親對她的支持和贊美。然而總是不成功的,中國式的愛,她非但不理解反而認為是阻礙。后來,因為一件禮物的問題引起了母女的爭執(zhí)。中國的母親認為禮物的貴重能夠代表一個人的誠意和態(tài)度,但美國式的女兒認為禮物只要有誠心就足夠了并不一定要非常的貴重。女兒終于在吵鬧中說出了她真正困惑的話。她一直以為母親不喜歡不接受她的丈夫理查,但是后來在理發(fā)店,她們終于敞開心扉,薇莉?qū)λf:“你不知道,你對我的影響力,你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我仿佛回到了四歲哭著入睡,因為無論我做什么,都得不到你的歡心?!?/p>
薇莉從小到大一直很努力希望得到母親的認可和鼓勵,但是由于文化差別的不同,或者說她的母親在中國的遭遇讓她的母親很含蓄乃至用薇莉讀不懂的方式表達她對子女的愛。在這一場哭訴中,薇莉認識到了她的母親一直很愛她,一直很以她為榮,并且也學(xué)著不再掌控她,學(xué)著去尊重她。在這里,兩個人的情感矛盾得以化解。在相擁而泣里兩人的感情也得到的一定的升華。母親最后以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接受了薇莉的丈夫。
四、中美文化中習(xí)俗的不同
在中國,謙虛是美德,是一種良好的表現(xiàn),但是中國式的謙虛有的時候是面子問題。在美國,謙虛固然是好事情,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她們強調(diào)個人的權(quán)益,不喜歡別人插手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多時候表現(xiàn)得讓中國人“沒有面子”。當(dāng)君準備在臺上演奏鋼琴的時候,她的母親和林多在下面開始交談。薇莉的母親和君的母親抱怨道:“每天她都在下棋,還要我為她擦獎杯,你真幸運,沒有這樣的問題?!本哪赣H毫不示弱地回答:“我遇到的問題比你還嚴重呢!每次我讓她幫我做家務(wù),她都置若罔聞,一心只是練琴?!眱扇四銇砦彝院⒆訛榕时葘ο笃髨D獲得“面子”。這種面子心里在中國非常的普遍,但是在西方卻不這樣認為。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微弗莉帶著男朋友來家中做客,最后一道菜是林多的拿手菜,為了表示謙虛,林多說:“這道菜味道比較淡?!睂Ψ絿L了一下然后表示確實是比較淡的隨后加了不少醬油,表示這樣味道就會好很多。整個桌子上的人都跟尷尬地看著對方,大家都明白這只是林多的自謙行為,但只有完全是美國文化的理查絲毫察覺不到這種謙虛的行為。這聚會在尷尬中度過。理查德行為讓林多感覺不悅和悵然,但這種有文化的差異帶來的不同的行為讓整個一代的華僑都感受到了一些無法排解的惆悵。
中西方除了價值觀不同外,對待友誼的態(tài)度也是不一樣的。在西方,一個家庭不會擅自去處理另一個家庭的問題,這被認為是一種干預(yù)行為。但是在中國這被理解成非常熱心的好的舉動,君的母親當(dāng)年在中國遺棄了兩個小孩子,這件事是君的母親一生的遺憾也是一生的懊惱,她的朋友們在她死后十分努力的幫她尋找這兩個孩子。經(jīng)過他們艱辛的尋找終于找到了她們。君很感激這些阿姨并決定去中國與她的姐姐見面。這在西方的思維看來很難理解,因為他們不會去干預(yù)別人的家事,但是在中國這卻是一個十分仗義的行為。還有一個鏡頭充分地展示了兩者的不同。在君的家里聚餐的時候,薇莉直接的表達君的設(shè)計一點都不符合公司的要求,兩人因為工作的問題在飯桌上起了爭執(zhí),而她們的母親是不會在飯桌上直接的發(fā)生沖突,這體現(xiàn)著友誼觀的不同。
結(jié)語:
這本書是以一個華裔的視角和身份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和沖突。中西方的文化的差異主要從母愛、婚姻、自由和習(xí)俗等幾個方面來闡釋和解釋這些矛盾。四對家庭有最初的兩者發(fā)起沖突,到?jīng)_突白熱化,到母親愿意退讓并且子女愿意去理解到最后矛盾得到了化解,情感得到了升華。君的不理解母親的強行干預(yù)自己的生活到理解母愛;薇莉的自認為的不夠得到母親的欣賞到知道自己重要性的哭泣;李娜的不斷隱藏自己的真正的需求到母親解開自己的傷疤給予她的勇氣;露絲看低自己的愛直到母親讓她明白愛的真諦。每一位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和快樂,但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方式的差別以及她們在中國的悲慘的遭遇讓她們無法與在美國長大的女兒們產(chǎn)生共鳴。而女兒們身上潛移默化的中國文化又使得她們本身被純美國文化邊緣化,這種身份所屬不明的感覺更是激化了她們與母親的矛盾。中美文化雖然是不同的,但是,中國文化不是高于或者低于美文化。人們應(yīng)該對所有的文化保持正確的態(tài)度,在不同文化之間尋求平衡。在交流中,人們應(yīng)該尊重對方的文化。理解對方,包容對方,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才能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TAN A. The Joy Luck Club[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1989: 10-331.
[2]Linda Schueler,何震.如何與老外有效交流3:文化差異與挑戰(zhàn)[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3]高合順,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喜福會》中的母女關(guān)系的文化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xué),2009(8): 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