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濤
【關鍵詞】 中職學校;學前教育;聲樂課;教學模式;設想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75—01
聲樂課在學前教育體系中是一門必修課,它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的技能學科,在幼兒教師的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職學校開設聲樂課的目的是通過聲樂課的教學來培養(yǎng)幼兒教師的藝術素養(yǎng)。受聲樂課的專業(yè)特點影響,傳統(tǒng)教學往往采用一對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效果良好,但面對數(shù)量眾多的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教育資源實在緊張,實施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不切合實際。為了兼顧聲樂課教學的效果與效率,突破聲樂課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就顯得勢在必行了。下面是筆者對中職學校聲樂課教學模式多元化的幾種設想,通過這樣的設想探求一條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的新路子。
一、開設聲樂理論大班課
目前的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中,聲樂基礎理論大課是空白,一般教師只在一對一的聲樂課上泛泛而談一些碎片式的聲樂理論,局限性很大,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歌唱時,在理論指導方面具有盲目性,這種情況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歌唱能力的發(fā)展。聲樂理論基礎知識是形成學生藝術歌唱的科學理論依據(jù),解決聲樂技能中諸多技術難題,就需要提高聲樂課程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所以,開設聲樂理論課對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很有必要。
在聲樂理論課的教學實踐中,最好進行分階段與實踐課交替進行。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和“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分年級進行大班課教學。內(nèi)容可主要講授聲樂基礎理論知識、歌唱發(fā)聲訓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步驟、中職生歌唱教法、嗓音科學和衛(wèi)生保健,等等。
二、開設聲樂技能個別輔導課(聲樂小課)
在聲樂教學活動中,個別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授課形式,是師生共同參與、融技術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課程。它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具體輔導,教學效果明顯高于集體課和小組課。由于中職生在生理條件、語言環(huán)境、音樂素質(zhì)等方面差別較大,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教師應當依據(jù)因材施教揚長避短的教育原則,對個別優(yōu)秀的學生開設聲樂輔導課,集中解決這些學生的技術難題,使他們脫穎而出,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學習聲樂,從而提高學生聲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開設聲樂小組輔導課
為了從整體上提高聲樂課堂效率,教師可以按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同聲部、同水平、同類型的學生劃分小組,按小組授課,然后通過輪流輔導、集體討論、群策群力解決聲樂學習中的問題。通過“講中唱,唱中講”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歌唱技能,增強了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提高了學生的演唱水平,而且通過觀摩其他學生的演唱,更多地讓學生了解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通過聲樂小組教學,學生在演唱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
四、開設聲樂集體實踐課
聲樂集體課訓練有兩個目的,一是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二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當學生基本掌握歌曲演唱技能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聲樂審美能力后,可以進行集體練聲、合唱等訓練。在訓練中可大量演唱并分析中外藝術歌曲的全部或部分,從發(fā)聲訓練的方法、歌曲內(nèi)容的理解、作品的藝術處理等方面統(tǒng)一訓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唱能力以及在合唱中把握自我、提升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感受的能力。另外,由于聲樂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定期通過集體課的機會,讓學生單獨模擬聲樂匯報演出、模擬聲樂比賽,讓學生全面理解和運用所學歌唱技能,盡情發(fā)揮自己的藝術才能,通過這樣的實踐可以大幅度增強學生對聲樂藝術的綜合把握能力。
總之,對學生來講,學無定法;對教師來講,教無定法。聲樂課的教學采用什么樣的模式要根據(jù)學校的情況、學生的情況、教師的情況等等要素來選擇,而非單一和刻板。對于目前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進行教學模式的探討實際上是拋磚引玉和模式共享,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中職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