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風(fēng)
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有一條蜿蜓曲折、松柏掩映的明孝陵神道。神道第一段為石像路,道路兩旁的石獸夾道迎侍,或跪或立,渾厚古樸。神道第二段為翁仲路,巍峨佇立著武將、文臣各兩對石人,武將身披甲胄,手持金盾,威嚴(yán)肅殺;文臣頭戴朝冠,手持朝笏。莊嚴(yán)肅穆。據(jù)說因為這些石人被稱為“翁仲”,所以這段道路得名“翁仲路”,為何將這些石人稱為翁仲?這和揚州寶應(yīng)話的“翁仲不靈”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
“翁仲”一詞始見于《淮南子·汜論篇》,高誘注:“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于臨洮。其高五丈,足跡六尺。仿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其中的“長人”即指長狄。屬于羌族。長狄人體型高大,并且有著焚尸火葬以求靈魂不死的信仰。秦始皇認(rèn)為長狄人出現(xiàn)于臨洮是天降祥瑞,于是收天下兵器而熔之,仿照“長人”之形鑄造十二銅人,置于咸陽宮司馬門外。稱其為“翁仲”。
東漢時。人們開始用“翁仲”命名陵墓前及神道兩側(cè)的文武官員石像,以期起到鎮(zhèn)墓撫門的作用。唐代詩人柳宗元在《衡陽贈別夢得》詩中道:“伏波故道風(fēng)煙在,翁仲遺墟草樹中?!彼未娙岁悗煹涝凇端投攀逃冴兾鬓D(zhuǎn)運》詩中云:“向來此地幾送迎,草間翁仲口不痦。”可見,“翁仲”已成為自秦以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的重要代表物品。中國神道翁仲石像遍布各地,北方居多,明孝陵的石翁伸.通高3.18米以上。據(jù)說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
說起揚州寶應(yīng)縣方言的“翁仲不靈”,還有另—個有趣的傳說。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游玩時,有一次帶著一群翰林學(xué)士郊游路過一古墓,墓前有石人石馬。他指著墓前高大的石人問站在身旁的一位翰林(翰林:唐以后皇帝的文學(xué)侍從官):“此系何人?”那翰林心下一急,把“翁仲”說成了“仲翁”。乾隆聽后,大為不悅,回到京城后,把這位翰林降為通判,降級的圣旨是一首打油詩——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從今不許為林翰,貶向山東作判通。乾隆故意把每句詩的最后兩個字都顛倒用之,可見對那位翰林的諷刺意味相當(dāng)明顯。
學(xué)識淵博的翰林在皇帝面前竟然把“翁仲”說成“仲翁”。出了洋相,真是糊涂。所以寶應(yīng)話說“翁仲不靈”即是指糊涂、不機靈,也有將“翁”說成“甕”,“翁仲不靈”說成“甕懂不靈”。因為一句話,三品翰林學(xué)士降了三級,成了六品的通判,也是著實不走運。因此老蘇州人有時會講一句話:“今朝翁仲得來?!被蛘哒f“今朝翁得來,出門買一趟菜,鑰匙也掉了?!边@其中的“翁仲”或“翁”隱含有輕微倒霉的意思。