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現階段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和劣勢、“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開展的深層意義進行了探討,以期為我國高職院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和理論支持。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我國學校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多年來形成了“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突出能力、產學合作”的培養(yǎng)理念,使高職教育成為了“以職業(yè)為基礎,以能力本位的”的教育。
關鍵詞:體育俱樂部 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6(a)-0226-02
體育及其中包含的體育教育,不僅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學生運動能力、提高學生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健康中國、終身體育、陽光體育”等理念的提出,學校體育的目標和功能,不僅只停留在身體鍛煉層面上,還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體魄、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1 我國現階段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校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多,體育課程的教學壓力也越來越大。通過筆者對陜西、內蒙古、山西、寧夏、甘肅五?。▍^(qū))的初步了解,結合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qū)乃至全國范圍內,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現狀及問題主要表現在:⑴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要求,體育課在高職院校中應開設2個學年(4個學期),但是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需要參加半年以上的實習、實踐工作,實際體育課的開設時限基本為一年,時間普遍較短;⑵由于體育教師數量普遍偏少、體育運動項目涉及范圍較窄,開設的體育項目課程也相對較少;⑶體育課一般一周為一次課(兩學時),難以滿足學生提高體質的需要;⑷授課形式多采取班級授課制或男女混合固定分組授課,學生的個別興趣難以滿足;⑸部分高職院校采用了選項課的教學模式,但是很多學校的項目設置、授課形式等仍然受到教師所從事體育項目、方向的影響,項目設置常年相對固定、與實際情況向脫離、內容單一,限制了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⑹各高職院校對體育課的投入較少、師資力量不足、場地器材缺乏、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領導重視不足,較為嚴重的制約了高職院校體育課的質量和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院校根據自身實際,采用了“體育俱樂部”模式進行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的創(chuàng)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F階段,高職院校中開展的“體育俱樂部”主要可以分為三種:課內體育俱樂部、課外體育俱樂部和課內外相結合的體育俱樂部。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課內體育俱樂部模式,該種模式指使用俱樂部運行模式進行體育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
2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最初在一些歐美國家的高等院校中開始興起,這種模式具有較強的自主性、自發(fā)性的特點。我國體育高校體育俱樂部最早出現在沿海開放城市的部分高校體育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引起了體育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作為一種不同于固定班級制和選項制的體育課程模式,在“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中,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條件(師資、場地、器材、教材等)開設相關的體育項目,指派指導教師和教練員對會員(學生)進行活動的組織和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教學條件,自主選擇參加的體育項目和指導教師參加活動,以達到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的相關要求。在體育俱樂部中,學生可以系統地學習某一項目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提高身體素質和活動能力,為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打好基礎。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自然班授課制,使學生可以根據志愿選報體育項目、授課時間段進行教學;學??梢愿鶕闆r,安排教師或外聘教練員開設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為防止某些時間段人數過多,可采用預約制進行學生的分流;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層次,各層次教學內容的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考核與評價上,各俱樂部可以采用具有項目特點和可操作性的考核評價方法,通過教練員、俱樂部成員的評定、學生互評的形式,核算學生個人成績或計算學分。
3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和劣勢
3.1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教學的目標任務、考核評價上,更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和興趣的培養(yǎng),并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符合我國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理念。
⑴“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以班級或者以選項課為主要授課形式的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重視學生情感的體驗和認知的發(fā)展,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
⑵“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可以根據各學校、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開設具有學校、地域、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在完成體育課程的同時,傳承和發(fā)展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
⑶“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通過使學生自主的選擇感興趣的運動項目,重視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使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
⑷“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一般采用小班教學,教師或教練員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現實水平,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和指導;教師或教練員還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組別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活動內容、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對教師或教練員的教學、組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迫使他們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有利于他們業(yè)務水平的提高。
⑹“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可以打破傳統的一周兩課時的限制,根據學生的要求和學校情況,增加周課時,進一步使學生的各項水平得到提升。
⑺俱樂部可以為高職院校的各運動隊做好后備隊員的培養(yǎng)和儲備工作。
除了以上的幾點之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還可以在擴充教師隊伍、完善場地設施、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對各高職院校的校園體育工作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3.2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劣勢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由于采用學生自主選擇的方式進行分組,可能造成授課班級人數較少、學生分散的情況,導致教學班(組)數量較多,對學校的軟硬件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⑵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師人數相對較少,因此教師所從事的體育運動項目覆蓋面較小,難以滿足學生對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學習需求。
⑶為滿足學生對各體育運動項目的學習需求,學校可能會外聘部分教練員從事俱樂部的教學和指導工作,對這些教練員的審核、認定、管理及薪酬發(fā)放,可能成為學校的負擔。
⑷目前我國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分班或選項模式中,還沒有一套相對完善、科學、廣泛使用的管理系統,更沒有針對“體育俱樂部”所開發(fā)的軟、硬件設備,這也對俱樂部的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
⑸部分體育運動項目由于器材消耗較快,需要學生自備或自購器材,也有部分學校的俱樂部采取有償服務的形式,向學生收取一定的費用,在相關費用的收繳和管理上,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4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開展的深層意義
4.1 高職院校的定位,決定了體育在其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職院校屬于“技能傳授型”學院,要求學生的動手能力應比普通本科高校的學生更強,并應使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提升自身能力。體育運動本身就是通過使學生參與“身體活動”這一實踐活動,提高其專項技能、身體素質、運動能力、鍛煉習慣和意志品質等,為他們將來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4.2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不同于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對自身有明確認識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到力所能及的俱樂部教學活動中去。學??梢酝ㄟ^使學生在與不同專業(yè)或不同年級同學、與教師或教練員的交往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4.3 拓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
高職院校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學生教學實習、實踐的時間更長,也更靈活,傳統的體育課程組織形式,可能會因為學生的實習、實踐而受到較大的影響?!绑w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中的活動時間安排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學生可以自主的根據其課程安排參加俱樂部教學活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硬件不足的問題,拓展了教學的時間與空間。
5 結論與建議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的提出,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及《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等相關文件精神,我國高職院校要緊抓時代脈搏,通過先進、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組織形式,切實增進學生體質、使學生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绑w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中較有效的途徑,它雖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加以解決,但它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惠.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為例[J].安徽體育科技,2016(4):78-81.
[2] 湯勤華.籃球俱樂部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6(11):100-101.
[3] 衣洪波.高等職業(yè)院校體育俱樂部組織管理體系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23):67-69.
[4] 王曉瓏.高職院?!瓣柟怏w育運動”的困境與長效機制建構[J].高職體育,2014(7):122-124.
[5] 徐雙玉,姜勇.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對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影響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59-162.
[6] 何宗紅.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7(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