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廣
一個“鹵”字,出了那么多美食,可是這個出美食的“鹵”字,曾經(jīng)把我搞糊涂了,這說明漢字起源的意義和地方美食習(xí)俗的不同變化,構(gòu)造了特殊的文化美食。
當(dāng)年我在深圳工作時,家里人都喜歡吃鹵菜。一天周末,愛人說潮汕鹵水很有名氣,去買點鹵水自己鹵,可以多鹵幾個品種,于是我拿著大罐,到菜市場掛有“潮汕鹵水”招牌的店里,我說“買鹵水”。老板看我一眼,沒答理。我又問,“鹵水多少錢一斤?”老板瞪我一眼走開了。這是怎么哪?我不解地要將罐子遞給老板,繼續(xù)問“鹵水多少錢一斤?”老板終于回答了:“不賣?!币粋€旁人告訴我,這店子只賣鹵菜,哪有賣鹵水的,人家當(dāng)然不高興。原來潮汕的“鹵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鹵水”,而是大眾化說的“鹵菜”,如鹵鵝、鹵肝、鹵豬蹄、鹵大腸等等,都通稱“鹵水”。這是我在“鹵”字的美食上第一次碰壁。
又一天,我在小食店看見掛著“桂林鹵粉”的招牌,好奇嘴饞,便走進(jìn)店門就說“買鹵粉”。我以為是如平常吃的鹵菜一樣,一根根米粉還可以用鹵水鹵,桂林人真有飲食創(chuàng)意。不料,坐了一會兒,老板娘從熱氣騰騰的開水鍋里,撈出一大碗燙好的米粉,然后加一些佐料攪拌,米粉變成醬油色了,端上桌。我說要的是鹵粉呵。老板娘說“碗里放了鹵水,還要多加點鹵水是嗎?”我迷惑了。桂林鹵粉不是我想象的要經(jīng)過鹵水鹵出來的,也不是在粉上面加鹵菜臊子,而是在米粉碗里澆上鹵水,與粉攪拌均勻,就是“鹵粉”了。我又在“鹵”字的美食面前摔了一跤。
對飲食中的“鹵”字有了兩次新奇的感受,沒想到,在山西又被“鹵”字給卡住了。多年前一次同朋友出差,在山西餐飲店見有掛牌“打鹵面”,這次自我感覺:山西是屬寒冷的北方,不同與潮汕、廣西是南國風(fēng)光,這“鹵”字不該是“鹵水”之類吧。但這“鹵”字前加上了一個“打”字,這又何解呢?我知道,潮州的手打牛肉丸,是用鐵棒捶打新鮮牛肉,捶爛后,配上調(diào)料,加工成一個個牛肉丸。那么山西這打鹵面是否也是“打”出來,再加上鹵水,味道也像打牛肉丸那樣鮮香脆韌呢?我買了一碗,真是大失所望。那是在普通的面條上,澆了幾湯匙糊狀物,稠乎乎的,有搗成泥狀的西紅柿,有金黃色的炒雞蛋,還有黑木耳絲、蔥花、香菜末,老板用一雙長筷攪動一陣,每根面條上都沾滿了紅紅的湯糊糊。老板說這是番茄雞蛋打鹵面。打鹵面各地都有,因用料多種多樣,又勾芡成糊,便稱“鹵”。自古“打”字是“吃”之意,宋元小說中,就常有“打尖”或“打店”說法,這是指到飯店去吃飯。
“鹵”字,據(jù)在線新華字典詞典解說,天然生成的鹽稱為“鹵”,“鹵”的象形,金文字形“ 、 ”是“鹵”的繁體字,像鹽罐(或鹽池)中有鹽形,是引鹵至鹽池的象形素描,本義指鹽堿地或鹵池。制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稱“鹽鹵”或“苦汁”。許慎《說文》:“鹽、咸也,從鹵咸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左樹珍原鹽為:“於字從鹵,鹵從西省,下象鹽形;鹵字四點,實像鹽粒。英國人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對“鹵”字的解釋很有趣,他認(rèn)為“鹵”字是一張蒸發(fā)咸水的鹽池的“鳥瞰圖”,泛指食鹽。把蝦磨成糊狀,加鹽制成的食品稱為“鹵水”。用肉類、雞蛋等做湯加淀粉而成的濃汁稱“鹵”,用來澆在面條食物上叫“打鹵面”。濃的茶水叫茶鹵兒,所以有茶鹵蛋,也有鹽鹵蛋等。
“鹵”字鹵出豐富的美食,令我瞠目結(jié)舌。我羨慕歷史上諸葛亮是吃到了正宗的“鹵肉面”。相傳三國時,有一丑女名月英,欲許配諸葛亮。亮聞其貌丑而躊躇。丑女娘得知,一日邀諸葛亮上門,以澆頭肉面相迎。亮大快朵頤,驚嘆:“此味如何燒制?”丑女道:“百燒不如一鹵!”諸葛亮大笑曰:“卿之才華,世間罕有,長相何畏!”就這樣,一碗“鹵肉面”中的鹵水肉,遂成就一樁千古良緣??磥?,無論現(xiàn)今是潮州的“鹵水”、桂林的“鹵粉”和各地的“鹵菜”,其“鹵”都是用了相同的幾十種香料,如桂皮、甘草、八角、香茅、砂仁、白寇、肉蔻、川砂仁、檳榔、沙姜、香葉、花椒、小茴香、羅漢果、公丁香、陳皮、蔥、姜、冰糖等等。按照各地習(xí)俗,稍有增喊,有的加了腐乳、豬頭骨、牛骨,火腿等制成鹵水。鮮香的鹵水不僅調(diào)味,也是草藥。據(jù)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秦軍征戰(zhàn)嶺南,將士水土不服,秦軍郎中便采用山上的中草藥,就是現(xiàn)在配制鹵料的各種香料,煎成藥湯,悶煮肉類或澆拌在食物中,成了“鹵”。在《蜀都賦》中就有“調(diào)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厭腥臊,可以練神養(yǎng)血者,莫不畢際”的記載,其調(diào)夫五味指的就是鹵的調(diào)味方式。鹵制品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楚辭·招魂》和《齊民要術(shù)》中就記載了“露雞”的制作方法。郭沫若在《屈原賦今譯》中將其解作“鹵雞”。一個“鹵”字,在民間還留有不少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